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1 / 1)

信陵君,即魏无忌,战国时代魏国人。信陵君以礼贤下士之为人、窃符救赵之义勇赢得了盛誉,是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首。可就是这样一位仁义忠勇之君子,最后却见疑于魏王,只能整日以美女醇酒为伴,郁郁而终。身为同父异母的哥哥,魏王为何会对信陵君起疑心呢?其中必有玄机。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在当时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因仰慕信陵君之名而前往投奔的门客达三千人之多。

有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消遣,忽然接到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有敌人来袭。魏王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放下棋子,打算召集群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则不慌不忙地阻止魏王,说道:“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君主行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错,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君主在打猎。

于是魏王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信陵君很得意地回答:“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知道邻国君主今天会去打猎。”

从此,魏王对信陵君渐渐地疏远了。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的诬陷,失去了魏王的信赖,晚年沉湎于酒色,终致病死。

也许信陵君心中并不明白为何魏王突然疏远了自己,其实,他这一句“我在邻国布有眼线,所以早知道邻国君主今天会去打猎”,让魏王感到了无比的警觉与恐惧——作为臣子有这种过人的心机,实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邻国之事都了如指掌,何况国内之事呢?作为君王肯定会有这种担心。门客三千、声名显赫的信陵君一旦有谋反之心,君王之位还不是探囊取物般容易?如此这般的心态之下,魏王就开始疏远信陵君了。可见,人心是相当微妙的,也许在你是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在他人看来可能会有相当不一样的意思,所以说与不说,说又如何说,都要仔细揣摩人之心理,经过一番斟酌之后再做决定。

类似的情形下,齐国隰斯弥的做法就比信陵君高明多了。

隰斯弥是齐国的一名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第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眺望,东、西、北三面的景致都能够一览无余,唯独南面的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挡,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家立即派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然而正当家人砍树的时候,他却又阻止了大家,并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俗话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够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我还是装作不明白,以求保全性命。”

事实上,隰斯弥要砍树最终又未砍,是一种明智的保身之道。田常在高台上望见南边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视线,诚然有不快之意,然而他的这种心思并未公开流露,只是一种隐情。隰斯弥如果伐掉树木,也许能讨得田常一时之好,但却显得自己过分聪明了。田常正阴谋篡国,心有重大隐秘,最忌恨那些能察人隐秘的聪明之人。隰斯弥不想成为田常所忌恨的人,那么,就只能假装不知田常的一切隐情,做一个糊涂之人。

《谋》篇中讲:“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你身在某一决策圈内,却把机密、计谋泄露到圈外去,必定被疏远。你身在某决策圈外,却过多地议论决策圈内的事,必定会有危险降临。不要把别人不想做的事、不想解决的问题强加在别人头上,去游说他做这件事、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要把别人所不可能理解的道理告诉他,以之开导他。

“察见渊鱼者不祥”,本是说能够感知深水之鱼,是一件不好之事。究其深意就是能察知别人内心深处隐秘活动的人,必然处于危险的境地。事实上,人们都有自己的隐私,之所以叫隐私就是隐而为秘、秘而不宣之事,之所以会“隐而为秘”,一般是这一思想意念或者是事情本身与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或外在的行为规范相抵触。如果有谁察知了某个人不愿公开的思想活动,就等于认定了其人对社会要求的抗逆,把自己无意识地放置在了与其人对立的境地,必然遭到忌恨和报复。隰斯弥深知这一道理,砍树是小,洞悉他人之隐情却是大,所以他要通过掩饰聪明、示人愚钝来表示自己对别人隐秘活动的无所知觉,借以脱离危险的境地。这实在是深谙人性之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