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人第九讲(1 / 1)

佛光与教团 星云大师 1575 字 1个月前

50年来,台湾的佛教由衰微到振兴,可以说这都是佛教界同心协力缔造的佳绩,但我们不能以此自满,必须再接再厉,不但应从历史的纵观,剖析佛教盛衰的原由,以为殷鉴,更要从时代的宏观,探究佛教未来的道路,作为良策。因此,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九讲里,我提出了下列四点期许,与大家共勉。

一、佛光人的行为要有社会性

许多人出家以后,一开口说话,就离不开“了生脱死”、“断除烦恼”、“万缘放下”、“入山清修”,所做的事情也不外乎念佛修行、参禅打坐,甚至整日眼观鼻、鼻观心,无所事事,不但行为与社会大众乖戾,思想也和整个时代脱节,以致外人病我佛教消极、厌世、自私、隐遁。

其实“僧伽”意即“和合众”,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掌权握势的政治人物及活跃社会的士大夫们短视近利,他们无视佛教净化人心的功能,畏惧僧人的博学多闻及聚众力量,以一切手段,或恩威并济,或助长舆论,将僧尼驱入山林,不问世事,久而久之,出家人本身也安于隐居道场,不热衷参与大众事务。因此尽管自己与别人同为社稷一分子,同尽国民之义务,却被视为异类,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遑论弘法利生、发扬圣教。

披览佛典,释迦牟尼佛的托钵乞食,四处行化;观世音菩萨的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无非说明佛教深入社会的重要性。翻阅教史,庐山慧远如果不结社念佛,道安大师如果不聚众讲学,佛法如何能在乱世中继绝存亡?慈藏如果不为王宫贵胄讲经,元晓如果不入民家酒肆宣道,新罗王国就不能法益均沾,普受佛恩。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群我关系日盛,社会性格更是每一个出家人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凡我佛光人不但要到国家会堂开示法要,也应该至乡村陋巷领众熏修;不但要举办慈善事业,济贫救苦,也应该大兴文化教育,遍洒菩提种子;不但要接引青年男女,为圣教注入新血,也应该化导幼龄儿童,使佛法灯灯相传;不但要广纳十方,光大宗门,也应该拓展道场,国际弘法。唯有内修外弘,行解并重,我们才能遍学法门,圆满佛道。

二、佛光人弘法利生要有使命感

谚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话用来形容僧团可说是入木三分。而“逢斋颈似鹤,遇事头如鳖”的戏称,更说明现代僧伽对弘法家务、利生事业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因此只有任人讪笑轻侮,又怎敢夸言自己是释门弟子?

鸠摩罗什为来震旦传教,不惜含垢忍辱;昙无竭为往西行求法,更是备尝艰辛,然而今人面对圣典,或轻心慢意,读而不行;或借搏名利,苟且偷生,清夜自问,宁不泣血锥心?神会力阐顿悟之理,为六祖惠能定位,南宗法系自此日益隆盛;法照创五会念佛,来往宫廷寺院之间,致力弘扬净土,念佛法门因而深入人心。但是后人却以修禅念佛为名,独善自了,致使宗门转弱,法要尽失,念及于此,岂能无愧无悔?

凡我佛光人以八宗兼弘为己任,以承先启后自我期许,焉能任令佛法飘零,后继无人?因此我们应该时时生起殷重心,禀持使命感,以教为命,以众为我,切实做到不忘初心,健全自我能力;坚守岗位,光大常住宗风;建设事业,发扬佛教精神;奉献心力,利乐一切众生。

三、佛光人五欲六尘要有自制力

走人社会,拥抱群众,弘扬佛法,广利有情,这是佛光人责无旁贷的使命,然而身处在五光十色的红尘里,名利能煽动我们,感情能迷惑心志,威势能迫人就范,苦难能左右意念,我们怎能不谨慎戒惧?

