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古今中外的有德之士尚且在危急存亡之际,轻财利、重仁义,我们佛光人自许为社会的清流砥柱,佛门的龙象栋梁,在待人接物时,更应该在轻重得失之间,作一个正确的选择,所以《怎样做个佛光人》第七讲中,我提出了下列四点意见,希望大家共同勉励。
一、佛光人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
在佛教里称世间法为有漏法,因为在这个世间,尽管我们享尽荣华富贵,亲眷恩爱不渝,如果没有佛法作为生活的指南,终究是贪欲瞋恨、愚痴邪见,毕竟是诸苦聚集、恼害身心。如果我们对于世间诸法没有一点自觉,对于五欲六尘没有一点醒悟,那么不但生命的境界无法提高,而且也会如同俗人一般随波逐流,在烦恼的深渊里无法自拔,更遑论益世度众了。因此佛光人处世之道,首先应该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换言之,就是必须以佛法来引导世法。
我们必须确实认知五戒十善、因缘果报、慈悲喜舍、六度四摄、三法印、八正道、四圣谛……这许多佛法都是救世的良药针砭,是解脱的不二法门,是苦海中的慈航,是长夜里的明灯。如果我们不如此肯定佛法的重要性,就很容易随俗流转,一旦境界来临,无法作主,不但自度不成,反害他人。多少佛教人士,虽然剃了头,出了家,但是人在山林,心在世俗,充其量只不过是形同沙门;我们宁可人在世俗,心在佛法,做个真正身心出家的法同沙门。
怎样知道自己能否“以佛法为重,以世法为轻”呢?我们可以这样考验自己:当世法与佛法有了冲突的时候,我自己应如何取舍呢?
例如当自己的贪心生起的时候,我是否能够运用佛法,告诉自己应该放下,转贪婪为喜舍?当面对冤家仇敌的时候,我是否能以佛法来化解瞋恨,而不向对方报复还击?当世俗上的喜好与学佛有所相悖时,我是否能以弘法利生为重,宁可放弃前者?面对名闻利养的**,我是否能守道而不动摇?当佛法被人攻击批评的时候,我是否能挺身而出,不畏多横,奋力护法卫教?果能如此,我们就是以佛法为重了。
身为佛光人,应该以此为原则,自我培养这份坚固的道心。
二、佛光人以道情为重,以俗情为轻
人,是有情的众生,无法脱离感情而生活,如果人没有了感情,就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涵条件。但是感情有世俗的感情,信仰的感情;感情有污染的感情,净化的感情;感情有占有的感情,奉献的感情;感情有小儿女的私情,更有对众生的大爱。
世俗的感情,不但指父母亲眷之间的感情,还有朋友、同学、同事、同乡之间的情谊,自己的爱好、兴趣等等,广义而言,这些都是世俗之情。世俗的感情虽然有一时的快乐,但是容易流于占有,具污染性,而信仰的感情则是以智导情的净化感情。
学佛并非要我们抛却世俗之情,做一个无情的冷血动物,相反地,佛教非常注重感情,教我们不要舍弃任何一个众生。佛陀在因地修行时,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甚至成道以后,为母说法,为父抬棺,这些都是佛教重视感情的最佳例证。此外,菩萨称为觉有情,像观世音菩萨恒以悲心闻声救苦,地藏王菩萨二六时中地狱度众,菩萨如果没有真挚深切的感情,如何能对众生生起无私无染的大爱。
对于一些爱好,佛法也不至于那么绝情,要我们断然放弃。如金碧峰禅师不就爱钵如命吗?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空理的体证,到了最后他宁碎玉钵,而将自己安立于佛道之上;金代禅师不也视兰如己吗?然而他能将爱兰的心情,扩大到人我相处上,使世人至今都能从他的故事里,分享到佛法的温馨。高僧大德们并非如同槁木死灰般没有感情,但是他们都能将世俗之情升华,用来爱众生、爱佛法。
其实,宗教的信仰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感情。例如我们之所以念佛、拜佛,就是因为我们爱佛、敬佛,否则我们怎么肯称念佛的圣号,并且将最尊贵的头叩投在地上呢?所以真正的信仰,是爱的净化、爱的提升,是拥有比人间的情爱更善美的内涵;真正的信仰,是心甘情愿地奉献,是至高无上的牺牲,是立足在比世俗的感情更高超的层次上面。
为什么我们要对佛教牺牲奉献?难道佛祖要我们的感情吗?不是佛要,而是我们“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是要自己全心全力地付出之后,才能有所获得。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在待人处事的时候,都能不离佛法吗?若能如此,才能安于道中,不为境转。否则,都用世俗的方法尽情往来,在利害关系下臭味相投,一旦俗情和佛法有了冲突的时候,就会宁可要我的父母,不要我的师长;宁可要我的兄弟姊妹,不要我的同道法侣;宁可要我的俗家,不要我的常住;宁可要我的荣华富贵,不要我的法身慧命。这样一来,不仅是佛教的损失,更使自己陷于万劫不复的地步,岂不令人扼腕叹惜!
