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观世音菩萨的化世因缘(1 / 1)

佛·法·僧 星云 2904 字 1个月前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由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可以了解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为民间所普遍崇信。尤其是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金容,在都市、村庄、船上,差不多有人烟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见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人间的因缘,的确非常深厚。

观世音菩萨因为“闻声救苦”,所以名为“观世音”,因为菩萨观理自在、观人自在、观境自在、观心自在,所以又名“观自在”。菩萨还有“施无畏”[1]、“大悲菩萨”、“圆通大士”[2]、“南海观音”等诸多名号。在《大悲心陀罗尼经》[3]中记载,菩萨于无量劫前已经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其以慈心悲愿而倒驾慈航,再来娑婆度化有缘众生。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4]中,即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利益众生之事。

《普门品》有如观世音菩萨的传记一样,对于菩萨的应化、慈悲、神力以及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的事迹,叙述甚详。佛陀在经中对于观世音菩萨慈悲化世的广大功德,有诸多赞叹,因而感动无尽意菩萨[5]以璎珞供养。从经文中的对话,所呈现的就是一位悲智双运、福慧具足的圣者典范。

比方说: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满足祈求生儿育女者的心愿:“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也可令众生远离三毒烦恼:“若有众生多于**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乃至还能免除火难、水难、风难、刀难、鬼难、囚难、贼难等七种灾厄之苦。总之,虔诚执持菩萨的圣号,菩萨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力加持于祈求者,即得解脱厄难。如经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菩萨除了冥冥中给予众生感应之外,也能应众生的机缘而为说法,如《普门品》中所言: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乃至应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妇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等,以三十三应化身[6]度化众生,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及感应的原理,我们应该如《华严经》所形容的那样有“菩萨清凉月[7],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般的体会,那就是闻观世音菩萨名号时,口中称念,身行礼拜圣像,同时要生起清净心,以专一其心驱除一切杂念妄想,思惟观音愿行,如此身口意三业合而为一,则观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与菩萨心合而为一,自然能“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由于观音信仰的普及,及众生的虔祷,而感应菩萨示现各种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难,所以观世音菩萨的造像亦多不胜数。如“白衣观音”[8]、“竹林观音”、“鱼篮观音”[9]、“水月观音”[10]、“琉璃观音”[11]、“蛤蜊观音”[12]、“送子观音”、“马郎妇观音”[13]、“十一面观音”[14]、“千手千眼观音”[15]等。其中大多以庄严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现,因此有说观世音菩萨是为女人身。其实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由于应化无方,所以相状也就不一,经载菩萨应众生的祈求,而感应不同身分,作为度生方便。除以国王、妇女等身为有缘众生说法度脱外,在必要的环境下,菩萨也示现天、金刚神、阿修罗,乃至龙、鬼、蛇、鸟等众多类型,以摄化众生。因此,信奉者对于菩萨是否为男为女,大可不需在外相上加以分别。

观音菩萨给予人间的救济,是随处示现的,他以十四种无畏[16]、千手千眼,慈愍众生,救苦救难。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萨即现身度化”,“宋朝永觉禅师受牢狱之灾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刀寻断断坏”,“孙中山先生游历普陀山[17]时,曾亲眼目睹菩萨显现灵异事迹”,“以屠宰为业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时,蒙观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观音老母’”等,诸如此类菩萨度化众生的事迹,在《观音灵感录》中,载录甚多。

吾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真正意义,在于“念观音,拜观音,更要自己做个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能为众生施予无畏,吾人亦应效法菩萨,加强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慧力、勇猛力,做众生的保护者。因此:

对于意志消沉,灰心失志者,应效法菩萨给予鼓励。

对于被人加害,灾难临身者,应效法菩萨给予解救。

对于遭遇挫折,险阻艰困者,应效法菩萨给予助缘。

对于误入歧途,迷失方向者,应效法菩萨给予指引。

【注解】

[1]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与财施、法施合称三种施。《普门品》云:“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之称。盖佛菩萨以种种之威神方便,使众生远离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

