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父母在外地做生意,乐乐出生后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因为腿脚不便,极少出门。三岁那年,乐乐上幼儿园了,但总是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乐乐不爱说话,也不怎么与别人交往。她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幼儿园的老师尝试了很多方法,试图让乐乐“乐”起来,融入班级、融入集体,但乐乐就是不配合。
在乐乐要上中班前的那个暑假,乐乐的爸爸妈妈结束了外地的生意,回到了乐乐身边。因为长时间在外地打拼,没有充裕的时间走亲访友,现在终于“自由”了。他们今老同学聚会,明天访恩师叙旧……忙得不亦乐乎。
每次出门做客,乐乐的父母总是要带上乐乐。一个多月的暑假很快就过去,乐乐开始上中班了。幼儿园的老师惊奇地发现:原先那个闷闷不乐的乐乐,突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朗而又活泼,并且乐于助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园的老师在家访后才知道:是乐乐父母在无意中提升了乐乐的人际交往能力。原来,乐乐原先的不合群,是因为她不知道要如何做才能和小伙伴们相处融洽。暑假期间,乐乐的父母带她到亲朋好友家做客,正好增加了乐乐的社会经验,锻炼了她人际交往的能力。一旦乐乐掌握了这些本领,她就变得乐于与人打交道了。
有些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带自己的孩子外出做客,是害怕孩子乱说乱动失礼,导致聚会不欢而散,令父母难堪。应该说,有这个担心也很正常。但只要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上述难堪。
首先,在做客前细心指导孩子。具体包括: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确在外做客时应有的文明礼貌举止。要让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里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习惯和规矩是有区别的,要守规矩懂礼貌,别人家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张。
(2)给孩子介绍去做客家的情况,特别应介绍对方家里孩子的情况和如何称呼等,如对方家里的孩子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爱护。
(3)指出孩子之间玩耍时的注意点: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见,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吗?”“我能玩一会儿吗?”……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重点强调某些要求。如孩子平时好强,事先就要告诉孩子与小伙伴玩时要谦和、忍让;有的孩子较胆小,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会和他玩得很开心”。
其次,在做客中小心指导孩子。做客过程中父母也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随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可从侧面观察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中的情况,做一些适当的指点、暗示,帮助孩子矫正一些不适宜的言行举止。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话,也应鼓励孩子勇敢承认错误,言归于好。如果发现错误不在自己孩子,并吃了亏,大人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告诉孩子“你没有错,但我们是客人,能谦让就谦让”。要真是没法一起玩,可暂时把孩子带开。
最后,做客后及时作出评价。这一点经常被许多家长所忽略。对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时的表现要及时地评价,明辨哪些行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为不应该,指出为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诫也不听从,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机会,并明确告诉孩子“等你知道怎样做客,怎样对待小伙伴时,我们才能带你去,否则主人不会欢迎你的”。带孩子在外做客,对孩子来说是他们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惩罚也可作为正面教育的补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一定要放开手脚,多带孩子出门参加社交活动,孩子只有经历种种“大场面”才能锻炼他良好的交往素质。可以带孩子参加故事会、联欢活动等,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或把邻居小朋友请到家中,拿出玩具、糖果、图书、画报,让孩子和小朋友们一起看书、玩玩具、吃糖果。要让孩子逐渐养成热情待客的良好习惯。
家中来客时,也不妨让孩子参与接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座、倒茶、谈话……切忌一味将孩子赶走,要让孩子在交往中学习交往。这样将有利于消除孩子与人交往中的羞怯、恐惧心理。孩子长期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使孩子增长见识、增强信心,在社会交往时就会变得落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