所谓“俗情淡一分,道念才能增长一分”。“天人交战”往往是学道者必经的心路历程,一个修道者的成功,就是以道念降伏俗念,以法爱战胜俗情。“爱不重不生娑婆,情不深不受苦逼。”俗念凡情深重的人,容易陷于爱河欲海之中,迷失自己的慧命,甚至在袈裟下失却人身,更有负十方的信施与常住的栽培。希望大家在俗情与道情之间,都能有圆融智慧的取舍。
三、佛光人以实践为重,以空谈为轻
佛教之所以衰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界人士只知空谈高论,不切实际,深奥玄妙的道理说太多了,反而使佛教教义中利于众生、服务社会的方法渐渐被人忽略淡忘,以致世人轻垢佛教,以为只是普通心性之学或消极悲观之说,不足以经世济民、匡正人心。
经常看到一些法师们谈玄说妙,说得有如入定般自我陶醉,信众们却全然听不懂,这又有何益?我也时时目睹一些同道们,高谈阔论为教为众的一番理想抱负,但是自己不肯动手去做,也不过是说食数宝罢了。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要学的,要做的,实在是太多了,为了自我快速成长,广度无边众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边学边做。在实务中发现不足,在不足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不断进步,抱持虚心的态度与务实的精神,这样才能自他二利,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大乘行者。
曾经有人赞美日本人边说边做,德国人做了也不说,而某些中国人最为人垢病的就是只说不做。令人汗颜的是,在佛教界只说不做的人却何其多!三十年前的台湾,多少人倡言佛法应该电视化、电影化、文艺化、大众化、通俗化、社会化,但是他们只是空谈而不去实践。我们佛光人最具有德国人的精神,尽管在文化、教育、弘法、慈善各方面已经多有建树,但是大家却能效法古德谦虚自抑的美德,只愿默默耕耘,不计收获和得失。
今日,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说:“佛光山开山近四十年来,没有一个闲人。”佛光山每一个分子,读书的读书,修行的修行,弘法的弘法,度众的度众,甚至一个人身兼数职,忙碌于利生的工作。一桩桩佛教事业,就在如此千辛万难之下建设起来;一颗颗菩提种子,也在万丈红尘之中长养了慧命。这些都是佛光山重视实践的成果!
所谓“说一丈,不如行一尺”,盼望佛光山的后辈佛子们,也能发扬前人身体力行的精神,宁可做一个苦苦恼恼的小兵小卒,也不要做一个空腹高心、不切实际的聪明人;但求尽己之力回馈社会人群,供养十方大众,不必寄望于他人的供养。我们为信者添油香,上报四恩,下济三途,才是佛光人对佛法的实践。
四、佛光人以是非为重,以利害为轻
目前的社会之所以乱象丛生,就是因为有太多人唯利是图,凡是不利于我的,尽管有利于社会国家,合乎公理正义,也不肯牺牲一点,古人所谓“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正是这种人生的最佳写照。
然而最可悲的,还是自许崇奉大乘宗门,以弘法利生为依归的中国佛教,不能团结力量,无法凝聚共识,究其原因乃由于一些教界人士只问利害,不问是非,只要是有交情的亲朋故友,如何自私自利都无关紧要;只要是直属的宗门派下,怎样的不合理法,都能包容忍耐;只要自己受到一点恭维赞美,常住的前途尽可以弃之不顾;只要我能分得丝毫利益好处,众生的幸福可以一概抛诸脑后。长此以往,不论对自己、对团体都是一大斲伤;对佛教、对众生来说,更是有所戕害。
因此,凡我佛光人要以事理为重,只要是对的、合理的,尽管对自己不利,也要赞同支持;只要是错的、不合理的,纵使对我如何有利,万死也不能苟同。一个人能够把是非看得比利害重要,这个人就有人格,就会受人尊敬;一个团体的每一分子,都能把合理善恶置于个人得失之上,这个团体就有希望,就有前途。
我回想自己过去在丛林里,曾经有一些很要好的同修道友,我们之间无话不谈,然而当他们后来背离佛教,另谋发展以后,即使想要给我多少的利益,我都拒绝接受,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谓“宁教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希望大家对是非利害有这样的认识。佛光山的文教事业虽然年年亏损,仍然不惜投注大量的财力心血,因为我们不计个己的利益,心念所系者乃佛教的前途与众生的慧命。
实事求是的精神乃我佛光人宗风所在,凡我佛光人都要努力延续这项传统于千秋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