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程师在新产品的开发上也许会卓有成效,但让他当一名推销员就不适合;反之,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产品促销上可能会很有一套,但他对于如何开发新产品却会一筹莫展。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家大型化学公司花费重金雇用了一位著名的化学教授为其搞某一重要产品的开发,然而几年过去了,老板终于不得不痛心地承认,雇用这名教授是个天大的错误。原因是这位老教授在宁静的大学校园里搞理论研究可能很有成效,但置身于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应用研究中,则无法适应巨大的压力,所以无法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聘请这样的人对公司无疑是一种损失。如果老板在决定雇用一个人之前,能详细地了解此人的专长,并确认这一专长确实是公司所需的话,这一用错人的悲剧就可能被避免了。
用人的智慧和艺术,有时尤其需要表现在偏才的运用上。三国时期诸葛亮手下的人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早年跟随刘备走南闯北的旧部,如张飞、关羽等人;二是跟随刘备入川的荆楚人士,如庞统、蒋碗等。对于这两路人才,他都一视同仁,只要谁有真本事,符合贤才标准,都予以录用。在用人上,诸葛孔明从不求全责备,只要是某一方面有专长的人才,哪怕有一些缺点,该用时也要加以重用。他的手下有两个性情古怪的人,一个叫杨仪,一个叫魏延。杨仪足智多谋,会出点子;魏延勇猛无比,很会打仗,但他们也有太多的短处。就个性说,杨仪十分固执,魏延非常霸道。对于这样有明显缺点的人,诸葛亮还是大胆地使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在用人上,他并不论资排辈,不论出身,只要有功绩、有本事,都予以提拔。
同样,刘邦也十分善用智才。他用智才能用其所长,有如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适得其所,锋利无比。当年他能将骁勇善战的项羽打得一败涂地,全得力于他善用人之所长。
例如张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个出谋划策,当参谋作军师的优秀人才,刘邦就让他充当出主意、想点子的差事;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是搞后勤、当管家的一把好手,刘邦就充分发挥他这方面的优势,让他理财,掌管内政事务;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刘邦就使他带兵驰骋疆场,冲锋陷阵……
这样,将这些各有所长,各有所用的人组合成一个集团,就如一把锋利无比的尖刀,可以直捣敌人要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