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把父母的婚姻问题“圈养”起来01(1 / 1)

把夫妻的问题放在夫妻之间去解决

前面已经提到,父母之间未解决的婚姻冲突常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精神负担,阻碍其安心上学。反过来讲,如果父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或者即使有的夫妻冲突无法达成一致,但至少能把矛盾局限在夫妻之间去讨论,不让夫妻之间的战火烧到孩子,达成双方都情愿接受的折中与妥协的话,那对孩子来说无疑也是一件幸事。那么,父母该如何把冲突“圈养”在两人之间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1. 直面和倾听伴侣情绪背后的需要

不少夫妻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与对方沟通时,不知为何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怒火。虽然理智上知道不该如此,但自己仿佛炸药一样,一点就着。其实,愤怒之下隐藏的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直渴望被对方听到、回应到的那份期待。如果愤怒是炸药的外壳,那么包裹在其中的便是未被看到的渴望,而被忽视和误解,便是炸药的引线,而点燃引线最好的方法,就是忽视和蔑视对方的渴望。

反过来,终止战火最好的方法之一,便是耐心地去倾听对方的渴望。只有渴望被听到和看到,愤怒才不用登场,为渴望发声。请注意,倾听不代表左耳进右耳出,而是你在倾听时要有足够的专注,给予对方已经接收到其所说信息的眼神与表情回应,比如适当的点头和总结等。如果每次你听对方说话时,只是看上去在听,但基本不看对方,随口应付两句,那只会让对方更气愤。所以,当你看到对方愤怒时,不妨让自己先耐下心来听一听,他到底想告诉你什么。

2. 了解自己的需要,让自己为它代言

如上所说,许多时候愤怒是我们内心渴望的“代言人”,但用愤怒来表达需要显然是无效的。所以,当你愤怒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此刻到底因何事而生气?我的怒火背后,到底想告诉对方什么?然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让我们自己“为渴望代言”,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要。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在表达时以“我”开头,尽量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期待,避免变相地指责、嘲讽和挖苦。因为许多时候,你说话的态度比你说话的内容本身更重要。总之,请清晰地说出你对对方的期待,别让愤怒抢走了你的期待的发言权。

3. 反思和整理自己的情绪

要看到和承认自己的需要,并接纳它,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体验过被身边珍视的他人(大部分情况下是我们的父母和伴侣)忽视或残忍拒绝的感觉。这种体验多了,我们会变得小心翼翼,不敢表达。但不表达,那份渴望也不会凭空消失,日积月累后,许多人会选择用指责和嘲讽去表达,逼对方回应我们。记得一位妻子曾在咨询室里说:“我小时候每次提出自己的要求,就会被我父母责打,我后来就不再提了,因为这意味着危险。但我知道自己心里那份渴望却一直都在,我渴望身边的人能体会到我的辛苦,看到我的孤独。而每次我老公不回应我时,我就会很愤怒。现在我知道,我的愤怒背后是渴望。”所以,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自己一些莫名情绪的管理必不可少。至于如何管理,我们会在下一章详细讲解。

4.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别让冲突“越界”

父母或许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之间有一个热议话题:“如何**父母”。而这些让孩子们不得不去考虑该如何“**”的父母中,绝大部分都欠缺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一个17岁的男孩曾说:“每次我爸妈吵完架,他们就各自去喝酒,然后分别打电话给我。我爸会在电话里发酒疯,借故唠叨我三四个小时。我妈会哭哭啼啼半天。我从初中就开始读各种心理学方面的书,用学到的知识去安慰他们。我反倒成了他们的父母,来‘**’他们。”这个男孩因抑郁和厌学来就诊,在他看来,生活中需要自己承担的事情太多,除了繁重的学业,还有一对让他无法放下,需要他不断去安慰和“**”的父母。

所以,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别把自己变成需要被你的孩子“**”的父母。父母之间的问题,就在父母之间解决,别让婚姻冲突带来的情绪蔓延到孩子那里。双方能谈到一起也好,谈不到一起也好,都不应该让孩子代替他们去处理。

5. 有的冲突如果难以解决,好聚好散也是一种选择

最后,如果你把上面该做的努力都做了,但依然发现和自己的伴侣三观不合,就是相处不到一起去,好聚好散也不失为一个选择。毕竟已尽人事,若是分开了,就算分开多年以后对方依然怪我,但我也问心无愧。记得一位因为孩子厌学来就诊,之后在直面夫妻冲突后选择离婚的妈妈曾说:“离婚3年了,孩子他爸每次见到我还是攻击我,认为他现在过得不好都是我的责任。以前我会内疚,但后来我该帮他的都帮了,尽人事了。现在我看到他已无所谓了,就像个路人。现在我的生活很轻松,孩子也慢慢接受了我们分开的事实,她基本也能安心地上学了。”

