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瓶子里的鹅
有一个老师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只鹅,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呢?
这位老师拿这个问题去问学校里刚刚升入高一年级的新生。
有的学生说:“这个瓶子没有底儿,把鹅从‘后门’里抽出来就行了。”
老师说:“这个瓶子有底儿。”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只充气的塑料鹅,放了气,鹅就能被拽出来了。”
老师说:“这不是一只塑料鹅,而是一只‘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真鹅。”
还有的孩子说:“瓶口有机关吧?鹅的身子通过时瓶口就能被撑大。”
老师回答说:“瓶口绝对小于鹅的身子,并且,瓶口没有安装松紧带。”
这时,学生们都缄口了。
这时,老师问道:“同学们,你们谁家用这样的方式养过鹅?或者说,你们谁见过、听说过用这样的方式养鹅的呢?”
有人摇头。
有人小声嘀咕道:“是啊,好好的一只鹅,干吗把它塞进瓶子里去养呀?”
老师笑了起来:“问得好!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虚假问题,它根本就是不能成立的,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虚假,因为没有价值,所以,它就不值得我们为之苦苦寻求答案。同学们,我很为你们遗憾,因为面对着这样一个虚假问题,你们却不会质疑,只管闷着头去寻找那所谓的‘正确答案’。长这么大,你们一直在和问题周旋,你们跟各学科抛给你们的问题较劲。你们喜欢被肯定,害怕自己苦心寻到的那个答案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现在,你们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我要提醒你们的是,你们一定要提防类似‘瓶子养鹅’这样毫无意义的问题,要大胆地质疑,清醒地反思,别让不是问题的问题羁绊住你们的手脚;另外,我还要告诫你们,不要对所谓‘脑筋急转弯’类的问题上瘾,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可以靠着你一个讨巧的‘转弯’就可以得到解决的,记着,跟浅薄决裂,这是你思想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学生们听了,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孩子,这位老师说的,也正是我想告诉你的,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陷阱。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个“错误”,不要对着本来就“错误”的问题寻求不存在的答案,这样是学不到真知识的。多发现生活中的“谬误”,我们才能最终找到真理!
“0分”是怎么来的
惠特森先生是六年级的科学常识老师。记得第一天上课,他给我们讲授的是一种名叫“长翼飞猫”的动物。他说这种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因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变迁,所以在冰河时期便灭绝了。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都认真地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卷面上划着一个巨大的红叉。我得的是零分!我满腹狐疑。恐怕是老师弄错了吧?惠特森先生在,课堂上说的话,我一字不漏地记在我的笔记本上。不过我很快地了解到,这次测验,全班同学得的都是零分。这是怎么回事呢?
惠特森先生解释道:“事情很简单。关于‘长翼飞猫’的一切,都是我信口胡编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部是错误的信息。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
不用说,我们全班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惠特森先生又算哪门子老师?
很简单,惠特森先生说,所谓的“长翼飞猫”完全是他杜撰出来的,根本没有这种动物。因为那节课上他向我们展示“长翼飞猫”的头盖骨(实际上是普通猫的头盖骨)时,反复强调,这种动物早已灭绝,而且遗迹全无。但是他却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这种“长翼飞猫”是如何目光如炬、飞姿似鹰、皮毛若裘。然而,既然遗迹全无,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又怎么会有一副头盖骨的呢?我们没有一个人质疑。
惠特森先生希望我们从这次经验中吸取教训,并告诫我们牢记,任何老师和课本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实际上,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他告诉我们,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还要求我们一旦发现他或课本有什么错就立刻指出来。
因此,惠特森先生说,盲目相信是我们得“大鸭蛋”的原因。他希望这次经历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老师和课本也有可能犯错,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
很显然,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他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用事实告诉孩子质疑的重要性。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这个道理。所谓专家,所谓权威,他说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善于怀疑,并用这个怀疑促进自己的思考,才能变得越来越有智慧。
大胆质疑的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现了摆动定时性定律,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发明了比重秤、空气温度计,发明了伽利略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伽利略从小多才多艺。他会画画、弹琴,非常喜欢数学,会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动玩具。他本可以成为一个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但是,他更爱自然科学。他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老是问父亲,为什么烟雾会上升?为什么水会起波浪?为什么教堂要造得顶上尖、底层大?长大以后,他的疑问就更多了。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常常陷入沉思之中。他想,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并没有经过证明,为什么要把它们看做是绝对真理呢?
伽利略少年时代提出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都由他自己找到了答案。在伽利略的故乡比萨城里,有一座既庄严又华丽的大教堂。一天下午,伽利略来此参观。一个同事开始给一盏油灯注满油,把灯挂在教堂的天花板上,漫不经心地让它来回摆动。伽利略看到,吊灯开始以一个很大的弧度摆动着,弧度变小时,摆动的速度也变慢了。他觉得链条的节奏好像是有规律的,虽然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但吊灯每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都一样长。没有钟表,他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脉搏,默默地数着吊灯摆动一次脉搏跳动的次数。他发现,吊灯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确是相同的。
伽利略心里突然一亮,他想到:“亚里士多德说过,摆经过一个短弧要比经过长弧快些。亚里士多德是不是弄错了?”他回到家里找来材料,做了几个摆。他把短摆挂在屋子里,长摆挂在大树上,然后精确计算一个摆从弧的一头运动到另一头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证明,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由绳子的长度决定的,不管摆的重量如何,与振幅也无关。但伽利略还有些不明白。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度是由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也越快。但是,摆不也是从高处落下吗?为什么只要摆的绳长相同,摆落到最低点的时间都相同,而跟重量没有关系呢?
他决定到比萨斜塔上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他发明了一个小机关,只要一碰按钮,盒中的物体就能同时落下。试验的一天,他让学生们拿着盒子站在二层、三层、五层及塔顶窗口,他’发出了信号,二楼的学生打开盒子,让一个l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这样一层一层地试验,每一次试验下来,不同重量的铁球都同时到达地面。著名的比萨斜塔成了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的历史见证者。
权威说的、老师说的、课本上说的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如果有怀疑,那么我们就应该付诸于实践,用实践、用事实说话才是最有力的。没有比证据更好的语言了!
孩子,只要敢于怀疑,且有实践精神,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标准答案一定对吗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讲第17课《麻雀》。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大意是: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
讲完了课文,女教师微笑着启发同学们:“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可是,一个男生却提出了几乎无人想到的问题:
“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似乎在嘲笑他思维的怪异。那个男生并不为之所动,坚持说:
“课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一位父亲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这位姓孙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
“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全班一片热烈的掌声。
孩子,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敬佩呀。他以非凡的勇气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标准答案并不标准。
在课堂上,如果你发现老师出现了错误时,你是否有胆量像这位同学一样向老师提出来?如果敢,说明你已经向自信和成功迈进了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