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十六日 星期四(1 / 1)

中午十二时搭机回台湾,同行者有张培耕与胡嘉华小姐,下午二时四十分到佛光山,心平、慈惠等多人均在等候,离山虽前后仅三天的时间,但接触的人、事、物是另一层面,感觉上好像过了三个月似的,好想把这三天的香港见闻一吐为快!

在教育监院工作的徒众,悄悄递上一份课程表,提醒今晚七时三十分安排我和正在山上上课的“教师夏令营”学员开示。这次“教师夏令营”于十三日起一连五天,由本山和“《中国时报》”、“《中时晚报》”、《工商时报》等联合主办,前来参加的学员有来自各校的校长、教授、讲师、教师等二百多人。

座谈会时,面对这群在台上站惯的老师,一下子不知该称呼“老师”还是“学生”?入佛的方便法门常依根性不同不一,有的从信仰入门,有的从慈悲入门,有的从怀疑入门,故在佛门常勉学子要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求学态度,不深思探究如何会发问?

或许是大家的学佛程度有参差,学员们的发问有些很专门,有些则很基本,其中有关佛光山的问题最引起共鸣。有位学员说:“看佛光山的法师都那么忙,但却始终保持亲和的微笑,耐烦的教导大家,这份无怨无悔的度众态度,是我们要学习的。希望山上法师们不要太劳累!”

佛光山开山以来,二十多年暮鼓晨钟从未断过,不管负责哪一方面的工作,大家都“能早能晚、能忙能闲、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冷能热”的无所不能,在大家自愿发心下,一点都不觉得辛苦。“道”就是在这种默默耕耘中成长。

谈到这几天的学习心得:

◎要把佛门的悲心与智慧带到学校。

◎要以爱心和欢喜心来从事教育工作。

◎法师们不但比在家人更积极乐观,更具有出世的思想和入世的悲心。

◎谨记“慈眼视众生”这句话,并带回学校教室。

◎依据学生根性施教,以鼓励代替责罚,启发重于直说。

◎上了两堂“禅”的课,才恍然大悟禅即生活、禅即艺术,具有高度幽默。

◎尊重别人、尊重自己、更尊重生活……无一不是佛法,只要心存感念,快乐自然由心而生。

◎佛光山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更是人间事务的“管理顾问”。

◎佛光山是文明中的文明,传统中的传统。

◎修行不能与生活脱节,信仰的事业更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经验来广结善缘。

◎放开肚皮吃素菜,把慈悲喜舍吃进去,赶快消化贪嗔痴。

◎此行我不仅带回满行囊的喜悦,更带回未来生活的明灯。

◎“我”在哪里?感谢具足的因缘,使“我”在佛光山找回迷误的自性。

在法海里,如何珍惜一瓢饮?不外:佛法每一句一字都是对我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