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年,北京的高校都在忙一件事,迎接本科评估。为了能在即将到来的评估中顺利过关,各个学校先自行检查,查出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造假,假试卷、假论文、假实习报告、假听课记录……圈内的话叫作“补”,把一切没有的,不合格的补上。据说,仅就学校的自查而言,本科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主要集中在教师对考试和判卷的随意上,比如考卷上没有小分,卷面成绩与成绩表不符,考试出题随意,难以涵盖教材内容,等等(当然,这些问题,一般都出现在文科领域)。
显然,按照目前的教学规则,这些都属于违规甚至严重违规的行为。但是,据笔者多年的高校教学经历,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比这些还严重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说教学内容教条和陈旧,教学形式的僵化以及有点名气的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即使上课,也经常找研究生对付,等等。这些问题,在“教”的一端就一塌糊涂,至于“学”和“考”就更不用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大,有很多教授在考试上也很马虎,看学生的花名册打分的也不在少数,1号给60分,2号给61分,依此类推,给到80分打住,然后再给60分、61分。但是谁敢说那时的北大本科教学不好?关键是人家教书教得好,有内容,有研究。那些根本不屑于判卷的教授们,个个都学富五车,对自己所教所讲,素有专攻,有些人讲课,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就是著作,是真正的、不可复制的原创性著作。
所以说,本科教学,真正的问题不是考试,也不是目前本科评估重点检查的教学程序上的种种问题,而是教学本身。考试本来就是教学的附属品,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凡是从事过文科教学的人都知道,通过考试,其实是很难发现学生的优劣的,真正有才华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难与切磋,通过师生对疑难问题的共同探求才能发现。学生真正在乎的,也恰是老师能教给他们什么。如果一个大学教师,按照几十年不变的统编教材(很多教材即使号称新编,其实也是旧货色),中规中矩地讲授,甲乙丙丁,ABCD,一点出格的地方都没有,大纲规范,讲义规范,教学进度严格合理,最后考试也是中规中矩,判卷登分,一丁点差错也没有,但给学生的知识量却基本等于零(学生也不乐意听,因为考前看看书就足以应付了),这样的教学,能算是合格的大学本科教学吗?
然而,以今天的本科教学规则以及目前的教学评估而言,恰是这样的教学才是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因为在所有评估的指标里,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放在最优的评价一栏里面。事实上,现行的本科教学规则和管理,跟现在进行的评估是配套的,原意就是要把教学各个环节管得越死越好,每门课要有大纲,有教案,要填写教学进度表,每个步骤都要有检查,有记录,连考试出题,老师怎么打分都要检查,实际上是将教学环节分解为一个个的量化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只是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官僚主义和教师的惰性,这些监管的指标才没有真正实现,才需要在评估前临时抱佛脚地恶“补”,即大规模造假。
问题是,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的本科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如果我们要的仅仅是一个规范的教学过程,一个规范的教学形式,一个合乎规矩的教学内容,那么,尽可以由教育部来组织整合各门课程的统编教材,根据教材编写教学软件,上课的时候,由技术人员在各个教室里放就是了,考试也完全可以做到机器操作,机器判卷,教师基本上可以不用了。如此,最规范,只要系统没有问题,可以做到没有任何差错。如果再形成全国高校的联网,安置统一的监控设备,教育部就可以直接控制一切,除了设备维护人员,连校长都可以省了。
显然,这样是不行的,因为我们的大学教的是人,不是机器。人只能用人来培养,大学教师是人,人要有知识、有学养、有研究,也要有个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才能赋予学生以创造性,否则教出来的学生,只是中规中矩的呆子。大学如果真的要想搞好本科教学,其实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那就是保证教书的人都是人才,而且这些人只要做了这份工作,就必须站在讲台上,不能动不动就去做第二职业,走穴,开公司(对于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尤其要管得严),至于教师怎么教、怎么考,本是教师的自主权。学校如果认为某个教师不行,解聘他就是,完全用不着一头扎到本该由教师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上,替人家当家做主,更用不着由教育部来一竿子插到底。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使我们的本科教育,丧失创造性。
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创新性,可是教育如果丧失了创造性,整个国家的创新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