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弘法利生(1 / 1)

佛·法·僧 星云 3189 字 1个月前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利生是僧信的责任与使命,历代高僧大德,有的以讲说度众,有的以慈悲济世,有的用梵音弘法,有的以苦行[1]示范,所谓方便善巧,随缘度化,这便是弘法利生最佳的写照。今从各个层面列举弘法利生的人物特色及贡献。

在诗[2]、词、书[3]、画[4]方面,历朝人物中知名者众多,例如:唐朝王维[5]的“诗趣禅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末八指头陀寄禅的“洞庭波送一僧来”[6]一诗堪称绝作;宋朝苏东坡的“焰口召请文”,道尽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东晋王羲之的行书《遗教经》;南唐李后主[7]的辞章凄美,描述世事苦空无常,哀怨动人;唐朝怀素有“书法草圣”之称,所书《金刚经》一卷,被喻为稀世之宝;唐朝柳公权的楷书《心经》,清末林则徐缮写的“行舆日课”等,均流传于世。另外,八大山人[8]等明末四大画僧[9]的书画,唐末贯休的“十八罗汉图”,民国丰子恺的《漫画护生画集》,民国张大千的“洞窟临摹佛像画”,皆为绘画艺术的瑰宝。

在文学[10]方面,如: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辩宗论》,唐朝白居易的净土诗词,以及北宋欧阳修的撰文向佛,皆使文学蕴含信仰,启迪人心。

科学方面,唐朝一行禅师制订“大衍历”,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因而被尊称为中国四大科学家之一[11];民初王小徐发表《佛法与科学的比较》、尢智表以《一个科学家研究佛经的报告》,以及李恒钺教授《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等,在在证明佛学的理论无不符合科学的观念。

在历史方面,有梁代慧皎、唐代道宣、宋代赞宁、明代如惺等所著作的高僧传,合称为“四朝高僧传”,使佛教僧传史渊远流传。民初汤用彤[12]撰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蒋维乔编撰《中国佛教史》,这些著作都很有系统地建立了中国佛教史的架构。

在地理方面,有晋朝法显的《佛国记》、唐朝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及《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他们在西行求法时传播中国文化[13],都作了弘法利生最大的奉献,并且改变了世界史地学者对中亚、南海的印象。

在学术方面,民初丁福保编纂《佛学大辞典》,梁启超撰述《佛学研究十八篇》,章太炎[14]、吕澂[15]、梁漱溟[16]、蒋维乔[17]等在佛学上努力地耕耘,为佛教学术留下丰硕的成果。道安[18]、慧远[19]、鸠摩罗什[20],乃至民国的太虚[21]、月霞[22]、倓虚[23]及大醒[24]、慈惠[25]等诸法师,致力于人才的教育,延续了佛门的法身慧命。

在致力于文字般若传播方面,有发愿刻经助印流通的明朝紫柏[26]、日本铁眼[27]、民初杨仁山[28]及孙张清扬[29]等大德,虽备尝艰辛,却使后代佛子有机缘亲炙佛陀的言教。佛光山为了使经典更加普及,慈怡[30]、永明、永进等为古版的藏经重新标点、分段、编排印刷;首创光盘版的《佛光大辞典》;出版佛教书籍,并翻译成多种语言;慈容[31]成立“佛光卫星电视台”,使佛法传播无远弗届。从经典书刊的平面弘法,到声光彩电的立体传教,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嘉惠全球,利益法界众生。

此外,也有祖师大德以艺术、文化来宣扬佛法,绵延了佛教无价的精神内涵及跨越时空的宗教生命。创作于外的有石窟[32]大佛壁画:如龙门石窟、前秦乐僔的敦煌凿窟、僧祐的栖霞山千佛崖石窟、昙曜的云冈石窟、道凭的宝山石窟朱砂洞、灵裕的响堂洞、静琬的房山石刻等,皆留下千古的美誉。

在佛法内学的开展上,有将茶道[33]汇入佛法大海者,如:茶神陆羽“宿栖霞寺,研茶事,著《茶经》”、赵州禅师的“赵州吃茶”、如宝禅师的“饭后三碗茶”[34],以及日本禅僧珠光的“无心之茶”、千利休“以茶道谏君主”[35]等。