[2]又称圆通尊。昔时楞严会上二十五位圣者各自述说所证之圆通方便,佛敕文殊料简是非,文殊历评已,独以最后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以此土众生六根中耳根为最利,故以耳根之圆通方便为最上。故二十五圣中,圆通之名特为观世音之专称。

[3]全一卷,唐代伽梵达磨译。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千手经》,现时流通之大悲咒,即此经宣说之咒语。

[4]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之妙用。由长行与偈颂所成。汉译本共有三种:一为竺法护译之《正法华经》第二十三《光世音菩萨品》,二为鸠摩罗什译之《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为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之《添品法华经》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之信仰,古来在印度、中亚、中国、日本等地均广为流布,近代尚发现用回鹘语、蒙古语、土耳其语所写的《普门品》断片。

[5]又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贤劫十六尊之一,为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三昧耶会外坛北方五尊中西端之菩萨。无尽意菩萨因观一切事象之因缘果报皆为无尽,而发心上求无尽之诸佛功德,下度无尽之众生,故称无尽意菩萨。依《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七《无尽意菩萨品》载,无尽意菩萨出现于东方不眴国普贤如来之世界。

[6]观世音菩萨为摄化普益示现三昧中之三十三种化身。即《普门品》所举者,顺序如下: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天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干闼婆身、阿修罗身、迦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伽身、执金刚身。

[7]比喻菩萨之悲德如妙月清净。即以菩萨内证离障,是为净智;能以净智摄照万物,是为光明,故以之比喻菩萨之悲德。《六十华严经·离世间品》:“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8]指三十三观音中之第六尊,常着白衣在白莲花中。白,表菩提心,意即住此白净菩提心。又称大白衣观音、白衣观自在母。

[9]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形像为手持鱼篮,或乘骑大鱼。起源于我国唐代民间之信仰,现今盛行于日本。或谓鱼篮观音即马郎妇观音,又有谓鱼篮观音之像乃唐代人误以庞蕴居士之女灵照持篮之像讹传而来者。

[10]三十三观音之一。有谓即胎藏界曼荼罗观音院之水吉祥菩萨。有各种形像,据《图像钞》卷七所说,水月观音坐于大海中之岩石上,垂左足,右足竖膝,与左膝相叉钩,面部微仰,作思惟之相。另有三面六臂像,左三手分别持宝莲花、金轮、孔雀尾,右三手分别持利剑、宝珠、青莲花,身色如日光,坐于宝山上。

[11]三十三观音之一。此尊所流布之像,乃两手捧琉璃壶,乘一莲瓣而浮于水上。又称高王观音、香王观音。《高王观世音经》谓此菩萨能救诸苦厄。据《开元释教录》卷十八载,东魏天平年间(534—537),定州募士孙敬德造观音像,常事礼拜,后为贼所引,临刑前夕,梦一僧,教其诵读此经,醒来乃诵千遍。及至刑场,三度受刃,刀折而不伤皮肉,监司怪之,遂免死。还而拜像,见圣像颈项上有三道刀痕,由此而信者日众。

[12]三十三观音之一。以其坐于蛤蜊中,故有此称。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二“唐文宗开成元年条”记载:唐文宗食蛤蜊,有擘而不开者,乃焚香祷之,蛤蜊开,忽变现菩萨之形。帝乃诏终南山惟政禅师问此因由,后并诏告天下寺院立观音像。此为蛤蜊观音信仰之滥觞,普遍为渔民所崇信。

[13]观音三十三相之一。观音化为马郎之妇,故称马郎妇。陕右之俗,习骑射而不知三宝之名,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一说元和四年),有一美女挈篮鬻鱼,人竞欲娶,女云:“一夕能诵《普门品》者事之。”至黎明,能诵者二十余人。女复授以《金刚经》,能诵者犹十数人。女更授以《法华经》七卷,约以三日。至期,独以马氏子能通经,依礼迎妇入门,女称病求止别房,须臾便死,体即烂坏,遂葬之。数日后,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起视之,唯黄金锁子骨存。老僧谓众人曰:“此乃观音大士也,愍汝等障重,故方便化汝等耳。”语罢飞去。由此之故,陕右信佛者多。且自宋代以降,马郎妇观音之信仰极为盛行,然后人每以之与“鱼篮观音”混同。

