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金钱在犹太人心目中非常重要,是散发温暖的“圣经”,是世俗的“上帝”;另一方面,犹太人视钱为一张纸,一件平常的物。
“手中有钱,心中无钱”是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
过去,一提起钱,有些人总是爱恨交加。爱的时候是称兄道弟,“孔方兄”挂在嘴边不停地叫,甚至不惜一日三炷香,乞求财神爷保佑发达。恨的时候则对它咬牙切齿地说“钱啊,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在我国旧有传统的文化中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比如对金钱的鄙弃。如“铜臭”这样的词语就是一个例证。贪婪、无情和虚伪等等,是人们附加于金钱上的态度。
一个社会如果鄙弃金钱这种现象广泛存在,说明这个社会心态出了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只有希望通过鄙弃金钱来建立起自己的道德优势。这些人纵使对富人妒忌得牙痒痒,于众人面前仍然要说“看他那样,钱肯定不会是好来的”。也就是说,当这种人在发家致富中没有取得优势的时候,他便试图建立一个“贫穷也光荣”的道德观念,并且一般会有意识地把这种观念和金钱的多寡反向相连。显然这当中还是几千年来“等贵贱、均贫富”的小农意识作祟。
犹太人对钱的观念自有见解,他们认为“金钱无姓氏,更无履历表”。他们认为,不管方式方法如何,只要是通过经营赚来的钱,均拿得心安理得。因此,他们通过千方百计的经营,尽量赚取更多的钱,不管这些钱是农民出售产品得来的,或是赌徒赢来的,还是知识分子靠脑力劳动得来的,都会收之无愧泰然处之。犹太人的字典里,没有“仇富”二字。
很多年前,年仅24岁的犹太人哈同来到中国上海谋生,当时他除了拥有健康的体魄及敏锐的大脑外,几乎一无所有。他立志来中国赚钱发财,但一无资本,二无特长和靠山。于是他在一个洋行找到一份看门工作。对于许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言,看门的工作极其难堪。但哈同却不那么想,他认为看门赚来的钱是一种报酬,毫无丢脸和失身份之说。在他看来,只要是自己流汗挣来的钱就无愧无羞。
早在2000多年前,犹太人对钱就有一种独特的迷恋。
犹太民族的起源与历史遭遇无疑决定着犹太人对钱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资本主义合理性”水平。
其一,犹太人屡遭驱逐或杀戮,每当形势紧张,他们踏上流浪之路时,钱是最便于他们携带的东西,也是他们保证自己旅途中生存的最重要手段。
其二,金钱是唯一不具异端色彩的东西,是他们同其他宗教教徒打交道的媒介。
其三,犹太人为了获得寄居城市的独特生存权利,使他们对金钱极度迷恋,并显示出在金钱方面超强的智慧。同时,金钱也是犹太人相互之间彼此救济的最直接方式。
其四,犹太人的长期经商传统也使他们不可能鄙视钱。尽管钱在别人那里只是媒介和手段,但在商人那里,钱永远是每次商业活动的最终争取目标,也是其成败的最终显示。
综上所述,金钱对犹太人来说绝不仅止于财富的层面。金钱居于犹太人生死之间,居于生活的中心地位,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标志。在其他民族对钱还抱有一种莫名的憎恶甚至恐惧之时,犹太人在这方面已经完成了从单纯经济学意义上向文化、社会意义上的划时代跨越:钱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尺度,一种不以其他尺度为基准,相反可以凌驾于其他尺度之上的尺度。
此外,在犹太人来看,赚钱、攒钱并不是为了满足直接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对安全的需要。安全需要决定生存、发展、爱情、理想。而且,金钱的多寡与安全系数成反比。
犹太教从来不认为贫穷是美德,犹太人的先祖先贤都不穷,祖先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有幸拥有众多牲口和土地。禁欲主义和自我否定不是犹太人的理想,自己的财务先处理好,才比较容易追求精神生活。
“没有面粉,就没有圣经。”
——《米示拿法典》(Mishna)
“贫穷使人违法乱纪。”
——哈西迪教派(Hasidic)的俗语
“贫穷比50种灾殃还惨。”
——《他目勒经》
1.金钱是保障
现实生活中,犹太人都承认,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行的。每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定的财产,如房屋、家具、电器和服装等,这些保证我们基本生活的元素都需要用钱去购买。
