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克服依赖的恶习(1 / 1)

有一则民间故事:有一对夫妇家境富裕,晚年喜得贵子,欢喜得不得了,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有一点闪失。儿子在这种溺爱中长大成人后,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一天,老夫妇要出远门,需要半个月才能回来,他们怕把儿子饿着,就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脖子上,告诉儿子饿了就吃这张大饼。但半个月后他们回到家时,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儿子只吃了嘴边上的几口饼。这则类似笑话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的依赖性过强,长大后就无法自理,甚至缺乏最起码的生存能力。

可以说,是父母的过分爱护,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毕竟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去开创,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而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小培养和锻炼出来的。孩子对父母有依赖性是很正常的,“舍得”让孩子独立的父母,才是真正富有爱心的父母。

要想让孩子成为社交高手,必须帮助孩子克服依赖的习惯。对父母过分依赖的孩子,容易事事依赖他人,这对他的社交极为不利。过分依赖父母和他人的孩子表现出许多不成熟的迹象: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没有主见;总是要别人帮助,屈从他人;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害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经受不住挫折和失败;人际交往能力差,孤僻、自我封闭。

过分依赖父母,会形成一些特有的生活环境,使孩子缺乏社会安全感,总是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经常受外界的暗示或指使,好像自己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潜藏着脆弱,没有发展出机智应变的能力,更不会有创造性。

纠正孩子过分依赖父母的坏习惯,应该从以下几点人手:

首先,父母要提一些要求让孩子完成。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要按孩子的年龄、能力的发展程度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难度过大,会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自卑心理,要求过低又不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事实上,在幼儿期间,伴随着孩子生理的发展,他们肢体活动能力的增强,相应的自主性也开始得到发展,独立性逐渐增强,这时是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适当时期。父母要坚持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完成。当孩子看到自己完成了许多事情,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便会增强,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其次,父母不能大包大揽,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所以,父母要转变观念,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起居,能让其自己做的就不要包办代替。美国大多数家庭的做法是:婴儿从一出生就单独睡觉;孩子能够捧奶瓶了,就让他自己捧奶瓶喝奶;让孩子在有围栏的**自己玩;把孩子放在大便椅上让他自己大便;孩子学步的时候,也是让他自己扶着学步车走路;长大一些后,一切能够自己做的事情都自己完成,同时还必须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孩子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着自己挣钱;成人以后,就完全独立,自己解决生活问题。

再者,帮助孩子摆脱依赖心理。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性,就必须及时给予纠正和改过。先了解孩子依赖心理的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使用一定的策略。比如,不少孩子每天早上的起床问题让父母费了不少心思,一次又一次地叫孩子起床,可孩子总是赖在**不起,一旦迟到了,反而会责怪父母没有及时把他从**拉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位父亲就对儿子说:“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晚上睡觉前上好闹钟,早晨自己起床,没有人再叫你了,迟到了只能由你自己负责。”当然这位父亲对儿子是很了解的,他知道儿子能行。第二天,闹钟一响,儿子果然立即跳下了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位父亲运用了一个小技巧,很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的依赖心理,他的做法是值得其他父母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