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十四日 星期三(1 / 1)

上午六时三十分由普贤寺回到佛光山,八时接受《佛教新闻》记者沈明进访问,要我谈谈——

◎对“佛教事业”的看法?

佛教事业不同于一般商业,从事佛教事业的人,应具有信仰、慈悲、给人方便、服务及广结善缘的理念。

就以印经事业而言,本来著作是有版权,是属教会所有(如《圣经》非经教会允许是不可以乱印的),就是要印也要较具代表性的寺庙或印刷厂来负责,以确保品质,不可随便想印就印。这种事业虽然有时其中有不如法的经销商,但佛法如大海,不会影响佛教的清净。

唐朝百丈禅师提倡农禅,故佛教拥有山林田地的事业,时代变迁为工业社会,目前则提倡工禅,不管是农禅或工禅,其用意就是要将佛教普遍化、生活化。所以从事佛教工商事业者,定要本着诚实无欺的原则,来从事这种良心事业。

教育事业则在培养佛教人才。

电视广播、法物流通、法器应市,只要将其利润回馈佛教,就是一种事业。

佛教的电视化、电影化、现代化,都是目前弘法的必备条件。尤其“普音”将佛教带动成为多媒体,将佛陀时代那法音宣流、出广长舌相展现在我们面前,实在不可思议,此为信仰而投资、奉献的事业,实难能可贵。

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只要跟佛教的道德、精神相吻合,就可以从事,如旅馆服务大众、百货提供人们购物、素食馆方便人们素食……社会上也有很多人,省吃俭用的来布施,如修桥铺路、施茶、施水……以促进人间祥和气氛,当然也算是佛教事业。

◎对官方即将立宗教法的意见?

我认为有法比无法好,虽不理想,但总可以慢慢改进。目前寺庙之乱,源在一寺有两个头,除住持外还有管理人。正统的寺院是只有住持,“管理人”是日据时代留下来的劣规。因有管理人的设置,将住持认为是雇员,寺庙之管理权流入世俗。佛门与一般商业不同,主权统一才是正轨。

又住持之资格应有限制,我们知道做医生一定要医学院毕业,神父、牧师也要神学院毕业,老师也要师范学院毕业,没有经过佛学院毕业者,又怎能当住持呢?

且佛教的继承事业是法系的,就如子女一样继承上一代的产业,如此佛教的产业才有保障不会流失。

神道教与佛教是有分别的,在立法时要分清,不要笼统。

官方要替佛学院成立规范,要有一定的标准、条件与品质,否则没有水准,易造成良莠不齐,凡事不要独家、专利,因这已不能适应时代。

◎青年学佛之态度

除了偶尔参与活动外,在佛学的研修上要下功夫,多读书。灵修的生活是必要的,佛七、禅七、短期出家、内在人格的庄严、性情的培养很重要,在群体中予人不同的气质,那是因为有佛法的关系。

末后也谈到,龙发堂的慈悲、勇敢、耐力,为社会家庭解决了很多问题,不仅有其存在价值,也很了不起!其他诸如护生、环保等问题,也略提了些我的看法。

我很高兴看到一些青年人从事佛教事业,想沈明进先生老远从台北赶来,就为了访问我几个问题,其为佛教文教事业用心值得鼓励,临走时,特以纪念品跟他结缘。

慧海是英国留学的硕士,跟我出家后,今以书信向我报告了近三个月来,他的生活及研读心得。表示在生活上已减少外界世俗的烦恼,能专心的进入经藏,能与丛林生活相应,能以平常心处事。

满庭也在信上向我报告,对自己的前途要朝四个方向努力:安住于课业、威仪的培养、正见的建立、感恩与发心。

我想为人师者,这是最乐意听闻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