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慈(1 / 1)

其实,说到中国佛教在东南亚的发展,最初并不是经由高僧大德到那里传教而展开,而是一些斋姑、斋婆们,抱着观音像、关公像和她们的祖先牌位,从福建、广东一带飘洋过海,到了现在的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布置起佛堂,供人礼拜,才维系了当地华人的信仰。

代表国际佛光会及曹氏基金会,将一千五百辆轮椅致赠老挝、柬埔寨、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国。左起:台北驻越南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吴建国、世界台商会总会长吕春霖、越南中央佛教会副主席显法长老、本人、胡志明市佛教协会会长智广法师、巴黎协会会长许尊训、国际佛光会法制长林玉丽、泰国协会会长苏林妙芬、马来西亚关丹分会会长黎良华、泰国协会督导余刘秦卿(二〇〇二年十一月十八日)

至今,在东南亚国家,这一类的佛堂几乎有成千上百个,那许多斋姑们没有剃发,也没有结婚,平日以替人解签、安太岁,甚至于算命,来维系佛堂的传承。尤其,每位姑姑都收养了好多的女孩,少者也有三五个。当然,这许多的女孩,能继承香火的,也要有相当的善根,否则红尘万丈,早就给社会风潮卷走了。

佛光山开山之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这许多地方的姑姑,都纷纷将她们抚养长大的女孩送来丛林学院念书。这许多女孩,从小就在佛堂里长大,很有善根,也都很聪明,有的也在台湾各个地方就读大学,例如现在佛光山的南华、佛光大学,都是她们选择就读的学校之一。

与印尼普门道场开山者黄志慈师姑及现任住持宗如法师合影(二〇〇二年十一月九日)

当然,这许多年轻人能否在台湾读书,也要看她们的姑姑是否同意,有的姑姑很开明,希望子弟增广见闻;有的姑姑很保守,当然也没能想到子弟的未来了。

不过,纵然这许多佛堂的教育,多半只保有自己的文化,我还是非常感念这些姑姑们将佛教带进东南亚地区,毕竟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佛教少有人说,为了传教而到这许多地方是近年来才有一些僧侣跟进。由于有她们对信仰的维护,才能让佛教在当地生根。

中国四大名山中,普陀山的观世音、峨嵋山的普贤王、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都是现在家女相,这些姑姑们又何尝不是菩萨的化身呢?实是不容轻视的。

与佛光山有缘,互有来往的姑姑也不少,这当中,印尼的黄志慈姑姑,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我们也把她同列在杰出的优婆夷中。

黄志慈女士,广东惠州人,一九五〇年生,三十年前,她送佛堂里的几位小姑娘到佛光山来念书,不但勉励她们在台湾多参学几年,还鼓励她们出家学道,并且希望她们都能发心学会讲经说法。目前,在印尼苏门答腊弘传佛法的宗如法师,深具大将之风,就是黄志慈姑姑培养出来的人才。

黄志慈姑姑从小在佛堂长大,只受过初中教育,假如要形容佛门的观音圣像有多庄严,她的身相大概就像一尊活观音吧。慈悲温和的她,虽不是能言善道,个性也很保守,从未对外交友,只在佛堂里为信众服务,但是却胸怀佛教。她不仅把宗如送到台湾学习近十年,在宗如回到印尼后,还放手让她承担法务,创办青年会、妇女会、儿童班,并且建设佛光山别分院,度化信徒万千,一点都不恋栈佛堂主持人的名位。后来,她的佛堂还改名叫作“普门道场”。

除了宗如,她也把徒弟觉灯送到英国留学,硕士学位完成后,才回到印尼帮助佛堂发展,助佛宣化。

关于黄志慈姑姑的事迹,以上都还只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她和宗如合力与印尼政府周旋,散播佛教的种子。几十年来,印尼由于“排华运动”,不准汉文进入当地,不准佛教界请印尼之外的人士到当地讲说佛法,也不准佛教徒在公众场所露面。问题是,印尼三亿多的人口中,就有一亿以上是华人,受到这样的待遇,华人又怎么不痛苦呢?

我眼看着在黄志慈和宗如等人的努力之下,今日印尼宗教界终于有了改变,尤其是近几年来,她们光是找我到苏门答腊作公开、对外的讲演,就有好多次,还创下了国外出家人首次在印尼弘法的纪录。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也很为她们感到荣耀,她们为教努力的辛苦,终于有成果了。

记得我第一次在印尼讲演,是在棉兰昂卡沙大饭店(Grand Angkasa Hotel)的大会堂里。那时候,涌进了数千人听讲,连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尼宗教部长都莅临现场,与我见面谈话。苏北省省长李查努丁先生甚至还邀约了六个宗教团体联合宴请,宗教融和的景象,至今仍令我难忘。

近几年,她们还举办了“菩提眷属祝福礼”,推动家庭和谐,有将近两百对夫妻联袂参加;也举办“人间音缘歌唱比赛”,让许许多多爱好唱歌的年轻人齐聚一堂,并且来到台湾参加总决赛,每个青年声音之清亮,似乎都是与生俱来的好歌喉。

她们为佛教所作出的成就,真足以作为各地佛堂师姑效法的典范了。甚至于住持各寺院的华人出家众,也都应该更加发心,我们不是工商界民众,飘扬过海到了异地,既不是为了讨碗饭吃,也不是为了经营生意,我们要学习的是鉴真大师“为大法也,何惜生命”的凌云壮志。

或许佛光山在各地弘扬佛法的徒众,都有此等为教奉献的热忱,让黄志慈姑姑深受感动,所以每次她上佛光山的时候,都会带来一些东西和青年学子结缘,或者供养全山大众。这也就让我觉得,佛教要能时时给人感动,佛法才容易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