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格局,影响孩子的一生(1 / 1)

父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其父的影子。父亲的格局,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个“九如巷张家”,就是民国世家张武龄家。在当时,除了“宋氏三姐妹”,在文化界最有名的才女姐妹就是“合肥四姐妹”——张武龄的四个女儿。

张武龄有四女六子,四个女儿分别是:张元和(小生名角顾传玠之妻)、张允和(著名语言文学家周有光之妻)、张兆和(著名作家沈从文之妻)、张充和(著名汉学家傅汉思之妻),六个儿子分别是:张宗和、张寅和、张定和、张宇和、张寰和、张宁和,也都是出类拔萃、学贯中西之人。

张武龄不是一个有着封建传统思想的人。他对待儿女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女孩就给孩子起一些含花带草的妩媚名字,且四个女儿的名字中都有两条修长的“腿”,这是因为张武龄希望她们可以迈出闺门,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六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宝盖头,这是他对儿子的殷殷期望,希望他们不管走多远,都记得自己的家。

从给孩子起名字就可以看出,张武龄希望自己的儿子心中都要有家,希望自己的女儿内心都要广大。身处那个年代,张武龄竟有如此高的境界和如此大的格局,难怪十个子女最终都能出人头地,四个女婿也都是人中龙凤、各自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的一段佳话。

张家子女个个优秀,与张武龄的家教和自身的修养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武龄的祖父张树声是李鸿章的左膀右臂、淮军的第二号人物;父亲张华奎是进士出身,是清朝政坛风云人物;母亲是大家闺秀、昆曲研究家陆英。作为名门望族出身的世家子弟,张武龄没有一点儿纨绔子弟的样子,烟酒不沾不说,还酷爱读书,从小嗜书如命,热衷于公益办学,是当时十分开明的教育家。而在教育子女上,他更是以开明的家风而备受子女的敬爱。

在张家,儿女都酷爱读书和昆曲,这就是因为受到了父亲张武龄的影响。张武龄自幼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教诲,“爱国、爱家、爱读书”。张武龄小时候就常常带着随从去书店买书,张家的藏书在苏州是出了名的丰富。

张家有个大书房,藏书十分丰富,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和不计其数的古文雕版,张武龄和妻子常常在书房读书,潜移默化中十个子女也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张武龄从来不限制孩子们的读书范围,家中所有的藏书都随孩子们自由翻阅,若有不懂之处向其求教,张武龄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观点不一致时还会召集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但孩子们饱读诗书,就连家中的保姆用人也以学写字、读小说为乐。相传,张兆和嫁给沈从文后,一个在张家照顾孩子的保姆去看望她,顺便把沈家书房里巴金和茅盾的书都看了,临走时还留下了“不过如此”的评语。张家重视读书的家风,由此可见一斑。

不仅读书,学习昆曲也是一样。张家自曾祖父张树声开始,就很喜爱昆曲,张武龄也十分喜爱这种古老戏曲,常常醉心于此。苏州是昆曲的发源地,有很多名角名家,张武龄常常带着一家老小一起看戏。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家的十个子女也与昆坛结缘,尤其是张家四姐妹,更是在昆曲这个古老艺术的潜移默化中修炼出了高贵不俗的气质,个个风华绝代,温婉秀丽,被世人称为“合肥四姐妹”。

杨绛说:“好的教育不是被动受教、受到管教,而是启发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在不知不觉中受教。”张武龄正是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教育环境,用自己的格局和修养不动声色地影响着每个子女,并且这种影响会跟随子女一生,甚至是下一代。他没有强势介入子女的学习,也没有强制子女做事,但子女却个个都按照他所希望的那样,成为社会的杰出人才。

尽管因为张武龄倾其所有开办公益学堂,没有给孩子们留下太多遗产,但他开阔的眼界、高雅的志趣是留给孩子们最大的财富。

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眼光所动,不问值不值得,只是跟随自己的本心,去做让自己内心充实的事情,做有价值的事情,不忘初心。有父如此,孩子想不优秀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