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部分,我们会详细分析在中国社会文化下引发和维持孩子厌学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基于对既往3年间我们经手过的超过300例厌学案例(当事学生年龄范围为7~26岁),用科学的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分析与总结其心理治疗过程和恢复改变历程得到的。如果你不是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科研的同行,完全不用纠结于我们的研究方法和整个枯燥的研究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只需要了解:接下来的章节要讲述的内容,完全是基于中国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提炼而得的成果,不是西方某些“大牛”的理论改装后的“代购商品”。当然,我们在讲述和解释这些结果时,会在相关的地方引用一些西方经典的心理学(Psychology)、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和系统理论(Systemic theory)的观点。如果你是专业的学者,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你可以在专业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比如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检索到我们的相关文章。
厌学同时涉及社会文化、家庭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孩子个人素质以及医学等多个层面。你在阅读时可能会发现,虽然我们在阐述时努力地想把这些因素各自的影响区分开,以便你能更好地理解,但这些因素本身在现实中就是彼此影响、密不可分的。比如,一个从小在家庭中不管做什么都不被父母认可的女孩,她长大后拼命努力想要事业有成,以便能够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结果由于各种原因她发展得并不顺利,而后又阴差阳错地嫁了一个自己不满意的老公,生了一个可人的女儿。这个对自己的前半生和婚姻万念俱灰的女人,就把自己下半生“翻盘”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女儿身上,从女孩懂事开始就一直给她各种“谆谆教诲”,几乎天天在她耳边诉说自己人生的“不幸”,她要求女儿争分夺秒地学习,希望女儿能够代替她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出国留学梦和富豪梦。而这个从出生就肩负着妈妈委托的人生目标的女孩,正好赶上了这个注重分数和升学率的“鸡血”年代。女孩从小的每一步都由妈妈精心安排,虽然成绩优秀,但自己也不知道学习的真正意义何在,加上又未曾享受过童年的快乐,心中的委屈日益积累。女孩上高中后,身处社会同龄人的惨烈竞争、妈妈殷切的期待、父母之间的冲突和不得安宁的家庭环境等多重压力之下,终于不堪重负,被诊断为抑郁症,无法继续上学。
从这个女孩的故事中你会发现,社会的残酷竞争、妈妈原生家庭代际传承、父母不幸福的婚姻、家庭教育理念和医学问题(抑郁症)的影响其实是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我们很难将某个因素单独挑出来看待或处理。因此,面对厌学的心理干预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先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到底哪些原因引发了孩子对学习的恐惧、厌恶或不屑,然后从我们最容易着手的部分开始下手,改变才更有可能出现,而不是在搞清楚问题所在之前,就想要一个“一针灵”的解决方法。
我们发现,引发和维持厌学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有五个,我们将其称为挡在厌学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五只“拦路虎”,它们分别是:社会的过高期待和压力、充满麻烦与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个人目标与价值感缺乏、返校屏障以及多样的精神医学议题。当然,如前所述,这五只“拦路虎”其实常常会彼此为伍,沆瀣一气,互相强化。而反过来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如果其中一只“拦路虎”被我们制服,其他的“拦路虎”自然更加容易被驯服。
接下来我会对这五个因素一一进行讲解。并且,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每一章的内容,我会在每一章末尾分享一个厌学的案例故事(为了保护案例当事人的隐私,我将有可能暴露其身份的信息都做了必要处理和隐藏,并且也得到了当事人及其家庭的授权,可以在此分享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