[14]又作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大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此一观音的著名,是由其神咒而来,该神咒名为“十一面观世音神咒”,为十一亿佛陀所说,威力甚大。有关示现十一面之意义,依《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载,十一面中,前三面为慈相,是菩萨见到行善众生时生出慈心的大慈与乐相;左三面为瞋相,是见到行恶众生时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见到净业众生时所发出的赞叹、劝进相;最后一面是暴笑面,是见到善恶杂秽众生时,为使其改恶向道所生的怪笑相。顶上的佛相,是为修习大乘的众生所作的说法相。

[15]据《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云:“大悲观自在,具足百千手,其眼亦复然,作世间父母,能施众生愿。”千,表无量、圆满之义。“千手”即象征观世音菩萨大悲利他之方便无量广大,“千眼”象征观世音菩萨应物化导时,观察根机之智圆满无碍。关于观世音菩萨具足千手千眼的因缘,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述,过去无量亿劫有千光王静住如来出世,以愍念一切众生,故说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观世音菩萨一闻此咒,从初地超第八地,心得欢喜,遂发身生千手千眼以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大誓愿,应时身上具足千手千眼。

[16]据《楞严经》卷六载,观世音菩萨以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与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此十四种无畏功德即:(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不自观音,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使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二)知见旋复,在心谓知,在眼谓见;知、见之性热,则属于火。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入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三)观听旋复,观、听之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使众生设为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四)断灭妄想,心无杀害,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发大慈心,无杀害念,能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五)熏闻成闻,六根消复,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与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消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使众生之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六)闻熏精明,明遍法界,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然菩萨之精明能使药叉之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七)音性圆消,观听返入,谓受虚妄声尘系缚,无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使众生禁系等事不能著身,是为无畏。(八)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力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九)熏闻离尘,色不能劫,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使一切性多**之人不生贪欲,是为无畏。(十)纯音无尘,根境圆融,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使怀忿恨之人不生瞋恚,是为无畏。(十一)消尘旋明,谓菩萨除暗消尘,旋复性明,能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十二)融形复闻,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十三)六根圆通,明照无二,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十四)我一名与六十二恒河沙名等无有异,谓菩萨得真圆通,能使求福众生但持我之名号,与彼俱持无数菩萨名号之人,较量所得福德,等同而无异,是为无畏。

[17]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之舟山群岛。又称补陀山、补陀洛迦山、梅岑山、小白花山。为观世音菩萨之圣地。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唐以前传有梅福、葛洪寄隐修道,故又称梅岑山。唐大中年间(847—860),有一印度僧至此自焚十指,而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音显圣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持观音像归国时,船行至该地,辗转不前,乃就地建宝陀寺供养,而仿印度观音住地之“补陀落迦”取名。南宋以降,历朝布施财物颇多,宝寺林立,僧徒日众,遂成大道场。古来祈求航海安全之例频繁,朝拜亦甚盛行。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年),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历朝相继兴建寺院,一度有寺院、庵堂、茅棚二一八所,僧尼二千余人。其中著名者有三大寺、七十二小寺。佛寺始立于五代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全山纵横十八公里左右。三大寺为普济寺(前寺)、法雨寺(后寺)、慧济寺。每年春夏之交,由各地前来普陀进香避暑之善男信女络绎于途,成为江南诸省香火最盛之佛寺。普陀山绝顶之白华山俗称佛顶山,由山麓至白华顶有两千余石级,山腰有云拂石,上刻“海天佛国”四字。慧济寺即在白华顶下,与前后寺并称为普陀三大丛林。普陀山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玲珑耸峭,奇险诡幻,不一而足。海潮声与山上寺院梵音交相合鸣,构成一幅海天佛国之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