以中外佛教法难为例,外人嫉我勃兴,惧我力强固然是原因之一,最重要的还在于佛教内部弊病丛生,淳源渐失。例如各个宗派之间,由义理之辩到名位之争,已超乎法执之外。教内无法团结,给予有心人士可乘之机,再加上随着佛教的发展,信施日盛,贼住僧尼滥厕佛门,或行谊轻慢,奢侈浪费;或崇尚空谈,坐享其成;或昧于俗情,耽于逸乐;或罗致利养,不知修行。由是敌教者鼓动其间,唆弄上位,因之招来祸端,出家人下焉者曲意谄媚,迫害佛教,令人痛心!中焉者外缘不具,内学不足,骇于恶势,只有舍戒还俗一途。上焉者入山避害,默守僧戒,甘于清苦,以待来时,乃至如智实法师宁受杖责,抗章不屈;法琳法师舍身上奏,溯源驳祖;法冲法师不顾己命,纳僧施粮;灵裕法师昼读俗书,夜谈佛理……佛教就在这些有心人士的努力护持之下,避免根绝的命运,他们的高风亮节也就流传千古,与圣教并辉。至于道悦禅师迎刃就死,不引贼路;道楷大师荣及而辞,受罚不欺;印简法师虽遇兵难,不离常住;从谏禅师当面拒子,阖门不出……他们置生死荣辱于度外,弃功利俗情如敝屣的懿行高节,如今仍被世人讴歌传颂,怀念不已。

先人已远去,典型在夙昔。今后社会的复杂更甚于过去,面对五欲六尘,凡我佛光人应该要有自我肯定的力量,不但肯定自己的能力,也要肯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不但肯定佛法的殊胜,也要肯定常住的方针,如此则能临难不苟全,生死不易节。凡我佛光人也应该具有自我尊重的力量,不但说话诚恳,做事负责,乃至在日常生活时,也必须端心正意,不犯威仪,如此则侮辱不临己身,俯仰不愧天地。凡我佛光人更应该要有自我自在的力量,将一切人、地、事、物视为修行的道场,凡事内省自观,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则八风于我何有哉?凡我佛光人还应该具有自我安乐的力量,以佛法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如《剃度法语》所说:“无钱无缘随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如果我们能扩大一己之心胸,视佛教之兴衰为己命,自然能安住身心,不为物役;如果我们能升华个人的感情,视众生之安危为己任,自然能忘却烦恼,不以己悲。

四、佛光人做人处事要有公德心

唐朝国一禅师曾言:“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出家,为开悟见性,实现完美人格;出家,乃绍隆佛种,担负如来家业;出家,在弘法利生,做人天师范,众生导师。然而时至今日,僧团里的出家人在做人处世方面,却连俗人都不如,真是令人汗颜!

就拿大乘菩萨道基本的六度精神而言,信徒们节约所用,布施钱财、心力,贡献佛教,反观一些僧众悭贪吝啬,一毛不拔,一力不出;社会人士守法重礼,知耻尚义,一些僧众却在伽蓝内恣意毁戒,无惭无愧;红尘中人不乏动心忍性,修身有成之士,一些僧众反而瞋火盈怀,状似修罗;世俗人为家计生活尚且勤勉工作,奋发向上,一些僧众反而沉溺安逸,怠于办道;在家人借练功学仙,启发少许禅定力量,一些僧众不但不乐修禅,反而遇事冲动,没有定力;信众懂得利用闲暇,听经闻法,一些僧众反而懒于思考,不重慧解,自然也无法将佛法妙谛传授他人。所以近年来虽然出家人数增多,但素质低落,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唯僧伦败坏,甚至累及佛门清誉,危害大众信仰,其影响可谓至深且巨!论其肇因,不外公德心之缺乏所致之。

回顾佛世时,由于僧众均能严守“六和”精义,在行为、语言、思想、见解、经济、法规等六方面和合统一,所以佛教在五天竺迅速发展,及至传入中国,僧团又有“身心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之说,因为僧众爱护常住,尊师重道,故能倍受时人敬仰,宋朝大儒在参访禅林以后,就曾经赞叹“三代礼乐尽在僧家!”惜乎明末清初以后,徒子法孙制度盛行,僧尼执持道场,苟且营私,成为变相家庭,不唯寺院弊窦丛生,教界也犹如一片散沙,佛教因而日趋衰微,僧伽的地位也大受影响。公德心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凡我佛光人以“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为目标,应先从发挥公德心做起:对于佛教,我们要献心献力,不但设法革故鼎新,更应力求发扬光大;对于常住,我们要荣辱相依,不但爱护公用物品,更应拥戴常住政策;对于同道,我们要甘苦与共,不但心怀成人之美,还应身行代众之劳;对于众生,我们要人我一如,不但报答十方信施,更应度脱一切苦难。

佛光人常自诩有佛法作为舟航,有制度以为保障,但这些都是不够的,因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在《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九讲里的四点,我希望大家切实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