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儿子的时候,在宝妈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妈妈,因为聊得很投机便互留了联系方式。她是一个2岁女孩的妈妈,也是一个全职太太。一家人的开销全靠她丈夫赚取。好在丈夫事业有成,养家完全不费力。她的主要任务是在家带孩子、陪伴孩子。对于这种状态,她美其名曰: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有一天,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一进门,我整个人都震惊了——地上乱七八糟全是孩子的玩具,孩子到处乱跑,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突然孩子摔了一跤,额头磕在茶几上,当时就肿了起来。她吓坏了,赶忙把孩子抱在怀里柔声地说道:“对不起,宝宝,妈妈太大意了。”安抚住孩子,她回过头来跟我说:“唉,这都摔了好几次了,我一个人根本看不了孩子啊。”
我看着孩子肿起的额头,又看着她语气无奈的样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说实话,我不知道她是在陪伴孩子,还是在陪伴电视剧。
我曾经在朋友圈转载过一篇文章,题目是《面对熊孩子,别再对我说“等你有了孩子”》。那个时候我刚结婚,还没生儿子。于是,一大拨有孩子的朋友在我朋友圈下面留言:“你没当妈根本没有发言权,你知道带孩子有多累吗?小孩子根本无法控制,要不你来管,我看你能管成什么样?”面对手机屏,我长叹一声:“唉,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对他漠不关心的‘熊家长’啊。”
没错,几个月大的孩子确实就像外星人一样根本无法交流。当了妈妈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带儿子去逛超市,小家伙情绪特别不稳定,说哭就哭了。每当这时,我都会向周围的人表达歉意后把他带到人少的区域进行安抚,少则一两分钟,多则三五分钟,儿子一定会安静下来。
我曾认真地观察过那些任由孩子哭闹的家长,大多数情况下,家长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控制孩子的情绪,要不就是在聊天,要不就是自顾自地玩手机。
表面上他们的确是在陪伴孩子,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
我朋友的孩子果果今年上6年级,因为学习成绩特别差经常被老师“特殊关照”。班主任给朋友打电话:“孩子的这种情况必须要重视了,照这么下去,她根本没办法读初中。”这下朋友着急了,周末给果果报满了补习班,哪家贵报哪家,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孩子越来越厌学,对学习根本不上心,倒是对玩游戏很痴迷。
这天,朋友再也忍不住了,从果果手里抢过iPad,狠狠地摔在地上。这下可不得了了,果果闹着要离家出走。我劝朋友:“你这又是何苦呢?你和她爸爸是什么样,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你是个‘低头族’,孩子也会成为‘手机控’;假如你是个爱阅读的妈妈,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你整天玩手机不管孩子,还指望她考第一,哪有这么美的事儿。”
“别人都要生二胎,我爸妈不用了,因为他们已经有了小儿子——手机……”这是一个5年级小学生在全国少儿诗会中夺得一等奖的作品。我不知道当他父母看到孩子的作品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该骄傲,还是该惭愧?
古往今来,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虽然“爱”字写起来简单,但是表达的方式却有千万种。我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但有些父母表面上是在陪伴,实际上却在冷落孩子。还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放任孩子自由生长,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的忙里偷闲找个说辞。
什么才是最好的陪伴?
前不久,我碰到一个让我佩服的妈妈。她的儿子今年上小学3年级。她告诉我:“从孩子一出生,我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陪儿子一起看书,一起认字,一起背古诗,一起看电视。为了让儿子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我每天坚持给儿子写一封信。我和儿子亲密无间,是母子,又似朋友。”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父母重金买来的高质量生活方式。而是父母以爱之心去与孩子共同做一件事,让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下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更加勇敢、从容地去面对他人、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