如果一个人在银行有一大笔存款,又有稳定的职业,自然生活有了保障,事业有了奔头。在一定程度上,有钱可以呼朋唤友,可以消除寂寞和忧愁。在现实的世界里,有钱确实可以产生效率或让他人为你服务。钱虽然不能买到健康,却可以使你的身体获得很好的照顾。幸福虽然不是因钱而来,但痛苦往往是因缺钱而至。我国所谓“一分钱逼死一个好汉”,就是因缺钱而痛苦的写照。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问题需要处理,而医生、律师之类的服务人员,都需要付费才能提供服务。犹太人把这些事实归纳成一个特点:金钱确实是美好生活的一种保障。
2.财富是一种有效秩序
犹太人认为,尊重财富,就是尊重公共选择的规则。财富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规则,但现在还没有其他比这更好。你钱多,你就得到更好的享受,你可以买自己的车,你可以买好的房子,可以不必在金钱上忧虑。当然,要保证这个规则的合法,有个前提就是财富的来源必须是合法的。
财富这种秩序,好处是明显的。我们可能会把道德、权力、种族等作为资源分配的原则。比如,那些所谓“成功人士”就可以开好车、住高级房子。但这种分配方式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矛盾,是不完善的,至少目前是不完善的。因为“成功人士”首先就应该是高尚的,对社会的贡献应该是巨大的,但如果他占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他也就不是“圣人”了。
显而易见的是,只要人心中还有“自私的基因”,这些分析模式都不是最好的,或者存在内在矛盾,或者导致更大的混乱。也就是说,这种分配方式是很难构成一种稳定的秩序的。
正因为“金钱”具有了衡量价值和计量价值的含义,人们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用“金钱”衡量“财富”价值的习惯。但是,正如同“财富”在词义上包含的范畴大于“金钱”一样,人们对财富的拥有,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因此,犹太人把财富作为一种有效秩序,希望拥有“财富”,希望通过“财富”为社会提供一种秩序。
3.金钱提供自由
金钱与自由,是躲避不开的两个问题。
犹太人认为,拥有更多的金钱,代表着人可以节省很多为谋生而奔波的时间,自己和家人将可以过上一个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既然如此,又怎可以割舍自由和金钱的关系呢?
事实上,贫穷往往趋向于以贫为忧的人,通过同样的法则,钱则被那些刻意准备迎接它的人所吸引。贫穷意识总是攫取没钱人的心灵。贫穷的发展无需有意识地应用有利于它的习惯;而金钱意识则必须刻意创造才能产生,且必须使其处于发号施令的地位,除非一个人生来便具有金钱意识。
4.钱就是钱
犹太人热衷于赚钱,这是由长期的生存环境决定的民族特性。但犹太人对钱却一直保持着一颗平常之心。
对于钱,犹太人既没有敬之如神,又没有恶之如鬼,更没有既想要钱又羞于碰钱的尴尬心理。钱干干净净、平平常常,赚钱大大方方、堂堂正正。
以钱为生,这只是犹太人朴素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位无神论者来看拉比。
“您好!拉比。”无神论者说。
“您好。”拉比回礼。
无神论者拿出一个金币给他,拉比二话没说装进了口袋里。
“毫无疑问你想让我帮你做一些事情,”他说,“也许你的妻子不孕,你想让我帮她祈祷。”
“不是,拉比,我还没结婚。”无神论者回答。
于是他又给了拉比一个金币,拉比也二话没说又装进了口袋。
“但是你一定有些事情想问我,”他说,“也许你犯下罪行,希望上帝能开脱你。”
“不是,拉比,我没有犯过任何罪行。”无神论者回答。
他又一次给拉比一个金币,拉比二话没说又一次装进了口袋。
“也许你的生意不好,希望我为你祈福?”拉比期待地问。
“不是,拉比,我今年是个丰收年。”无神论者回答。
他又给了拉比一个金币。
“那你到底想让我干什么?”拉比迷惑地问。
“什么都不干,真的什么都不干,”无神论者回答,“我只是想拉比(rabbi),经过正规宗教教育,学过《圣经》和塔木德而担任犹太人社会或犹太教会的精神领袖或宗教导师的人。在犹太人心目中,拉比是代表上帝向世人宣话的使者。看看一个人什么都不干,光拿钱能撑多长时间!”
“钱就是钱,不是别人。”拉比回答说:“我拿着钱就像拿着一张纸,一块石头一样。”
由于对钱保持一种平常心,甚至把它视为一块石头、一张纸,犹太人才不会把它视若鬼神,也不把它分为干净或肮脏,在他们心中钱就是钱,一件平常的物。因此他们孜孜以求地去获取它,当失去它的时候,也不会痛不欲生。正是这种平常之心,犹太人在惊涛骇浪的商海中驰骋自如,临乱不慌,更易取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