父母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在离婚后把已完结婚姻中未解决的仇恨继续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个时候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攻击对方。同时,拥有抚养权的一方也不要限制孩子和另一方亲生父/母的正常接触。父母更不能咬牙切齿,不依不饶地去抢夺孩子,逼迫孩子只能对一方忠诚。一句话:离婚了,虽然你们已不是夫妻,不用为彼此的情绪和生活负责,但你们仍然是孩子的父母,仍然需要考虑将来如何以一种新的身份去协作性地管教孩子。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处理自己从已结束婚姻中带来的负面情绪,试着向你的闺密、好友或是心理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尽量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心理医生”。

孩子被卷入父母的婚姻冲突中,该如何是好

另外,有的孩子可能会问:“我有权选择我的朋友,但我无权选择我的亲人。如果不小心我身处父母婚姻冲突的旋涡中,他们又不愿意按照你上面说的去面对和处理他们的问题,我该怎么办呢?”这时,记住一个原则最重要:让自己努力保持稳定和中立,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去对待父母的情绪和婚姻冲突(Robert Gilbert,2014)。

此时,我们才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又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我们的情绪才更容易稳定。如果你想体验一下站在“旁观者”位置上的感觉,与身处冲突中有什么不同,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和别人争吵的过程录下来,事后重看一遍,你可能会发现,当你在“第三视角”看待整个过程时,你的情绪会相对稳定一些,看法也会不一样。当然,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在意的两个人,要对他们的情绪完全置之不理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作为子女的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帮到我们自己。请注意,我说的旁观不是“冷眼旁观”,而是试着采取以下具体行动。

1. 和冲突中的双方都保持适当的接触

孩子可以中立地和父母双方保持一种适当的接触。何谓“适当”呢?没有通用标准,但大体来说是:你觉得自己在父母的冲突中,你能为他们做的都已经做了。当你想到他们的冲突,想到自己为之投入的精力时,觉得身体的感觉还好,也许有一些不舒服,但情绪总体还算稳定,没有感到自己损耗了过度的精气神。那就是一个所谓“适当”的度。

具体操作上,你如果有精力,可以在父母抱怨时分别给予他们一定的陪伴和倾听,比如每次15分钟左右。注意在倾听时少做是非对错评价,看着他们,多点头。如果你一定要向父母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记得先肯定他们各自的努力后,再提出建议。至于建议提出后,他们是否采纳,那就不是你该为他们担心的事了。在倾听和提出建议时,记得让自己保持旁观者的位置,情绪稳定。因为我们的观点在我们保持不带敌意的情况下,才是最有影响力的。

2. 帮助双方和你一样地思考和谈话,就事论事

在倾听和适当接触的同时,你如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尝试提问父母,帮助他们思考问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就事论事。比如可以说:“你们慢点说,把整个事件重新回顾一遍,到底是什么情况?”或是:“当时爸爸那样说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看到你的反应后,爸爸又是怎么做的呢?”或是:“妈妈,你现在说得挺好、挺清楚的呀。刚才发生了什么,让你看上去那么激动呢?”在提问前,记得先肯定父母各自为这个家庭付出的努力,这能够让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更好地处理婚姻冲突。

有的朋友看到此处可能会说,这有点像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谈话嘛。不错,这的确是专业咨询师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也是在实践中经过尝试,发现孩子在面对父母的冲突时比较有效的处理方法。就像一个来我这里咨询的15岁女孩曾说过:“我后来跟你(心理医生)学了一招,就是当看到我妈妈情绪激动时,就跟她说:‘嗯,你看上去真的挺生气的,因为我爸做的事。’我发现,这样说以后,我妈反而平静了。然后我会和她讨论,她和我爸的这一架是怎么吵起来的,双方各自在里面有什么责任。”当女儿这么说时,妈妈在一旁有些脸红:“真是不好意思,但女儿现在确实是我们家最冷静的人。那种感觉不好说,感觉她既在那里,没有不管我们,也没有跳进来,若远若近的。”爸爸则说:“现在每次我和老婆吵架,一想到女儿那镇定的表情,心里好像也更安定了。”听到父母的反馈,女儿俏皮地吐了吐舌头说:“所以,我该像刘医生一样跟你们俩收费吗?”“哈哈哈……”一家三口一笑泯恩仇。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上述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孩子都适用吗?一般来说,在年龄较小(≤14岁)的孩子身上,可能这不切实际,因为他们的心智化成熟度和表达能力并没发育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学会直面自己的婚姻矛盾。父母婚姻冲突与孩子彼此纠缠情况的出现,本就不是单方面的过错,因为世间万物皆循环相生。如果没有那么多需要孩子“**”和安慰的父母,也许也不会有那么多被训练成“父母的心理医生”的孩子;反过来,如果孩子选择为父母的问题负责少一些,也许父母能有更多的机会直面他们的冲突吧。愿天下少一些回避冲突的父母,多一些能自由成长和远行的孩子。

