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分之百的检验保证质量第一
许多事例证明,百分之百的检验几乎不可能。
举例来说,军火制造厂的所有飞弹都予以实施弹道测试的话,结果会是无货可卖。很多测试都与此相类似,对产品本身具有破坏性。
因此只能检验部分产品来证实制造过程是否在控制中。如果答案肯定,则推断已测试产品质量与同批未测试产品近似,也就是如果已测试产品符合标准,则同一批尚未测试产品可能也符合标准。
当然如果测试产品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测试对产品本身又不具破坏性,或许百分之百检验是必要的,但这种费时费力的检测方法还是谨慎使用为好。
每种产品检验的规定都不相同,从验出足以造成致命伤害的机械裂缝,到检查化妆品促销而提出的特点。只要有危险存在,就必须采取每一个合理的预防措施以保护消费者。
对于无关紧要的产品特性的检验,通常受制于经济考虑,而不是产品责任的诉讼纠纷。这时统计方法和取样程序一样能协助减少废料、重制和顾客抱怨,以此来增加利润。
2.接受低于完美状况的结果是不好也不坏
事实上,假如对任何环节都只是做到刚刚好就满足,总有什么地方会出问题。
问题重点在于:“万一出现次品的后果是什么?”假设该项瑕疵无关紧要,没人在乎,那么将出现频率由l%降至0.01%的花费,显然毫无意义。没道理投资于改善消费者并不在意的品质特性。
但对消费者十分看重的品质特性,就要倾全力剔除任何瑕疵,纵使要实施百分之百的检验也要在所不惜。
3.科学取样可以控制质量
事实上,科学取样仅能协助决定样本是否和要求的质量一致;而无法控制质量高低。
一旦使用科学取样方法,其程序必须严格遵守。假设必要条件被忽视,则“科学”取样反而不科学了。
取样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当产品质量下降时,则样本试验中的可接受机率一样下跌——但绝不至于是零。
尝试光凭取样试验来揪出次品批次,以此来控制质量相当不划算。况且产品质量越糟,次品在取样试验中混水摸鱼的机率也越大,结果更多漏网之鱼送至消费者手中。这是不论取样多少次都无法避免的。
4.符合设计就能保证质量
事实上,符合设计仅代表产品质量和设计品质一致而已。
假设设计过程本身并未将产品可能受到的待遇考虑周详,消费者可能会不小心损坏它——反过来责怪产品质量不良。虽然消费者的期望和制造商会有所差距,但设计工程师仍须进行足够的试验,以保证产品必定能发挥如说明书上的功能。
事先假设消费者的各种不可思议行径,然后才会有满意的客户和数量萎缩的产品责任诉讼案。
5.检验越多越好
除非取样、检验标的、使用方法、使用工具及进行的程序都正确无误,上述说法才成立。除此之外,还必须选择适当时机、适当地点,以及正确地解释检验结果。
举例而言,想要计算某地的年均温,当然不能全以中午时分的观察值作计算值,否则集取1000年的观察值,也无法算出正确的年均温。中午的温度最高,因此得出的年均温也会超高。这样的例子或许过于简化,但类似的错误却在工厂内屡次发生。
报酬递减律也是考虑要素之一,检验5个单位,再检验5个的确能使检验结果更精确,但如果已检验50个之后,再检验5个,或许也能提升检验的精确性,但提升幅度却已有限。
6.质管部门编制越大越能保证质量
质管部门人员过多,往往是制造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美国西岸太空科技公司调查产生次品的因素,发现最具影响力的变数竟是质管检验人员的工作负荷。检验员拥有的时间越多,找到产品的瑕疵就越多。很多检验员觉得必须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因此当有空闲时,就开始找出一些不重要且表面的瑕疵。
假设所有的质量问题都可通过增加部门人员的方式来解决,其谬误正如以不断加气来修补漏气的轮胎一般。
当出现产品瑕疵时,首先要问“为什么?”一旦查出真正原因后才能决定做法。可能质管人员必须加强训练,或是质管部门必须重新组织,或是使用的工具和设备需要更换。
有些主管人员认为应该由质管部门对质量负全责,这是不公平的,这种指责有如因为自己忘了太太的生日而责难秘书。
7.优良的产品宣传保证维持良好的企业形象
优良的产品宣传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立,但前提是公司产品质量值得称颂,否则再好的公关也回天乏术。
某酒厂为缩减产品成本而牺牲质量。自以为消费者感觉不出其中的差异,同时只要增加广告预算,甚至还能提高销售量与利润!然而不久,该酒厂在自己铺天盖地的广告声中陷入了亏损的境地。
广告文案上最常见的是:从公司创立以来,产品的质量是公司第一宗旨。时间越久远,意义越深远。任何公司如果能生存50年以上,必定拥有严密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名称或许不同,手法却是一致。
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的确能吸引顾客,但如果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远不如所宣传或承诺的那样,没有几个顾客会重新登门。销售的要件是提供具竞争力的售价和优良的品质。
8.让消费者自行发现产品缺点的代价相当低廉
当有瑕疵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时,倒楣的可就轮到制造商了。许多企业就是因为消费者自行发现产品缺点,而终于关门大吉。
9.具有质量意识的生产工人就能制造优质的产品
具质量意识的员工,也只能制造出由下列因素决定的质量水准:工程设计、原料、生产机器的制能、工作环境、工人所接受的训练和指导。 具质量意识的员工严守指示和训练守则。然而太多变数他们无法控制,因此光有质量意识也不足以保证能制造出优质的产品。
10.高层管理者不必涉猎品质管制知识
没有高层管理者的知识,质量管理将流于口号、标语之类的活动。
很多执行者回避质管职责,要求属下独力负责产品的质量,却不授予相称之职权。宁愿无视其存在的价值,也不愿尝试跨出鸿沟。
执行者面对质管的专业技巧,如老鼠面对饥饿的蟒蛇。如果拒绝学习对手的优、缺点和语言,将会成为自己无知的受难者。反之,随着学习时间的久长,执行者将化品管之敌为友。
日本管理阶层能精通质管的专业技巧,日本的执行者也都熟悉质管用语,他们了解质管部门的强势,也知道如何弥补其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