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会认为只要严格地进行了质量检查,瑕疵品就不会流到市场上。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即使是完全自动化的机械处理,也会因操作失误、故障、调整或设定错误等问题使瑕疵品流向市场。
并且,依靠人体感官进行检查的产品,即使进行全数检查,也最好抱着生产线上该项目的瑕疵品中有1/10 ~1/3会流向市场的心理准备。
对于是本质上不能流向市场上的瑕疵品,应格外注意,以降低流失的机率,尽量机械化、自动化,将人的因素介入的控制降到最低,提高检查的可靠性。
企业外瑕疵可参考图2-1的说明。本来瑕疵是不允许发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首先要做的是将企业外瑕疵转化为企业内瑕疵,将企业外花费的费用化为企业内的费用。并且,不仅要求费用发生场所的转变,还要求将企业内瑕疵造成的企业内费用极小化。
另一方面,如果从可靠性的观点来看功能性的商品,则企业外瑕疵分为初期故障、偶发故障和磨耗故障:
1.初期故障从本质上来说,生产者可通过适转时间的试验经筛选去除故障;
2.偶发故障不论其故障率的水准是何种难度,只要故障率高就需要改善;
3.磨耗故障就是所谓的耐用期限。达到了一定的期限,则允许出现磨耗故障,但意外故障则需要改善。
企业内的瑕疵与本来应在检查中去除的企业外瑕疵,以出厂为界,从发生与流向市场的观点来看可表示如下:
企业外瑕疵率=企业内发生概率×(1-检查概率)
=企业内发生概率×企业外流出概率
为减少企业外瑕疵,应降低企业内瑕疵的发生概率,提高检查概率(检查的可靠性)。并且,企业内的检查水准与视作企业外问题的水准之间应设定妥当的界限和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