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这一首赞偈是当初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共同在底沙佛[1]前修学时,因为多修此一赞叹法门,持诵上述的偈颂,故早于弥勒成佛。所以,弥勒菩萨现在只能称作补处菩萨[2],等到当来下生,才能成就佛道。
弥勒菩萨出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名为慈氏,又名阿逸多,跟随舅父阿波离申修行。后来亲近佛陀,有所契入,佛陀为之授记,将来在龙华树下三会度众[3],成为末世众生美好的希望。
弥勒的修行,有一特色:“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他发愿在世间常行布施,给人慈悲,重视持戒,内观智慧,不急于像小乘人一样,只求自我的了生脱死。
《弥勒上生经》[4]、《弥勒下生经》[5]、《弥勒大成佛经》[6]是为“弥勒三部经”。《上生经》主要讲弥勒上生兜率天[7]的事迹,在兜率内院说法的情况。《下生经》主要叙述在未来世,弥勒菩萨将从兜率天下生,再次降生于我们这个世界,然后成道说法度众。
弥勒菩萨的造像,当初是头戴宝冠,身着天衣,披挂璎珞,或作两脚相交倚坐之形,或作一脚自然垂下,一手扶着脸颊,半跏趺思惟的形状,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一尊笑容可掬,胖大身形,光头大耳,袒胸露腹,箕踞而坐,一般民间都以五代梁时应化的布袋和尚[8]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的造型。
布袋和尚在游化人间的时候曾说: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另外,有一首形容他自己的诗偈,尤其为人津津乐道。偈云: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
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至今,在各寺院的山门口,都有一尊皆大欢喜的弥勒圣像,世人都称他为欢喜佛。有对联曰:
大肚能容,容却人间多少事;
笑口常开,笑尽天下古今愁。
佛寺的五观堂中央,皆有供奉弥勒像,是为布袋和尚的遗风,如浙江天童寺[9]的斋堂,有一首偈写道:
弥勒示贫相稳坐主位,当纠察拖耳耳拖长;
密祖现海量喜让客居,命侍者移座座移位。
东晋时代苻坚[10]曾送一尊结珠弥勒像给道安大师[11],道安大师和他的弟子法遇、辅僧、昙戒等,发愿要上生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自此以后,我国高僧大德,如唐朝玄奘大师、民国太虚大师、慈航菩萨[12]、浩霖法师[13]等,都是兜率净土的信仰者,都是发愿往生弥勒净土的人。
弥勒净土所以殊胜,是因为它不像其他的佛国净土,距离我们的娑婆世界很远。兜率净土在欲界,发愿往生的人,不一定出家,不必一心不乱,只要受持五戒,常参加八关斋戒,作福行善,就可以往生了。往生弥勒净土比较容易,非常合乎现代人的意愿。
弥陀净土是三根普被,弥勒净土是众生平等,法界圆融。有人认为,弥勒净土是在欲界中,恐怕将来不能了生脱死。其实,常居内院,亲近弥勒,时时听闻说法,哪里会再轮回生死呢?
在我国历史上,常有一些旁门左道藉弥勒菩萨的信仰,招摇惑众,宣说:“释迦佛已退位,弥勒佛掌天盘。”以此说非法结社,乱人耳目,自欺欺人。因为根据佛经所说,弥勒菩萨要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要当来下生,于龙华树下集会说法,广度众生。
一般人对于弥勒菩萨的信仰,只重视往生兜率内院的种种利益。其实,比这个更重要的是,弥勒菩萨对人间净土的建设,但却一直未受到世人的重视。在《弥勒下生经》中曾说,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时,我们的世界一片光明,大地平整如镜,遍地绿草如茵,花朵芬芳美丽,四季气候宜人,农业五谷丰收,不用占有,物品随意所有,大家和睦相处,慈眼相待,没有战争,社会安全,是一幅皆大欢喜,纯善美好的人间净土。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共同祈愿,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早日降诞人间,龙华三会愿相逢!