更有以佛教音乐[36]发挥净化心灵之功者,如三国时代魏国曹植的“渔山梵呗”、梁武帝的“忏仪唱颂”、东晋慧远的“梵乐弘法”等,成为千古传唱。乃至悲智双运,刚柔并济的佛教武术,也是护国卫教的方便法门,历朝有降虎的北齐僧稠,辅佐唐太宗征战的少林武僧昙宗、志操、惠场,以及清朝时与倭寇作战的月空等。

历代佛教人士于修身律己之外,也关怀民间,福利社会,入世教化;在公益环保及福利事业方面有:植树造林的宋朝明远大师;垦荒辟田的唐朝百丈、普光、永净禅师;凿井施水的吴越德韶,唐朝慧斌、澄观大师;整治河川的宋朝明远、道遇大师;兴建水利的宋朝维溪、师振大师;筑桥铺路的宋朝道询、普足、觉先、道遇大师。此外亦有搭建凉亭、点挂灯火、利济行旅、经营碾硙[37]、设佛图户[38]等,以佛教公益事业疏解国家经济、社会问题者。

在公益活动方面:近年来,国际佛光会为重整道德,举办了“净化人心七诫运动”[39]、“反烟毒运动”、“监狱八关斋戒修道会”、“慈悲爱心人运动”[40]、“世界佛学会考”[41]、“三好运动”[42]等,借着佛法的力量来净化社会的活动。

在慈善济世方面:有唐朝昙选、鉴源大师的赈灾施粥;有慈愍好施而感动帝王赠粮的隋朝昙延大师;有以劳役做工所得捐助贫苦的隋朝法纯大师;有研究医术,救护病苦的东晋佛图澄、南北朝宝象、隋朝智大师等;现代的台湾,有慈济功德会的设立,专职做慈善救济的工作;佛光山的云水医院急难救助、下乡施药、器官捐赠、冬令救济,乃至养老育幼等老人精舍、育幼院的设立,为人的一生做了全面的照顾,更是圆融佛教六度的慈善事业。

总之,佛教在历代君王[43]、宰官[44]及四众弟子的护持下,得以扎根繁衍,佛陀的思想和教义的实践,得以遍布全球。历朝弘法利生的祖师大德们,证明了佛法不仅具有时代的适应性,更有文化的传承性;这也是佛教“同体”、“共生”,“尊重”、“包容”,“平等”、“和平”的精神表现。因此,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应当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来护持正法,在浩瀚的宇宙中,发挥正知正觉的力量,为个人及大众无限的生命留下善美深远的价值。

【注解】

[1]泛指断除肉体欲望,堪忍诸种难忍之行持。

[2]撰题蕴含佛教教义诗作的代表人物尚有印度马鸣,唐朝孟浩然、柳宗元、李商隐,宋朝苏东坡、九僧(淮南惠崇、剑南希书、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汝州简长、青城维凤、江东宇昭、峨眉怀古)等人。

[3]曾撰写有关佛教词作、书法的主要代表尚有南北朝智永,唐朝颜真卿、褚遂良,宋朝苏东坡,元朝赵孟頫,明朝董其昌,清末民初印光,民国弘一、宗仰等人。

[4]佛画主要代表尚有三国吴曹不兴,南朝顾恺之,隋朝陆探微、张僧繇、宗炳、展子虔,唐朝尉迟乙僧、阎立本、张孝师、吴道子,明末石涛、石溪等人。

[5]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田园诗人,其作品表现无常寂灭的心境,如《鹿柴》、《竹里馆》、《渭川田家》等。

[6]此诗全文为:“危楼百尺临江渚,多少游人去不回。今日扁舟谁更上?洞庭波送一僧来。”乃八指头陀寄禅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游洞庭湖所作。

[7]即李煜(937—978),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故称李后主。工书善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其词作内容体现两期不同的生活情境,在后期如《乌夜啼》、《清平乐》、《虞美人》、《浪淘沙》等,表现其深沉的哀愁及人生无常的悲苦。

[8]系明宗室朱权后裔,本名朱耷(1626—1705),以书画著称于世。

[9]或称为清初四大画僧。指八大山人、石涛、石溪、渐江。

[10]有关佛教的文学,主要代表人物尚有唐朝皎然、黄庭坚、白居易,宋朝苏东坡、欧阳修等人。

[11]即:一行禅师、张衡、祖冲之、李时珍。

[12]汤用彤(1893—1964),甘肃人(一说湖北黄梅人),字锡予。为学术界研究中国佛教史学之泰斗。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精通梵文、巴利文、英文、日文,熟谙东西哲学与文学,曾在南京支那内学院亲近欧阳渐。其佛学造诣深湛,义理、史学皆通达。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往日杂稿》、《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等书,皆为学术界之上乘作品。其中,尤以《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取材丰富,方法严谨,在考证、义理上颇多创见,极受国际学界重视。

