上了大学的人,未必爱读书,但上了大学,尤其是学文科,又必须读点书。但读书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实在是件既为难又痛苦的事,所以自然想到了取巧。记不得有多少次,研究生面试,当你提出一些在我看来读这个专业的必读书时,对方往往回答说,读过。再追问细节,答不出来。问,你不是读过吗?对方说,我翻过。
看来,读过还是翻过,还真是一个问题。
其实,所谓的翻过,就是只知道一个书名,顶多一点简介,书根本就没看过。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书其实是可以翻的。一些比较纯粹的资料性图书,比如有的资料,基本上由数字组成,我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查阅一下,引用某些数据,似乎没有必要整本地阅读。但是,面试的时候,提出的本学科的经典书目,是不大可能这样查阅的,本专业的学生理所应当一页一页地啃下来。
但是,就是有太多的学生,根本不看这些在课堂上就开列为必读参考书的经典著作。更奇怪的是,这样的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笔试,居然也能通过,有些人成绩还挺高。看来,学生不读书,受到了我们整个大学体系的鼓励。很多老师,考试只在乎自己的讲义,参考书目也有,但看不看无所谓,只要能把他讲过的东西,连一个标点,甚至哈欠都记下来,考前背熟,肯定可以得高分。考研出题,也按一个专门权威老师的思想转。只要把这个权威的教材吃透背熟,无论硕士博士,一路通吃。相反,如果你书看多了,在考题上答了老师不喜欢的内容,甚至挑战权威教授的观点,那你就死定了。
当然,人在矮檐下,不能不低头。现在多数的大学,多数专业研究生考试都是这个德行,我们也没有办法扭转乾坤。所以,只要你有心报考研究生,无论北大还是清华人大北师大,一定要吃透人家给你开列的参考教科书。一定要明了所报考专业的权威人士的思想,哪怕他没什么思想,他所热衷的,你一定要弄明白。考试就是糊弄权威,糊弄过去,就算过了关。面试的时候,如果你选的导师还是个读书人,那你一定得有几本书垫底,否则,无论如何过不去。
读书跟学英语一样,有精读和泛读之分,但无论精读还是泛读,都不能翻。翻翻是大牛人的说法,这样的大牛人,就像三国演义上的杨松一样,可以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对于这样的人,的确翻翻就可以,翻过等于读过。但是,我们一般人却没有这个本事,要说读过两个字,必须老老实实坐下来看。
需要精读的书,要看得慢。当然这个慢,不意味着漫不经心,消闲式的阅读。好些阔太,一本小说,放在枕边,一看一个月,这样的阅读,跟我们无关。我这里讲的慢,是慢慢理解消化的意思。一边读,一边带支笔,边读边记。如果你性子很急,实在慢不下来,那就多读几遍。见识过这样的私家藏书,书都快被翻烂了,里面布满了杠杠道道,不同墨水的批注,一看就知道这是主人看了不知多少遍才变成这样的。古人说,书读三遍,其义自现,也就是说,想要读懂某本书,最方便的法门,就是多读几遍。
泛读过的书,也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过一遍才行。记性靠不住,读过需要记下你感兴趣的段落,有意思的片段,至少,要做好记号,方便以后查阅。
当然,读书跟做事做人一样,最关键的,是要认真。一个不知认真为何物的人,精读泛读都谈不上,这样的人,顶多能看点小说,而且也就是琼瑶和郭敬明的小说。稍微有点思想的东西,就格格不入。所谓认真,说白了,就是有心,读书无心,是读不下去的。即使看小说,有心为之和无心乱翻,也是两回事。同样的金庸武侠,有些人就能读出知识来,顺便找出小说中涉及的典故和诗词,有的人,就是看个热闹。看过之后,什么都没落下。看《红楼梦》更是如此,有心的,可以将之视为诗词百科,建筑百科,古代贵族社会生活百科,无心的,就是看到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纷。
跟做事一样,读书也是一个学做人的过程。有心读书,认真读书,会不会让你人生精彩我不知道,但肯定会让你的人生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