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不少,最具代表性的当然非《三国演义》里的杨修莫属了。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杨修的聪明世人皆知,但是他遇到曹操,可谓冤家路窄。不过,曹操虽然喜欢猜忌,也不是心胸狭窄之人,杨修最后死于他手,的确是“身死因才误”。那么杨修到底是如何恃才傲物,才让曹操最终起了杀心呢?这也许还要从杨修自身的性格谈起。
有一次,曹操建造了一座花园,建成后,他去观看,未置可否,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众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门太宽了。”监工立即命令工匠重建,曹操再去看时,大喜,问:“谁知吾意?”左右告之:“杨修也。”曹操虽喜,心甚妒之。
还有一件事——曹操担心被人暗害,便对左右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时被子落在地上,一近侍给他拾起盖在身上。曹操拔剑杀之,然后又倒头入睡。起床后,曹操假意问道:“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误杀,今见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他,还多有称赞之词。临葬时,杨修指着死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后,愈加嫉恨,便想找机会惩治这位“能人”。
嫉贤妒能是人类的通病,这病在万人之上的曹操身上表现得更是厉害。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让曹操的嫉恨之心越发膨胀。尤其是“梦中杀人”一事,明明是曹操故弄玄虚、震慑属下的“鬼把戏”,但是却被杨修当众拆穿,这的确是触及了曹操的底线,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可见,杨修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一味地显示聪明也是一种病,而且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聪明病”。
后来,曹操的军队与刘备在汉水作战,两军对峙,久战不胜。是进是退,曹操正心中犹豫,适逢厨子送进鸡汤,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行军主簿杨修一听夜间口令为“鸡肋”,便立即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忙问其故,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丞相必班师矣。”本来曹操在进退两难之际,真有班师之意,但见杨修又说破他的心思,非常气恼,便大声呵斥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可叹,一代才子就这样命丧黄泉。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杨修之死与其无所顾忌地显示自己的才华有关,与“鸡肋”引起的“惑乱军心”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鸡肋”充其量只是导火索而已。
究其根源,从曹操的角度来说,杨修“乱我军心”是假,“乱我之心”是真。杨修是一代才子,曹操是一代枭雄,这两人的交锋是心智的比拼。事实证明,才华的展示需要考虑面对的对象和场合。把握得好,将会让你脱颖而出、光芒四射;反之就会是恃才傲物、招人反感。杨修聪明一世,却屡犯曹操的忌讳,这的确让曹操厌烦透顶。大权在握的曹操,终于借“鸡肋”一事杀掉了杨修。
《揣》中讲:“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就是说,那些谋划国家大事、进行政治斗争的人应当量衡权势,掌握信息;而那些游说人主的人则应当全面、详尽地揣度人主的心意欲望,了解人主的心性品行。作为下属的杨修,把曹操的心思揣摩得一清二楚,糟糕的是,他竟然只会揣而不会用,多次有恃无恐地泄露曹操的意图,招致杀身之祸也就在所难免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不高”。这样的“人才”不要说在那个时代,就算是在今天,容身也是不易,这种个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是悲剧。
其实,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总是自以为聪明地点透你隐秘的心思,你也会觉得很不愉快甚至很可怕。因此对于聪明人来说,看透别人心思但不点透才是明哲保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