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浙江绍兴山阴县人,是中国教育史上,首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首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他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开“学术”与“自由”之风气,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的改革。在近代中国的革命史上,他是唯一以进士、翰林身份,弃官从教,成立爱国学社等组织,并发行《俄事警闻》等报刊杂志,提倡民权,鼓吹革命,是一位付诸爱国行动的读书人,说他是当代孔子,实不为过也。
从小,我就钦佩蔡元培先生,他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在北大发刊词,他引用《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他大量延用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倡导平民教育,最早在大学设立研究所、招收女生,是开创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驱者。
蔡元培
他建立中国的教育制度,亲手制订教育方针与新学制,成立“教育部”,改学堂为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为校长,以“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作为教育的方针。蔡元培先生重视美育,他认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突破人我的偏见,我个人也认为,艺术的极致是宗教的展现,而宗教本身就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代表。
蔡元培先生对中国的影响,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博士所说:“拿世界各国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了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
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极力的改革下,很快地成为思想开放、充满活力的全国最高学府。他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使得北大成为“五四”时期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在五四运动时,因为支持学生运动,当时有传言“以三百万金购人刺杀蔡元培”,蔡元培先生听闻之后,坦然自若地表示:“如危及身体,而保全大学,亦无所不可。”由此可见他对青年学生,关爱如亲生骨肉,肯得以一己生命保全学生,甚至吴稚晖先生形容他:“生平无缺德。”
他提倡民权与女权,倡导自由思想,甚至“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婚姻开风气之先。三十三岁时,原配夫人王昭病逝,许多人关心他的婚事,争相帮他作媒续弦,他借此改革社会风气,举出择偶五条件:
一、女子需不缠足者。
二、需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子可改嫁。
五、夫妇如不合可离婚。
这些条件一开出,让当时保守的社会各界震惊不已,也表现他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和追求自主婚姻、两性平等的看法。
晚年,蔡元培先生仍然积极地参与时事,与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人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政府的特务政治,积极开展爱国民主抗日活动,拥护国共合作。一九三八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的名誉会长,后来在香港因病往生,享年七十二岁。
政治管理众人,教育百年树人,蔡元培先生终其一生,在政治和教育上的贡献,带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活跃、思想奔放、为所当为,这种以众为我的精神,是我们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