[13]除法显、玄奘、义净大师等西行取经之外,其他对佛教文化交流方面有重大贡献者还有印度阿育王须那、郁多罗,汉朝朱士行,晋朝慧深,唐朝鉴真、杯度、文成公主,以及民国法舫等人。

[14]章太炎(1869—1936),又名炳麟。曾提出“由佛学易天下”的救世主张,为中国近代史上佛学思想浓厚的国学大师。

[15]吕澂(1896—1989),字秋逸,也作秋一、鹙子。通晓多国文字,在佛学研究、教育人才、学术上都有重大成就,可谓是近代佛学的巨擘。

[16]梁漱溟(1893—1988),字焕鼎,其有关佛学的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唯识学与佛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人心与人生》等。

[17]蒋维乔(1873—1958),曾在南京大学开讲“佛教入门”、“百法明门论”等课程,其中《中国佛教史》曾被选作武昌佛学院教材。

[18]道安(314—385),致力于组织僧侣,科制佛经,制定戒规,以释为姓,撰注佛典,主持译经,编纂经录,纵摄佛法等,诚为中国佛教的奠基者。

[19]慧远(334—416),栖止庐山三十余载,学风庄严宏远,佛教著述颇多,并广纳贤才译经,使庐山成为南方一大佛教中心。

[20]鸠摩罗什(344—413),开辟中国译经史上的新纪元,共译出大乘经典七十四部三八四卷。当时四方义学沙门仰慕其高风义节,计有八百佛门俊彦一同参与翻译佛经。

[21]太虚(1889—1947),一生致力于弘法利生不辍。曾设立武昌、闽南佛学院及汉藏教理院教育僧材;创办《海潮音》、《佛化报》、《佛化新青年》等杂志以弘扬佛法,更着手组织“世界佛学院”以建立人生佛教。

[22]月霞(1858—1917),曾开办“华严大学”,培育佛教人才。

[23]倓虚(1875—1936),一生致力于“僧伽教育”,认为“佛法弘扬本在僧”,故在每个道场完成后,皆创办佛学院。

[24]大醒(1899—1952),在民初种种迫害佛教事件发生时,卫教护法,笔耕不辍,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创办杂志、学校,大力提倡人间佛教,为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推动者。

[25]慈惠,1934年生,1965年出家。日本大谷大学文学硕士、日本国立京都大学研究员、美国西来大学荣誉博士。历任佛光山都监院院长、佛光山教育院院长、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觉世月刊》及《普门杂志》发行人、文化大学教授等职。负责筹建美国西来大学、台湾嘉义南华大学、宜兰佛光大学、大陆湖北弘道大学。于僧众教育、信徒教育、佛教行政、佛门行事等,无不娴熟。

[26]紫柏(1543—1603),有感梵夹本大藏经卷帙重多,不易流传,所以发愿将刻经改为方册,其方册藏经称为《径山藏》或《嘉兴藏》。

[27]铁眼(1630—1682),日本黄檗宗僧。有感于日本佛教大藏经严重缺乏,因此发愿刻印,历经十余年终于完成一部总数七三三四卷的大藏经,世称《铁眼藏》,又称《黄檗版藏经》。

[28]杨仁山(1837—1911),名文会,创办“金陵刻经处”。其在经典的保存、校勘、刻印的成就,功不可没。他曾由日本寻回我国失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并刻印流通。并曾校刻经书二百十一种,一千一百五十五卷,佛像版共计四万七千余片,同时于刻经处开办佛学学堂,称祇洹精舍,培养振兴佛教人才。

[29]孙张清扬(1913—1992),在20世纪40年代台湾佛教界,佛教典籍流通不易情况下,不仅开办佛经流通处、书局,更协助东初法师影印大藏经,此举关系着台湾佛教的复兴。

[30]慈怡,生于1943年,1965年出家,日本京都佛教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历任《觉世旬刊》、《普门杂志》主编,并主持《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藏经》及《佛教史年表》的编辑工作。《佛光大辞典》于1989年获颁金鼎奖。现任临济宗大阪佛光山寺住持。

