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当年(1 / 1)

安住我身 星云大师 799 字 1个月前

一九五三年,也就是五十年前,我应李决和等信徒之邀,到宜兰雷音寺弘法。当时有不少优秀的年轻人时常到寺院里来,我为了接引他们学佛,因此成立“佛教歌咏队”,并且率同歌咏队的青年到台北“中国广播公司”录音播放,写下佛教圣歌在电台播出的第一页。

四年后,我在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除了出版许多佛教书籍外,并且灌制了佛教史上第一张唱片,造成空前轰动,被称为划时代的创举。从此佛教有了唱片、录音带,甚至后来军中、学校、民间、社团,到处飘扬着佛教的歌声。可以说,透过合唱团不但吸引了不少爱好歌唱的青年进入佛门,也让佛教走进社会、融入生活。

回想当初,自己既不擅长唱歌,对音乐也谈不上兴趣,之所以成立“佛教歌咏队”,并且亲自写下“弘法者之歌”、“钟声”、“祈求”、“甘露”、“快皈投佛陀座下”、“菩提树”、“佛教青年的歌声”、“佛光山之歌”、“三宝颂”等佛教歌曲。主要是有感于佛教的梵呗庄严耐听,但不通俗,一般信徒大众不易学习。为了使佛教音乐更大众化,真正发挥“以音声作佛事”之功,因此当时我就与煮云法师,以及台中李炳南居士、台北工专教授吴居彻、宜兰通讯兵学校教授杨勇溥和李中和、萧沪音教授等人,为现代佛教圣歌写下了不少词曲,渐次推动佛教音乐。

及至一九七九年起,佛光山丛林学院又突破传统,首度于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梵呗音乐会”,将梵呗结合舞蹈等,用唱说弘法,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也开创了传统梵呗融和音乐与舞蹈弘法的先例。之后并组织“佛光山梵呗赞颂团”,每年固定在音乐厅和剧院表演“梵音乐舞”,进而与台北市立乐团合作演出,透过悠扬的乐音,将佛曲中悠远幽深、空灵和缓的意境表达出来,使得佛教乐曲更具有陶冶性情、变化气质之功用。

我一生提倡人间佛教,特别重视文教对社会功能的影响,五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佛教的文教事业,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改变传统,进行佛教现代化。一般说来,讲经只是少数高僧大德与哲学家们精研博义的工作与修持,广大的群众没有时间与耐性去探究那高深的佛理。但音乐对人们来说,最具亲和力,一首神圣的乐曲,或虔诚的佛赞,往往把人的心灵升华到圣洁的境界。

音乐的摄受力,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方式。早在佛陀时代音乐已是诸供养之一,供养音乐可得天耳通,乃至成就三十二相好等不可思议的功德。任何宗教的仪礼,或宣扬教义,都少不了音乐的礼赞,所以就宗教弘法而言,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以梵音妙乐来美化人生,以佛陀正法来净化人间,从一九九五年起,“佛光山梵呗赞颂团”数度巡回于欧洲、澳大利亚、美加、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表演,把佛教音乐从东方带到西方,从修持仪礼的殿堂带入高雅音乐殿堂,带向社会高尚音乐的领域,写下佛教史上崭新的一页。

历年来“佛光山梵呗赞颂团”所到之处,如纽约的林肯中心、洛杉矶的音乐中心、伦敦的皇家剧院、巴黎的会议殿堂,甚至悉尼歌剧院等,观赏的听众不计票价,只为一聆“此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梵音,再一次印证“音乐无国界”之说。

今年是我来台弘法届满五十周年,徒众们发起将我五十年来的弘法影像编成《云水三千》专辑,另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举办“星云大师佛教歌曲征选”。自从消息散布以后,短短三个多月便收到来自世界五大洲、千余名作曲家所创作的二千多首作品。从中选出六十五首入围的歌曲,择定于八月十二日至十七日在台北国父纪念馆参加决赛,并以英、日、菲、葡、粤、客等十种语言演唱。

这次的征曲活动能引起这么广大的回响,真是始料未及,可见佛教音乐已融入世人的生活中,普为大众所喜爱了。未来佛光山将继续致力于佛教音乐弘法的推广,希望将佛教梵呗音乐的清净、和谐,以及佛教歌曲的词曲意境,借着在全球各地的巡回演出,能够发挥移风易俗功能,继为世界带来祥和与和平。

二〇〇三年七月

(《人间音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