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做自己不懂的投资(1 / 1)

哈佛财商课 金文 866 字 3个月前

前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芭芭拉曾经将投资形容为寻找伴侣——“对婚姻而言,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对象;对投资而言,我们也需要一个风险小、收益高、前景好的对象”。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未必是人人能够做到的。现在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选择理财投资品种时的情景:是否依赖于客服人员的介绍?是否逐条阅读过相关说明?有没有深入了解过该品种的历史真实表现和收益?可以预见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人在听到某产品风险低收益高后,就动了投资之心,至于它的质量如何,操作流程是怎样没有人在意。

巴菲特认为如果你对这项投资并不了解,那最好不要做。他在经营合伙公司时,时常接到客户向他推荐个股的电话,但巴菲特回道:“我不懂这些股票,也不了解这些股票。我不会买我不了解的股票。”

巴菲特这段话中所谓的“懂”与“了解”,就是指你要像了解你的伴侣一样了解你的投资产品,如果仅靠客服人员的建议、浏览说明书,然后将投资项目交给理财公司打理是不行的。

近年,在华北地区曾兴起以“合作造林”为名义的投资开发活动。这些开发公司通常自诩为“森林银行”,以托管模式的合作造林为噱头,吸引客户进行储蓄式投资。它们做出了低风险高收益的许诺,甚至抛出“只要肯投资,就在家里坐等收钱”的豪言壮语,引来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国家规定不准占用耕地进行造林建设。就算有些公司强调自己可以办理“林权证”,但它也不是万能证书,如果在这种公司投资,遭受损失几乎可以说是板上钉钉。

其次,树木生长受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制约,例如光照、降水、风灾、虫害等。像这些自然条件所造成的损失,开发公司是不会承担责任的。到头来,这个损失还是得靠投资者自己埋单。

再次,就算国内木材价格呈上涨趋势,可国际上的廉价木材会对国内木材造成巨大冲击。到时不要说赢利,能保住本金就是万幸了。况且,这类投资期限最短以五年起步,谁又能保证未来的形势如何发展?

我们暂且只列举这三项疑点,还有更多的疑问难以得到解答,可即便如此,仍有大量投资者仅凭宣传册上的一家之言,在对植树造林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畅想着“坐在家里数钱”的情景,把毕生积蓄投在了里面。曾经轰动一时的“璞真”案就是利用“合作造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达6.6亿,受害民众达五万人的典型案例。这些人哪怕肯多了解一下时事信息,或是考察一下公司背景、仔细阅读一些相关介绍,就不会掉入这个“绿色陷阱”中了。

“投资有风险”这句话已被洗脑式地宣传,但人们一遇到看似“完美”的投资项目,就将它抛到了九霄云外。其实,对于会投资的人来说,哪怕是股票这种高风险的品种也一样耍得游刃有余,而对于不会也不懂投资的人们来说,即使是储蓄上各种存单搭配的方法也未必玩得转。所以,“投资有风险”不仅仅限于投资产品的自身性质,还在于我们身为投资者有没有去了解它、吃透它的心思。

一个能让人得到很多回报的产品未必适合你,你有可能承受不了它的高风险,也有可能不耐烦它的操作流程,或者你根本连它最基本的运营原理都不懂,你唯一知道的就是“它很美”,基于这些我们可以说,该产品对你而言就是“路人”级别——试想,谁会有胆量到街上找一个素不相识的路人来结婚、走完今后的人生之路呢?

乔韵在大学读书时学习的是汉语言文学,对经济理论和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她的优点就在于善于学习和比较。她先是对银行和金融公司提供的投资产品说明书仔细通读,从产品结构和担保责任入手,对投资操作规范、风险提示管理等各项条款进行逐条咨询,遇到不清楚的地方更是反复询问。经过两年的学习与实践,乔韵不仅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还成了朋友圈中小有名气的理财专家。

理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不是遭受损失。如果我们能够像乔韵这样在投资前详细学习和了解所投产品,做到知己知彼再出击,还愁没有回报吗?

在生活中,我们购物时尚且还“货比三家”,何况是承担我们财富梦想的投资项目?但现实中较为常见的情景却是,有些人看中某件昂贵的服装,即使跑遍各家商场试上几十遍也不会厌倦,而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却往往靠一份说明书在几分钟内便做出投资决定,这显得有些讽刺意味却又令人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