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说:“为兵之事,在佯顺敌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指挥打仗,在于假装顺从敌人的意图。
“佯顺敌意”办事的目的在于争取主动,致敌而不至于敌,顺水推舟,就坡下驴,投其所好,目的都是要调动敌人就我所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快、兴奋,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和拒绝。要使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激发对方的积极情感,“佯顺敌意”,投其所好,就得善于寻找对方的“兴奋点”。
战国时期,晋国大夫荀息以屈地的良马和垂棘的玉璧为礼品贿赂虞公,借道伐虢,并最后灭虞。荀息准确地掌握了虞公贪财好利的心理,以甜言蜜语称颂他,使虞公只知与晋为同宗,而不知晋的野心,执迷不悟,不听宫之奇忠告,结果国家破灭,自己也被抓住当了晋献公女儿的陪嫁人。这是应用“佯顺敌意”心术的典范。
佯顺敌意并不一定要借助物质手段,有时赞美他人,从心理上使其满足,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名气很大,脾气特怪,不肯向权贵富豪低头折腰,也不愿卖字画给他们,即使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给,就把题上款一项省掉。如果题有上款,称为某兄某弟,那就是郑板桥对那人青眼有加了。
扬州有一个盐商叫王德仁,字昌义,家财万贯,却苦于得不到郑板桥的一幅正版字画,就算辗转迂回地弄到几幅,也不会有上款,这事一直让他耿耿于怀。
王德仁长期谋划,得到一个计策。
人都有弱点,郑板桥就爱吃狗肉。如有人做一锅香喷喷的狗肉送给他,他会写一小幅字画回报,而且不要钱。
郑板桥喜欢出游,常常流连山水,乐而忘返。一天,他游到一处地方,时已过午,有点饿了。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飘来,他循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刚走近茅屋,一股肉香又扑鼻而来,茅屋里面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道貌岸然,正襟危坐弹琴,旁边有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郑板桥不由得垂涎三尺,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说:“世间百味惟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一个知味者。”郑板桥深深一揖:“不敢,不敢,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老人说:“那太好了,我正愁一人无伴,负此风光。”于是便叫小童盛肉斟酒,邀郑板桥对坐豪饮。
郑板桥高兴极了,肉饱酒酣之余,想用字画作为回报。见老者四壁洁白如纸,但却空无一物,便问:“老先生四壁空空,为何不挂些字画?”老者说:“书画雅事,方今粗俗者多,听说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不知名实相符否?”郑板桥说:“在下就是郑板桥,为先生写几幅如何?”老者大喜,赶忙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纸笔。于是郑板桥当面挥毫,立成数幅,最后老者说:“贱字‘昌义’,请足下落个上款,也不枉你我今天一面之缘。”郑板桥听了不由一怔,说道:“‘昌义’是盐商王德仁的字,老先生怎么与他同号了?”老者说:“我取名字的时候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不是我与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清者清,浊者浊,这有什么关系呢!”
郑板桥见他说得在理,而且谈吐不凡,于是为他落了上款,然后道谢告别而去。
第二天郑板桥一早起来,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到盐商王德仁家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字画悬挂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原来,王德仁早就调查清楚了郑板桥的饮食起居,习**好,以及他经常去的地方,并以重金聘请了一位老秀才,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等待,才抓到了这个机会,让郑板桥上了当。
像郑板桥这样清廉正直的人,却被一顿狗肉引上了“钩”,可见“投其所好”这一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则可以办成许多难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