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
有一个小男孩,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每天去上学时,他都兴高采烈的,恨不得马上就能到学校。
突然有一天,这个小男孩变得不再喜欢去上学。每天早晨,他都千方百计地拖延出门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妈妈还耐心地催促他,让他快点去学校。到了后来,妈妈也失去了耐心,见他不肯去上学,就非常恼怒地说:“你这孩子真是太不听话了!再不去上学,我就给老师打电话,叫她批评你!”小男孩见妈妈发脾气了,只得背上书包极不情愿地走出家门。
妈妈发现孩子除了不爱上学以外,性情也发生了变化——以前他爱说爱笑,最近却变得很沉默。一放学就躲在自己的房间不肯出来。尽管发现了这些异样,但是并没有引起妈妈的重视,她以为或许儿子只是遇到了一些烦心事而已,过几天就会好起来。
又过了几天,小男孩不仅没有好起来,而且变得更加糟糕了。他的眼睛完全失去了神采,变得直愣愣的,而且一点饭都吃不下去,每天只是瞅着天花板发呆。这下小男孩的父母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唯恐他得了什么恶性疾病。结果到了医院,医生看到小男孩的状态后便对孩子的父母说,孩子得的是“心病”。
后来,小男孩的父母带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在医生的询问下,终于弄清了小男孩“生病”的原因。原来,在学校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欺负他,每天放学都在路上围殴他,并且警告他不要告诉家长。因为害怕,男孩不敢去上学,但是孩子的父母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责骂他不爱学习。在双重的压力之下,他变得郁郁寡欢起来。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脆弱且敏感的心,极度渴望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懂得,如果我们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和倾听的时候,不能给予孩子心灵的慰藉,那么孩子的情绪就不会因此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疏导。只有学会心理换位,在体察与理解的基础上认真倾听孩子内在的心声,他们才不会抵触与父母的真诚沟通,而把自己的心里话与成长心得分享给父母听。
爱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没有爱就没有沟通。给予孩子心灵的关怀远比给予孩子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唯有如此,父母才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