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败涂地的阿克斯(1 / 1)

对于IBM大翻盘前的背景,我们不得不详细介绍一下,对于这次大挫折的始作俑者——约翰·阿克斯也有必要细说一番。

1985年,约翰·阿克斯接替欧佩尔担任IBM的总裁,次年,他成为公司第六任董事长。不幸的阿克斯在上任后的两年内不仅业绩平平,而且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麻烦,其中最为烦心的是个人电脑兼容机的“盗版”问题。由于IBM PC的成功出世,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相仿或干脆就是仿造产品。然而由于个人电脑集成化的特点和市场开放政策的保护,这些仿造者并不存在侵权行为。这种体制一方面将IBM PC送上了成功的巅峰,另一方面又为IBM增添了不少烦恼。几年之后,被IBM扶植起来的兼容机厂商已经占领了55%的全球市场,超过了IBM公司本身。

1987年4月,阿克斯出人意料地走出一步“臭棋”,推出“微信道结构”总线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新研制的IBM PS/2电脑不与原来的ISA总线兼容。虽然IBM采用新的总线结构,能有效地减少市场上个人电脑兼容机的仿造现象,但是却也使自己的PS/2无法被用户广泛接受。这样的“变脸”结果使IBM公司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兼容问题没有处理好,兼容机厂商便渐渐放弃了对IBM的老大地位尊崇,他们纷纷想自己作龙头老大,跟IBM来一场竞争。以康柏公司为首的九大兼容机厂商,共同宣布仍然采用与原总线兼容的新标准来提高电脑性能,这种作法极大地削弱了IBM的市场地位。如此一来,本来以PC开放策略大获其利的“蓝色巨人”,竟被自己用“绝技”关上了开放的大门。本来是防止外来的“危险”却因自己闭关自守而伤筋动骨,丧失了这个产业盟主的地位。

在沉重的压力面前,阿克斯显得一无所措,他在慌乱之中匆忙进行了徒劳无功的“清理门户”。在清理中,阿克斯的裁员不但没有给公司减去多少负担,反而弄得公司上下人心惶惶,严重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1986年到1992年,他共裁员8万多人,仅1992年裁掉的员工就超过万数。由于裁员的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员工们惶惶不可终日,不知什么时候公司的裁员会裁到自己头上。为了避免遭受裁员的厄运,他们变得更加保守,更加循规蹈矩。不仅引起了管理者们极大的恐慌,也使整个公司管理更加失控。

在开发个人计算机方面,由于战略决策的失误,此时的IBM显得相当被动。当IBM意识到PC机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时,却没能控制住PC最有价值的两个关键部分:中央处理器( CPU)和操作系统。最终,操作系统的专利控制权落在比尔·盖茨的微软( Microsoft)手中,而中央处理器的专利控制权则落到英特尔公司( Inter)手中。

一系列的不如意使得IBM的状况变得惨不忍睹:从1986年到1992年,IBM的市场份额从30%降到lgo-/o。从1990年到1993年则连年亏损,连续亏损额达到168亿美元,创下了美国企业经营史上第二高的亏损纪录;公司股票狂跌到史无前例的每股40美元,跌至近18年来的最低点;IBM的PC机被挤出国际市场前三名,大型机产品也大量积压,无人问津。

1993年1月,无计可施的阿克斯不得不向董事会递交了辞呈。在历任董事长中,生不逢时得阿克斯书写了IBM经营史上空前的失败篇章,亲手导演了世界电脑界蓝色巨人的伤筋断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