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策略地忠告,莫强加于人(1 / 1)

高效对话 郭津宏 1443 字 3个月前

有时候对家人和朋友,你会有这样的感受,有些话不得不说,但说了就会伤害感情,把事情弄糟。因此,你就顺理成章地用一句中国古话来替自己开脱:“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而事实上,很多时候良药未必要苦口,忠言也未必要逆耳。过去,良药会苦口,主要是因为医学不发达,而忠言会逆耳,主要是因为说话者口才不好,研究不够。研究不够,也是因为对对方了解不够。

当我们遇到某些事情的时候,希望有人来提醒自己一下。当我们做了某件事,说了某句话,写了某篇文章,却感到不太放心、不敢妄下判断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希望有一个人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论的。当我们遇到了一些能中肯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错误的人时,我们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对他们感激涕零、敬佩不已。

当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时,就不会喜欢听到批评。这时的批评,会让我们感到气愤,会觉得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大受打击,会觉得受到了极大的委屈、侮辱和伤害。但是面对坚持,批评我们的人会指责我们经受不住批评,并列举出他们的证据。

随着年纪不断增长、经验不断增加,人们看事情更加透彻,就会明白:无论对方的批评中不中肯,我们乐不乐意接受,都应该自我反省。

于是,我们开始分析被批评的具体情况: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批评我们,甚至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并且会感谢他给我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而又是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哪怕只是对我们有一丝不满,我们也会暴跳如雷、立马反击。

经过分析和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了二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的区别。这种程度上的区别,是由别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决定的。我们对那些愿意了解并欣赏我们的人充满好感,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批评不仅非常中肯,还能让人觉得温暖。

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同时出现的话,所有的人都会毫无悬念地选择不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相比,后者永远都更加受欢迎。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苦口的良药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外面被裹上了一层糖衣的良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逆耳忠言也需要穿上一件“糖衣”,而了解和欣赏、温暖和热情就是“糖衣”的最好原料。

事实上,把了解和欣赏比作糖衣并不太恰当。因为糖衣虽然很甜,但其包裹的仍是苦药。如果把苦药放在嘴里嚼一会儿,糖衣溶化后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堪比黄连的良药。

对人的了解、欣赏与忠言之间的关系,和糖衣与苦药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糖衣与苦药的关系体现在表里的层面,而了解、欣赏与忠言的关系,却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了解和欣赏是忠言最核心的内容。

我们的忠言,换言之,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建立在对人的同情和了解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以对人的了解和欣赏为终点。我们的忠言,能让人接受,并铭记于心。越思考、越回味,别人就越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了解,越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欣赏。

所以,要批评别人而又让别人愿意接受,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地了解别人并真诚地欣赏。这应该上升为一种品德,而不是被肤浅地视为一种技巧。

当然,批评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在批评别人之后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需要一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请教型批评

也就是说,用请教的语气暗含批评,给人台阶下,这样也不至于让对方尴尬。

一天,有一个人正在他人的鱼池里钓鱼,鱼池的主人突然来了。他有点心虚,心想:“这下糟了,不但要挨骂,没准鱼竿也会被扔掉。”没想到,鱼池的主人过来后只是指了指池边“禁止钓鱼”的牌子,客气地问:“先生,你在这儿钓鱼,是不是太浪费了?”

那人顿时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忙不迭道歉,惭愧地离开了。鱼池主人变批评为请教的做法一举两得,既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至于伤害对方的自尊,让对方心服口服。

——暗示型批评

也就是说,不正面批评,而是在谈话中暗含批评,让被批评者自己去思考、接受。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就是在话语中,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得不明显。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别的方式。暗示者为了公正起见,用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给对方某种暗号,并借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促使他做出改变。

某公司总经理助理欧贝和女友决定旅行结婚,去风光旖旎的瑞士度蜜月。当他忙于为这个计划做准备的时候,总经理却问他:“你们已经决定好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是的。”

总经理又问:“我衷心地为你们感到高兴。那你们什么时候出发?”

欧贝高兴地回答道:“大概就最近几天。”

谁知,总经理无奈地说:“啊?公司正在准备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最合适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这次谈判可能会很不顺利,我们有的忙了。”

通过这段对话,我们能看出来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欧贝已经决定和女友旅行结婚;总经理有合约要签,不能失去最合适的谈判人选。总经理不能直接批评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其实已经暗含批评之意,当然还有期望。欧贝当然听出来了,最后只得将旅行改期。

——安慰型批评

也就是说,在指出对方错误的同时,对其表示肯定,让犯错者更容易接受。

莫泊桑年轻时,有一次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方面的问题。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诵诗作,一边喝香槟。听完后,布耶说:“你的诗歌中,句子的意象太多了,虽然理解起来并不难,却像嚼一块牛蹄筋一样。不过,我还读过更差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一样,勉强还是能咽下去的。”这个批评虽然很直白、很严厉,但留有余地,给了莫泊桑些许安慰。

安慰的形式中暗含批评,是批评的诀窍之一。

——模糊型批评

也就是说,用模糊的言辞替换直白的批评,即使没有点名道姓,也能让被批评者心知肚明。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直很懒散,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敲警钟”。他是这样说的:“最近一段时间,大部分员工的工作态度都很端正,但个别人表现得不太好,比如迟到、早退、上班聊天……”

虽然经理并没有指名道姓,只是用了模糊的语言,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重要的是,这种模糊的语言既保住了员工的面子,又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效果比直接点名批评更好。

——旁敲侧击型批评

“旁敲侧击”的本义是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正面说明,而是从侧面提醒。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修养差、素质不高的人常常会把它当成泄愤的工具。事实上,“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好处。如果是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它同样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如果发现苗头不对,却为了各种原因不能正面指出,就可以运用一下这种“对事不对人”的说话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让对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起到提醒的作用,又能维护对方的脸面,给他们改错的机会。

某机关的工作情况非常糟糕,甚至有人在上班时间打扑克、侃大山,部门主管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次开会时,局长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说:“有些部门上班时打扑克,不务正业。这种浑水摸鱼的现象,必须马上制止……”虽然没有明说,但在场的几个科长都坐立不安,散会后就立刻进行了“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