【注解】
[1]底沙佛是佛陀于过去世修百劫相好业时所遇之佛。又作底砂佛、帝沙佛、提沙佛、补砂佛、弗沙佛。据《俱舍论》卷十八所载,佛陀于过去世三阿僧祇劫修行成满后,更勇猛精进修行百劫相好业之际,适逢底沙佛坐于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遂专诚瞻仰,翘足而立,经七日七夜而不倦怠,净心以妙伽他赞叹彼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由此,乃超越九劫,而以九十一劫成正觉。
[2]补处菩萨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的最高位菩萨——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
[3]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之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龙华三庭、弥勒三会、慈尊三会,略称龙华会。乃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三次说法。于昔时释迦牟尼佛之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三根之别,悉可得道。据《菩萨处胎经》卷二《三世等品》所载,龙华三会中,第一会说法度众九十六亿,乃受释迦牟尼佛之五戒者;第二会度众九十四亿,乃受持三归者;第三会度众九十二亿,乃一称南无佛者。然于《贤愚经》卷十二《波婆梨品》、《大智度论》卷三等所载之三会度众人数则略有出入。古来即盛行愿于弥勒佛出世时再生人间,逢遇三会之说法,如《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序》举出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京师诸邑造《弥勒像三会记》、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等。又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十二月比丘僧欣造立之弥勒像光背铭,即记载弥勒出现之时,其愿再生人间成为王侯,参与龙华之说法。具此种造像铭之佛像,后世亦留传不少。此外,供养弥勒佛之法会及灌佛会,亦称为龙华会。据《荆楚岁时记》龙华会条载,四月八日诸寺备办种种斋食,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会,以象征弥勒之下生。
[4]全称《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又称《弥勒菩萨般涅槃经》、《观弥勒上生经》、《观弥勒经》、《上生经》,全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为弥勒经典中最晚成立之作品,亦为弥勒净土信仰所依据主要经典之一。内容叙述弥勒菩萨命终往生兜率天宫,为教化诸天,昼夜六时说法。又谓欲往生天宫,必修行十善,念佛形象,口称弥勒之名,以此功德并可超越九十六亿劫生死之罪。
[5]又称《观弥勒菩萨下生经》、《观弥勒下生经》、《弥勒成佛经》、《弥勒当来下生经》、《下生经》,全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古来说弥勒下生诸经中,本经为最受重视者。内容叙述于未来蠰怯转轮圣王时,弥勒自兜率天下生,以修梵摩为父、梵摩越为母。成道后教化善财、父母等八万四千大众,并与今世之释迦佛同对众生劝说三乘教法。又大迦叶于过去诸佛时,善修梵行、十二头陀行,故得佐弥勒劝化众人。本经之对告众为阿难,乃本经之一大特色,其他经之对告众则多为舍利弗。异译本有姚秦鸠摩罗什、唐代义净各别译出之《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注疏有憬兴之《弥勒下生经疏》一卷、善珠之《弥勒下生经义疏》一卷,及作者不详之《弥勒下生经述赞》一卷等。
[6]略称《弥勒成佛经》,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本经在《弥勒经》中具有最完整之形态,内容亦最丰富,故冠以“大”字。内容记述佛陀因舍利弗之问,在摩伽陀国波沙山说弥勒出世之时代及国土。
[7]又作都率天、兜率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佛地经论》卷五则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又昔时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一般所传内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据《弥勒上生经》之说而来,其经文谓:“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天人之寿命约四千岁。