案例:监督爸爸去爱妈妈的女孩

心怡在不久前刚拿到自己报考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正是在大学快要开学前,这个女孩突然跟父母说她不想去读大学了。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故而带她来见我。

第一次见心怡和她的父母时,这个17岁的女孩紧紧地挨着妈妈坐着,仿佛姐妹,而爸爸则远远地坐在咨询室的另一张单人沙发上,看上去似乎不是这个家里的人。

家庭所呈现的这幅关系图勾起了我本能的好奇,差点忘了他们是因为心怡不上学来找我的。我问:“在家里你们也是这样吗?看上去妈妈和心怡很近,爸爸隔得有些远。”

一家三口对我的提问看上去有些意外,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呃,应该是吧,反正在家里她们母女俩经常咬耳朵。”爸爸有些尴尬地回答。

“那你呢?你和她们二位的关系如何?”我问。

“平时我和女儿偶尔说说话,大多是关于她学习的事。和我太太还可以,关系还不错。”爸爸的话中带着犹豫和停顿,这让我对他说的话不禁产生了怀疑。

“爸爸的话你们同意吗?”我向坐在一起的母女求证。

“我和他的关系还可以,没什么大问题。我们这次主要是为了孩子不上学的事来的。”妈妈附和道。

“他们俩的事,就那样吧。我现在没心情上学。”心怡说。

女孩的话中透露着和父母所描述的内容不一样的信息,似乎父母的关系并不像所描述的那么好。我继续追问:“你的意思是说你父母的关系好像有的地方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心怡说:“其实他们俩的事也解决不了,现在算是维持现状和平相处吧。”

我问心怡父母:“我可以继续问她关于你们二位的事吗?”父母都微微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我接着问心怡:“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他们两位之间是什么情况?”

“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但我就觉得我父母根本不是一路人,他们当初就不该结婚。在家里我爸做事总是不对我妈和我的路子,他做的很多事都很奇怪,总是会被我妈说,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懒得说他了。”

“等等,不对路子是什么意思?”我问。

“就是说,我觉得他根本就不明白我妈妈要什么。比如我妈妈每次说做家务累,他要么说花钱请个阿姨,要么就说让我妈点外卖,结果我妈妈就很生气。”

“这样做有什么问题吗?做得累,花钱让人帮我们做就行了呗,不对吗?”爸爸有点蒙地反驳。

“不是这样的!你怎么就不懂呢?我妈那样说的时候,是希望你能安慰她,多陪陪她,多体谅她的辛苦。而你就知道用钱解决问题,你这么多年真的在乎过她的感受?算了,我懒得跟你说了!”心怡大声冲着爸爸说话,满脸写着愤怒。而此时的妈妈,则带着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安静地坐在一旁。

“很奇怪,听起来心怡说的事情里更应该生气的人是你,为什么看上去你的反应还好,她却比你还要生气呢?”我问妈妈。

“反正我看到他对我妈不好,我就特别生气。”心怡抢了妈妈的话。

我说:“我看出来了,你好像代替你妈妈在声讨你爸爸,谁能告诉我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呢?”

“可能是因为女儿一直是我带得多吧。她爸爸平时工作忙,很少在家,所以我们俩平时说话比较多,她自然就护着我多一些。”妈妈似乎不太想说太多关于他们家庭关系的细节。于是我转向心怡,请她帮忙提供更多信息:“你愿意补充一下你妈妈刚才说的吗?你是怎么慢慢变成像刚才那样,总要护着妈妈的?”

“因为在我看来,妈妈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里,很辛苦。我爸呢,就是个‘钢铁直男’。不管我妈妈跟他说什么,他要么不回答,要么就只会讲道理,要么就像刚才那样说用钱解决。我妈妈以前经常在我面前抱怨我爸,说我爸冷漠,不在乎她。我还常常听到她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叹气。”

我问:“当你听到妈妈对爸爸的这些情绪,看到她的眼泪和苦闷时,你是什么感觉?”

