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小被教育做人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意思是知道的就要说,要说就毫无保留地说。但长大后却发现,这句箴言是有问题的。首先,什么是“知”,是“真知”还是你所“知”?其次,如果什么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话,人岂不成了一台不知停歇的喇叭?再者,无所顾忌的“言”,难免变成伤人的刀。
邻居老张和妻子吵架,令老张脸上挂彩。有好事者问你老张伤从何来。你“知无不言”地说明来由,有必要吗?然后还“言无不尽”地传播他们之所以吵架的原委,不是多事吗?一句“不太清楚啊”回答,不是很好吗?要是好事者继续诱导你:“听说是老张妻子发飙……”你装糊涂,一句“是吗?我不清楚”给打发了,不是很好吗?
无关紧要的事情,要说那么清楚透彻干嘛?不但自己累,还容易招来别人的怨恨。人人都有好面子的心理,只是程度的深浅有所差别而已。张三手腕上的名表你一看就知道是假货,在他吹嘘多么名贵时,你点破他有什么好处?还不如装装糊涂,附和一两句,反正假表又不是戴在你手上。
夫妻间吵架,要你去评理。你若真的把自己当公正的法官,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把谁是谁非分析得头头是道。结果,可能被你分析得没有道理的人不服,争吵继续。吵架过后,先是一方怨恨你,等到他们夫妻和好,怨恨你的说不定变成了两个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真是何苦呢!人家的家务事,你判得清?还不如一上场就抹稀泥,做一个糊涂的和事佬。
在圣诞节,一位带着礼物的圣诞爷爷问小邓肯:“小朋友,猜猜圣诞爷爷给你带来什么礼物了?”小邓肯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圣诞爷爷,你是假的圣诞爷爷。”圣诞爷爷觉得这个小女孩很可爱,就逗她:“要相信圣诞爷爷的小朋友才有糖果吃噢。”小邓肯回答:“我才不稀罕糖果呢。”
小邓肯因为小,直言直语还透着些许童言无忌的可爱。但成年人生活中一些看似坦率的实话,实在没有必要全部实说。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生活的希望,是沙漠中的绿洲。在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述的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的故事。当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树叶而凄凉绝望时,充满爱心的画家用精心勾画的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维持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这难道不是谎言的极致吗?
说了那么多,并非鼓励大家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表态、做个坚定的滑头,而是要告诉大家不要被一些世俗小事牵绊住,一味地较真。遇到大的原则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不二选择。只是,人的一生,真正遇上的原则性问题又有多少呢?
糊涂是明白的升华,是看透不说透的涵养,是超脱物外、不累尘世的气度,是行云流水、悠然自得的潇洒,是整体把握、抓大放小的运筹,是甘居下风、谦让豁达的胸怀,是百忍成金、化险为夷的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