[8]五代梁时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谓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详,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常以杖荷一布袋,见物则乞,故人称布袋和尚。有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可为其一生之写照。《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载,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贮于囊中,时人称为长汀子布袋师。师能示人吉凶,颇能预知时雨。梁贞明二年(916年)三月,师将示寂,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入寂。其后,有人于他州见师负布袋而行,世人以其为弥勒之化现,江浙之地多画其像流传之。又传至日本后,成为七福神之一,民间多祭祀之。
[9]位于浙江四明天童山,距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公里处。西晋永康年中,义兴于会稽郡鄮县东南约十七公里之山间岩上草创一宇居之,因感太白星幻化为童子,日供薪、水,遂以太白为山名,寺号天童。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寺毁于火灾。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法璇于山之东麓,依故迹建寺,称太白精舍,又于寺之西南隅造多宝塔,日日诵读《法华经》。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宗弼等移寺基至今地。历唐武宗、唐懿宗、宋真宗等数百年间,曾先后赐号改称为“天童珑寺”、“天寿寺”、“景德禅寺”等,成为十方丛林之重心。并有怀清、宝坚、普交等先后住锡于此,宏智正觉亦住于寺中,前后达三十年,建立七塔,整备僧堂、众寮等,又立寺产之制,寺观一新,四方衲众云集,其数逾千。另有日僧明庵荣西、希玄道元、寒岩义尹、彻通义介、西涧子昙、雪舟等杨等人先后抵寺参学请益。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密云圆悟主持本寺,大振临济宗风。每遇讲经会,徒众常逾三万之数,王公名士问法者亦众。至清世宗时,亦曾赐以“慈云密布”之匾额。寺有客殿、伽蓝堂、云水堂、禅堂、方丈、天王殿、佛殿、法堂等,堪称我国一流之大禅刹。
[10]东晋时代之前秦王。字永固,一字文玉,略阳氐族人。博学多才,有经世大志,雅量能容,士皆乐于归顺。弑其主苻生而自立,号秦天王,平服北土,兼并宛襄。后与东晋战于淝水,败归,为姚苌弑于新平佛寺,时为晋太元十年(385年)五月,享年四十八。平生颇知礼敬三宝,优遇高僧,躬聆讲说。曾送佛经、佛像于高句丽,为韩国、日本知有佛法之始。迎道安法师于襄阳,待以殊礼,谘以大政。又闻鸠摩罗什名,遣将帅往迎。既遇弑,将被害,犹整衣礼佛而后受死。
[11]为东晋佛教之中心人物。常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卫,生于东晋永嘉六年(312年),一说建兴二年(314年)。十二岁出家,敏睿逸伦,研习经论,识志超卓。嗣入佛图澄之门,其后北方大乱,与其师辗转避于诸方,而于湖北襄阳讲说教化十五年。前秦苻坚闻其名,率兵攻陷襄阳,迎至长安,居五重寺,事之以师礼。道安尝劝苻坚召请西域之鸠摩罗什,并着手整理汉译经论,编成《综理众经目录》一书,所作目录等虽不存于今,然《出三藏记集》系根据其著作而编成者。此外,复致力于经典翻译,及诸经序文、注释之作,共注序二十二部。将经典解释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科,此法亦沿用至今世。另于僧团仪式、行规、礼忏等,多所制立,且定释氏为僧姓,悉为后世所准。其研究以般若经典为主,另又精通阿含、阿毗达磨,开拓经文批判之先河。一生功业,于佛教史上贡献至巨。太元十年(385年)示寂。又道安手上有肉瘤隆起,世人每称为印手菩萨。其与习凿齿二人复尝以“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之语对答,甚为著名,后世遂以“弥天释道安”呼之。
[12]慈航菩萨(1895—1954),福建建宁人,俗姓艾,字彦才,号继荣。幼失怙恃,年十七礼拜自忠和尚为师。次年,受具足戒于九江能仁寺,曾遍礼九华、天台、普陀等各处道场。学禅于常州天宁寺、扬州高旻寺,游学于谛闲法师之门,复于度厄法师座下习净土。1927年,入闽南佛学院,亲近太虚大师,受其熏陶,而有革新佛教之志。此外,又曾亲近圆瑛法师。曾两度闭关,阅藏六载。1929年,主持安庆迎江寺,致力于弘法事业,倡言改革僧伽,整顿佛教,尝创设中国佛学会于缅甸仰光。1940年,随太虚大师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继而留居马来西亚,创办星洲菩提学院、星洲佛学会、怡保佛学会、槟城佛学会等,并发行《人间月刊》,极力推行佛学社会化,南洋佛教由是大兴。1948年,至台湾中坜主持妙果法师所兴办之台湾佛学院,僧俗兼收,开台湾佛教之新纪元。后于汐止成立弥勒内院,并开讲因明、唯识、楞严等大乘经论,尽心致力于教育弘化。1954年5月示寂,世寿六十,僧腊四十二。遗体跏趺盘坐于缸内,并安置在静修院后山。三年后开缸,肉身不坏,教界传为美谈,并建慈航堂,以纪念其德业。后人辑其遗著成《慈航法师全集》行世。
[13]生于1927年,安徽合肥人,俗姓黄。法名圆证。年十四,披剃于江苏东台义阡禅寺,礼厚宽和尚为师。1945年春,于南京宝华山受具足戒。先后毕业于镇江竹林、常州天宁二佛学院。后到台湾,曾住汐止弥勒内院,亲近慈航法师多年。先后任义阡禅寺监院、善导寺维那、松山寺住持等职。曾赴美弘法,于纽约创建东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