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不报非君子,对别人给予的恩惠要努力报答。对别人给予的伤害,是否也要努力“报答”呢?是“有仇不报非君子”吗?
在对待报恩与报仇上,普遍的看法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也就是说,你怎样对待我,我就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你,公平、合理,两不相欠。而具体到报仇上,可以概括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干净利落,不留余地。
上面所说的对待“报仇”的态度,即使放在天平上经过精密的衡量,也是“公平”的。你打我一拳,我给你一腿,两相抵消。但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大“仇”和“怨”值得你去“回报”吗?
有人会回答:值得,为什么不值得呢?他给我造成了伤害,让我倍受煎熬,我也要让他尝尝痛苦的滋味,这叫报应!这下好了,原本是一个人痛苦,现在是两个人了,报复者心里确实平衡了很多。但你应该听到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句俗话,你们之间的梁子结得更大了,恐怕以后还会互相斗法。
冤冤相报何时了!生活中很少有什么不共戴天的大仇非报不可,真的到了“大仇“的份上,会有法律的武器来制裁他,至少也有道德的力量来惩罚他。一般的怨恨与梁子,还是以德报怨更好。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见“德”的力量之大。
相传战国时魏国有一位名叫宋就的大夫,曾一度为魏国边县之令,与楚国相邻。魏楚两国的交界处都种有瓜,魏国的人辛勤浇灌,瓜藤长得很好。楚国人懒惰,不常浇灌,瓜藤长得不好。楚国的县令为此责备楚亭之人,楚人因此对于魏人产生怨恨,于是在一个晚上将魏国这边的瓜藤拔了很多,致使结的瓜都干死了。是谁干的坏事?这当然瞒不过魏人。魏人怒火中烧,商议在某个晚上也去拔掉楚国人的瓜藤。事前,魏人去向宋就请示,宋就回答说:“为什么要这样呢?仇怨,是灾祸的根由。因为别人恨己,自己就报复恨人,这太偏执啦!要我说,你们应该每天晚上去浇灌楚亭的瓜,不要让楚人知道。”魏人依计行事。不久,楚人就发现自己这边的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他们觉得很奇怪,于是偷偷观察。结果发现居然是魏人在为自己浇瓜。楚人非常感动与惭愧,就将这事的来龙去脉一一汇报给楚边县之令,后来这事一直传到楚王耳中。楚王知道这是魏人暗中相让楚国,觉得魏人很重信义,遂主动和魏国交好。
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魏人种瓜没有得到瓜,楚人没种瓜、毁了人家的瓜却得到了瓜。但魏人又何尝没有收获?他们的收获比瓜还要贵重无数倍啊。这就是“以德报怨”的回报。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魏人当初要是没有听宋就“以德报怨”的建议而“以牙还牙”,结果又会是如何呢?——无非是在怨怨相报的无休止中两败俱伤。
以德报怨听起来似乎很难,要有极大宽容之心的人才能够做到。其实,从生活小事开始做起也没有多难。张三老喜欢在背后诋毁你,你糊涂一点当作没听见,或者再糊涂一点,在背后极力地夸赞他,这很难吗?我就不相信张三在你的夸赞下还好意思一个劲儿地诋毁你。退一万步说,张三人格扭曲非要死磕着你,其他人在你的“以德报怨”和张三的“以怨报德”之中,还不能分辨出是非曲直?只会更加轻蔑张三而尊敬你。
从小事开始“以德报怨”,不仅锻炼了你的容人之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就是:在小事的“以德报怨”里,你能够于无形之中化解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大的“怨”与“仇”。想一想,你整天夸奖诋毁你的张三,他和你的矛盾还能激化、升级吗?反之,你和他对骂,说不定导致动手,再由动手又上升到各自找朋友群殴也说不定。到了那个时候,两人之间结下了更深的仇恨,要想“以德报怨”就真的有难度了。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人,往往并没有太多的太大的“怨”发生在他身上。
以德报怨如果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当然也是最容易感动人的,纵然铁石心肠也难以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