[31]慈容,1936年生,1969年出家,日本京都佛教大学(社会福祉学)毕业、美国西来大学荣誉博士。曾任台北普门寺住持、佛光山都监院院长、西来寺住持、台北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荣誉观护人。现任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秘书长、《普门杂志》发行人、佛光卫星电视台总经理。1983年荣获好人好事代表。

[32]石窟的开雕,尚有河南巩县石窟,四川广元千佛崖,杭州西湖石窟、飞来洞,山东济南千佛崖,青州云门山、驼山,甘肃天水石窟,太原天龙山,辽宁万佛洞等石窟,遗存有丰富的尊像雕刻、装饰、壁画等。

[33]茶道最具代表的尚有日本荣西,唐朝慧寂(酽茶三两碗),宋朝惟俨、克勤(茶禅一味)、子仪(煎浓浓茶水)、松山、本先、智常等。

[34]饭后三碗茶的公案载自《景德传灯录》卷十二:“门人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如宝禅师曰:‘饭后三碗茶。’”

[35]丰臣秀吉以强势命令千利休为他的茶室“插花”,千利休愤怒地用花掷打丰臣秀吉,并毅然剖腹自杀,以身殉道。千利休的弟子宗二,也用茶道的宗旨规劝丰臣秀吉放弃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政策。

[36]另曾以佛教音乐弘法的尚有印度呗比丘、马鸣,东晋鸠摩罗什(佛曲十首),唐朝文淑、善本,民国弘一等人。

[37]寺院于其庄园或寺领地设置碾硙,用以脱谷、制粉,不仅提供当地民众就业机会,所得收入也成为寺院重要的财源。

[38]佛图户乃北魏沙门统昙曜上奏文所立之一种社会事业。与僧祇户同时设置,为寺院经济之基础。即集重罪犯人或官婢于寺,从事寺院清扫或田地耕作。

[39]净化人心七诫运动乃以净化人心,建立祥和社会、杜绝毒品泛滥、敦厚伦理道德、创造全民安和乐利的生活为主旨。内容为:一诫烟毒、二诫色情、三诫暴力、四诫偷盗、五诫赌博、六诫酗酒、七诫恶口。

[40]慈悲爱心人运动乃国际佛光会有鉴于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因而发起净化心灵运动,名为“慈悲爱心列车”,以环岛街头布教方式,展开全省巡回倡导,主要为散播慈悲爱心的种子,带给社会光明和希望。

[41]世界佛学会考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每年举办,主要宗旨是推动佛学研究、充实生活内涵、追求灵性世界、提升信仰层次、培养正知正见。

[42]由于社会功利主义挂帅,导致价值观念严重偏差,造成种种脱序的现象。有人主张“乱世用重典”,但严刑重罚只能收一时治标之效,正本清源,以宣扬因缘果报的观念为治本之道,故有净化人心三好运动之发起,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用三好去三毒,期能收化暴戾为祥和,化嫉妒为赞美,化贪欲为喜舍,化浊恶为清净之效。

[43]从佛世到今日,世界上护法君王不胜枚举,主要代表有印度的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优填王、阿阇世王、阿育王、弥兰陀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中国有东汉明帝、桓帝,三国魏朝陈思王,十六国石虎、石勒,前秦苻坚,后秦姚兴,梁朝武帝,北魏文成帝、文献帝,隋文帝、炀帝,唐朝太宗、高宗、武则天,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世界各国如日本有钦明、敏达、圣德、圣武;韩国有法兴王、高句丽太祖、宣宗王、高宗王、李朝世祖;泰国有坤蓝甘亨王、立泰王、三界王、怛莱洛迦王、颂昙王、拉玛五世、拉玛九世;锡兰(今斯里兰卡)有天爱帝须王、摩哂陀第四王、末罗王、度他伽摩尼王、吉祥称王师子王;缅甸有阿奴律陀王、敏东王等。

[44]历代宰相、官员护教者,主要代表有东汉笮融,三国支谦,东晋孙绰、郗超,南朝谢灵运、何尚之,唐朝梁敬之、裴休、张说、王维、柳宗元、白居易,宋朝李遵勖、晁明远、王随信、文彦博、王安石、苏轼、张商英,明朝宋濂、陆光祖、瞿汝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