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迷糊,大事不怵(1 / 1)

在本书开头,我们提到过一位叫吕端的古人,他在朝廷当官时被人诋毁却装作没听见。这位吕端,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副对联出自于明代思想家李贽之手,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诸葛亮掌军理政之谨慎,史家有共识。吕端的“大事不糊涂”,或许知其详者不多。《宋史·吕端传》,宋太宗想以吕端为相,不同意者说吕端糊涂,太宗却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何谓“小事糊涂”?无非是在不关涉原则大道、只涉及个人利害得失的问题和事情上,不斤斤计较,大抵有所谓盛德若愚之风。

吕端在小处糊涂的例子有很多。诸如不满吕端的人四处散布他的谣言,吕端知道后的态度是:我行我素,但求心中无愧,管他谣言漫天。再如,他和名臣寇准同列参知政事之职,且排名在前,吕端主动提出“请居准下”。不久吕端升任宰相,“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值印,同升政事堂”。这正是他“小事糊涂”的一面。何谓“大事不糊涂”?就是在关系朝廷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坚持原则,是非分明,有舍我其谁之概。有这些事实,加之平时吕端临朝很少发表高谈阔论,难怪有人认为吕端是个糊涂蛋。

不过吕端只不过是小事糊涂罢了,遇到大事绝不会糊涂。我们来看是如何在大事上不糊涂的。

李继迁叛宋,在西北部边境上屡次骚扰。宋军在与李的交战中,俘虏了李的老母亲。太宗准备在边境上大张旗鼓地把老太太杀掉,以效儆尤。吕端找到太宗面前说了一通道理,大意是杀了李继迁的母亲反而会让他以后更加仇恨、放肆,而善待其母则既立了美名又能让李今后投鼠忌器。太宗连连说对,并称赞道:多亏了你,我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后来,李母病死,李继迁攻打吐蕃的时候中箭身亡,李的儿子归顺宋朝。吕端的高瞻远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宋太宗病危时,内侍王继恩担心有才干的太子继位妨碍其专权,同李皇后等奸臣合谋,单等太宗咽气就发起政变,另立太子。太宗刚一驾崩,李皇后就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可能有什么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急见皇后,力劝李皇后不要改立太子。李皇后见王继恩被囚禁了,也只得答应。在商议太子登基的时间问题上,吕端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种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当天就把太子迎上了皇位,免得夜长梦多。

还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吕端在大事面前的不糊涂。太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竟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山呼万岁。

可见,在小事上糊涂,有柔、有宽、有退;在大事上不糊涂,有刚、有严、有进。刚柔相济,宽严并用,进退得当,才能有利于大局,干成大事。也可以这样说,在小事上糊涂一些,更有助于看明白、想清楚、做成功大事。

美国有个叫威廉的男士曾经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知道这家店的裤子比那家店便宜几分钱;那家快餐店比这家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他知道何种路线乖哪辆公交车车票最便宜,也知道何时去看电影票价最低。30岁时,威廉病魔缠身,经常得跑医院,尽管他知道哪家医院的医生医术最高及哪家医院的药费最便宜,但仍然没有一天好日子过,更谈不到健康和幸福了。

小事上很清醒计较的人,实际上很不幸,甚至多病或短命。他们大多非常贪婪,过高过多的欲望沉重地压在心头,因而没有一点快乐。在生活中应该“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意即对原则性问题要清楚,处理要有准则,而对生活中非原则性的小事,不必认真计较,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很难避免,如果一个人遇事总是过分计较,一味地追究到底,硬要讨个“说法”,烦恼和忧愁便会先于“说法”而来,久而久之,不利于身心健康。

心胸开阔些,眼光长远点。遇到小事“糊涂”一些,让人一分,能使矛盾化解,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生活在祥和的环境与气氛中,人自然轻松愉快、坦然、安然和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