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台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1 / 1)

有人将容易情绪化的母亲形象地称为“气象台母亲”,表示她的情绪很不稳定,像天气一样多变。“气象台母亲”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影响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这是因为“气象台母亲”在面对情感起伏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这会直接导致孩子的情感调节失衡。因为在孩子的心智成熟之前,孩子的情感其实是由母亲来调节的。

当孩子得到一个喜欢的玩具时,会心跳加速,手脚颤抖,十分高兴,这种体验是一种“兴奋性的体验”;而当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摔坏时,他的心脏和四肢会变得软弱无力,满心酸楚,十分难过,这种体验是一种“挫折性体验”。

面对孩子的这两种体验,母亲可以在孩子兴奋时微笑看着他或者拍拍他,在孩子难过时温柔地看着他或者抱抱他,让他恢复冷静。在帮助孩子调节情感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渐将母亲的这种情绪管理方式内化,慢慢地学会思考,并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兴奋和挫折背后的意义,从而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形成“自我”的心理思考空间。

相反,如果母亲自己就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在孩子兴奋时自己也表现得很兴奋,在孩子抓狂时自己也表现得很抓狂,在孩子生气时自己也表现得很生气,那么孩子的这种情绪和感受就不会持续,反而会突然停止,就像动画片还没看完,突然停电了一样,会给孩子的内心造成巨大的失落感和空虚感。经常有这种经历的孩子,长大后非常容易做出反应过激的行为,会因为小事而暴怒。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正是情绪不稳定的母亲和他的童年经历。

另外,“气象台母亲”会左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对情感的把握飘忽不定,容易患得患失,情绪失控。

陈琳是一名成年女性,她表示自己正面临着很严重的情感困扰。在谈恋爱期间,她觉得自己的感情好像总是很极端化。当自己和男友感情很好时,她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而当自己和男友感情出现问题时,她又会觉得世界灰暗,简直无法活下去。这种情绪的起伏之大,让她不胜困扰。当心理咨询师问及她的童年时,她回忆起了一件小事。

当时陈琳才刚刚五六岁,母亲就请了老师来教她学习钢琴。在学琴的第一天,母亲一下班就很热切地问陈琳:“宝贝,今天学了什么呀?快弹给妈妈听听。”陈琳用不熟练的手法笨拙地弹出几个音符,母亲立刻鼓起掌来:“宝贝真棒,弹得真好听啊!”陈琳当时很不好意思,但母亲的热情鼓励让她觉得十分兴奋,她得到了母亲的肯定,感受到了母亲的爱。

这样过了几天后,有天母亲下班回来,她不等母亲提出,就主动坐在钢琴前想要给母亲弹奏曲子,然而这次她刚刚弹了几个音符,母亲就皱着眉头呵斥她:“你能不能安静会儿?怎么这么吵啊,你没看到妈妈在忙吗?你学琴就是为了吵妈妈的吗?这么大了,怎么一点儿事都不懂!”小陈琳原本兴奋的情绪一下子变得十分沮丧,抹着眼泪回到自己的房间,把钢琴课本撕成了两半。小小的她不明白:为什么是做同样的事情,上次就得到了母亲的肯定和爱,而这次却只得到了母亲的否定和呵斥?

第二天,她就开始纠结,母亲回来后是弹还是不弹。而母亲回家后看到她坐在钢琴边却没有弹,就问她:“妈妈回来了怎么不叫妈妈啦?坐在钢琴边怎么不弹呢?来弹一个给妈妈听听,妈妈看看宝贝学得怎么样了。”

面对母亲反反复复的态度和阴晴不定的情绪,小陈琳感到不知所措,情感上兴奋和挫败交替出现,时喜时忧,小小年纪就出现了缺乏逻辑的焦虑情绪,常常下意识地咬嘴唇(在心理学上,这表示把自己的情绪咽回去)。当她长大后,面对亲密关系时也常常患得患失,与伴侣经常吵架。

显然,陈琳之所以在成年后会面临严重的情感困扰,与她在童年受到母亲情绪化态度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气象台母亲”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破坏,这是因为她给了孩子一个双重束缚。母亲时而亲近时而斥责的态度,让孩子时而感觉到被爱,时而又感觉到自己被讨厌。在这样的情感变化下,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形成孤僻的性格。此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对情感最直接的反应。面对任何人,他都会下意识觉得对方也是像母亲一样,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但其实并非对方是情绪化的人,大多数情况下,是他自己很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