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颗石榴种子,分别被栽种到花盆、水缸和庭院空地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环境下,花盆里的石榴树最多长半米多高,水缸里的石榴树可以长到一米多高,而空地里的石榴树则可以长到四五米高。
同样的种子,同样的条件,不一样的结果。孩子的成长,与石榴的生长是一样的。父亲的格局如同石榴的栽种环境,将决定孩子最初的人生格局,也会决定孩子最终能走多远。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学说,可谓博古通今,学识渊博。但王阳明小时候并不喜欢读书,反而是喜欢舞枪弄棒。其好友湛甘泉曾说,王阳明在青少年时期有“五溺”,即“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喜欢舞刀弄棒,不喜欢读书,这些行径,在当时的人看来,是十分不务正业的。王阳明之父王华是明代的状元,曾做过两代帝师,对于儿子如此不知上进的状态并没有过于苛责。王阳明成年后的仕途也不是十分顺利,甚至在大太监刘瑾专权时,因为上书直斥刘瑾奸恶而被发配到贵州。
发配之途需经过南京,而此时的王华正好在南京做官。王阳明本因愧疚不想去见父亲,但恰值中秋佳节,不得不去。当王阳明回到家中,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父,不禁又是愧疚又是难过。本以为父亲会呵斥他一通,但父亲只是连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对于王阳明被罢官发配之事,王华也只是宽慰他:“你是为了斥责权奸才这样做,你没错,你做得对。”
为了宽慰王阳明,王华还特意聘请南京一位有名的杂技演员在家宴上表演戴头盔翻跟头。这是个难度很大的动作,王阳明惊叹不已。表演结束后,王阳明问演员:“你是如何做到的?”
演员笑笑,答道:“其实也不难。我在翻跟头的时候,脚跟站定,牙齿咬紧,这样太阳穴就会膨胀起来,头盔就牢牢地戴在头上,翻跟头的时候也不会掉下来。”
王阳明这才明白父亲的深意,父亲这是希望通过杂技来告诉自己一个道理:立定脚跟做事,咬紧牙关做人。正是在父亲这种大格局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王阳明的“龙场悟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切不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有拥有大格局,把目光放长远,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梦想各不相同。在孩子的人生中,父亲应当起到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要用开放性的视野来看孩子,而不要为孩子设计、包办人生。
梁朝时任中书令的徐勉,一生身居高位,却从不经营任何家产,也没有打算给后人置办任何产业。有人劝他为子孙着想,他却如此回答:“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有德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没用。”
说得多好,财产家业都是身外之物,而清白的名声和超凡的格局则可以跟随子孙一生,这样的财富远比留下万贯家财更有价值。与其留下财产让子孙好逸恶劳,还不如给子孙留下奋斗发展的空间。这一点,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都能想明白,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却依然有很多人想不明白。有多少父亲在外奔波,辛辛苦苦地打拼挣钱,想要为孩子提供更优渥的物质条件,却忘记了教育的本真并非是物质,而是精神。这也是我们需要向古人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