“我就是又气又急啊。我气我爸爸没把我妈照顾好,既然你没法疼她爱她,当初就不要和她结婚嘛。他什么都想用钱解决。妈妈是个女人,是需要人疼需要人爱的,她需要的不是你的钱和你讲的那些大道理。”此刻的心怡不像个女儿,倒像妈妈的守护者,这些年来她时刻接收着妈妈因婚姻而流下的眼泪,痛着她的痛,体会着她那每一寸没有被自己丈夫看到的悲哀。

“那当你看到妈妈的眼泪时,会怎么回应她呢?”我追问。

“我会安慰她啊,我会给她讲些开心的事,陪她追剧、逛街什么的。”

“那你妈妈之后还会再去跟你爸爸说她想要什么吗?”

“不会的,因为说了他也不懂。就像以前借钱给亲戚或者投资,他也从来不会问我就自己做决定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征求我的意见,他只说因为钱少觉得没必要跟我讲。我觉得他根本不尊重、不在乎我。我跟女儿说说,她还能明白。我有时候想,以后就这样和女儿过一辈子也挺好的。以后她结婚了,我就搬去和她跟她老公一起住,然后请个保姆照顾她爸。”妈妈抢着回答。

“所以听起来,女儿陪你、安慰你越多,你便慢慢地只想跟她说,和你丈夫的沟通看上去就更少了。”我澄清道。

“就是这样的,刘医生。我现在觉得自己在家里就像个外人,我……”爸爸回应道。

“那是因为只有我可以保护我妈,我不放心把她交给你。反正如果你不能保证对我妈好,我是不会离开我妈的。”心怡反驳爸爸。

“我知道你对妈妈有多挂念。但我也在想,如果你不愿意松开保护妈妈的手,她又何时才有机会去和你爸爸直面他们俩之间的问题呢?”我试图挑战这个女儿对妈妈的“忠诚”。

此刻我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个家庭已经陷入了一种“所有人都会输”的三角关系中。父母多年的婚姻问题让二人形同陌路,而心怡则心甘情愿地留在妈妈身边,代替爸爸成为妈妈的情感伴侣。

心怡满以为这能让妈妈过得更开心,却未曾意识到妈妈的眼中若只有她这个女儿,便更难以装下自己的丈夫。因为一边是对自己任何感受都会细微体察的贴心“小棉袄”,另一边是不管自己怎么说都无法理解自己的丈夫,妈妈自然会选择和女儿待在一起。女儿看到妈妈如此需要自己,自然也很难拒绝。而母女这样几近血肉相连的共生,又让爸爸根本无法靠近自己的妻子一步。被排斥的挫败感只会让他离自己的妻子更远,而这样,夫妻之间的婚姻问题更无法被直面和解决。

这样恶性循环的家庭互动下,心怡的心思都在妈妈身上,哪里还有精力安心离家完成学业,去追逐属于自己的未来呢?这样的相处方式,没有赢家!

“这……”心怡似乎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有些迷茫,“但我就是担心我妈。”

我开始挑战爸爸:“爸爸,你愿意尝试从女儿手里接过照顾和回应你妻子的责任吗?”

“我其实一直很想改善我和太太的关系,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许多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你不知道,在我们家,我和女儿都管我太太叫‘女大哥’,因为她经常莫名其妙就发脾气,我很害怕哪句话说得不对她又不高兴了。”爸爸回应道。

“很好,我喜欢你的直接。关于你们俩沟通的情况我们可以晚点再详细谈,因为一般夫妻关系出现状况,两个人可能都需要调整。”我一面回应爸爸,一面尝试不要让妈妈感到我偏袒她的丈夫,因为若要改善他们的夫妻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此时,也需要让妈妈感到我这个咨询师是中立的,也会考虑她的感受。我问妈妈:“你呢?你愿意让心怡先安静地待在一边,你直接和先生去面对你们之间的状况吗?”

“我明白你的意思,刚才听到她说的话,我也感觉好像这些年跟她吐槽得有些多了。但我不知道我和她爸能变成什么样。”妈妈有些犹豫。

“不管怎样,也要谢谢你的坦诚。”我回应她。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虽然还不知道这对夫妻最终能将他们的关系改善到何种程度,但他们愿意把夫妻冲突局限在两人之间去处理的态度,对心怡来说就是解放的开始。

我问心怡:“那你愿意接下来尝试把父母的关系交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尝试去做调整吗?不管结果怎样。”

心怡看上去还是有些担心,但这次看到父母都表态了,她也就勉强点头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