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说:“……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成其事而无患。”堵起洞口,藏起事头,别人不知道我们对他实施了“摩意”术并且已经掌握了他,所以对我们毫无戒备,然后我们把得到的信息运用到决策中,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就是伏藏制胜的道理。
历史上那些善于隐藏自己的人,表面看起来“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其实他们个个深藏不露。他们好像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绝非普通人可比;他们好像都是讷言者,其实都是善辩者;他们好像都胸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他们在行动上隐藏自己,在言语上扑朔迷离,为何?因为他们有所顾忌,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也知道对手的意图,但时机还不成熟,就不得不以伏藏之态来扰乱对手的视听,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求由险境步入胜境。将隐藏之功发挥得当的人中,也包括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立功最多,颇受朱元璋器重,被封为燕王,镇守当时的北平。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有意立朱棣为太子,但因在他之上还有两位兄长,为避免兄弟相争,朱元璋只好立嫡长孙朱允炆为帝位继承人。对此,燕王朱棣一直耿耿于怀。
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时,各地藩王都是他的叔父辈,割据要地,虎视眈眈。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密奏:“燕王智谋过人,又镇守北平这样的要害之地,兵强马壮,不可不防。陛下不如将他迁往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朱允炆本就对他这位势力超人的皇叔很疑惧,见此密奏后,深以为然,便着手作了一系列部署,对朱棣严加防范和监督。
朱棣是何等人物,他久经沙场,老谋深算,既懂军事,又懂政治,根本就没把这个毫无经验、软弱无能的皇帝看在眼里。他有野心,但没当上皇帝,因此心中有怨气,早有取而代之之意。于是,他在王府内私制兵器,招兵买马,暗中操练,做起事准备。不久,燕王朱棣的举动被人告发,朱允炆对其严加训责。燕王朱棣颇感恐慌——马上起兵反抗朝廷吧,时机还未成熟,但又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装疯来迷惑朝廷。
他经常狂呼乱叫,奔走于北平的长街闹市。或闯入酒楼饭铺之中,夺人酒食;或颠三倒四,胡言乱语;或昏睡于污秽之地,终日不醒。
正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燕王疯了!”这个消息瞬间便传遍朝野。体格一向健壮的燕王如今突然变成这副样子,也令许多人感到疑惑。为了一探虚实,朱允炆派北平布政使张昺和北平都指挥使谢贵亲自去燕王府探个究竟。
当时正值盛夏,酷热难忍,朱棣却坐在火炉边,浑身发抖,连呼:“太冷了,太冷了!”见有人来,他甚至都站不起来,不得不拄着拐杖起身迎接。此情此景,使得张谢二人不由得消除了疑心。他们立即回报给朱允炆,朱允炆便信以为真。
虽然最终纸里包不住火,但燕王的装疯行为却为他发动靖难之役赢得了时间。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朱棣便以“靖难”为名,公然与朝廷对抗。经过四年战争,朱棣攻陷京城,登位称帝,史称明成祖。
朱棣就是成大事者,他懂揣摩之术,善忍,甚至不惜装疯卖傻,自毁形象,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也许这有伤个人的尊严,但相比较后来成就的大业,这点被伤害的尊严似乎就微不足道了。
朱棣夺权成功,成了大名鼎鼎的永乐皇帝,而他装疯卖傻这一幕居然还能在正史中保留下来,看来他对此并不忌讳。也许在他看来,这并没有玷污他的光辉形象,反而显示了他的机智。确实,在权力斗争中,一切手段都无所谓是,无所谓非,最终的结局是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