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为了你好”,伤害孩子一辈子(1 / 1)

在儿子9岁的时候,为了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让他更具独立意识,我和丈夫商量一番后,给他报了一个学校组织的暑假夏令营,为期一周。也就是说,他要离开我们一周的时间,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生活。那天我和丈夫送儿子集合,看见了有趣的一幕——

一个妈妈背着孩子,脚步匆忙地往客车这边走来,一边走一边叮嘱背上的孩子:“宝贝,你在外面要乖乖听老师的话,和大家好好相处。这个星期你都不在妈妈身边,妈妈肯定连饭都吃不下,一定会特别想念你的。儿子,你会不会想妈妈呢?”孩子趴在妈妈背上,听后闷闷不乐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老师叫所有的孩子准备上车,这位妈妈才恋恋不舍地把孩子从背上放下来,一边擦着眼泪,一边拉着孩子的手继续叮嘱,那场面简直就像是电视连续剧里的生离死别。车要启动了,她才松开手让孩子上车,然后立马又跟老师说:“老师,这孩子从小就没离开过我半步,晚上睡觉都是和我睡的。这个星期,请您帮忙多照顾一下他啊!”说完,她又转身对孩子大喊:“宝贝,如果想妈妈了,就给妈妈打电话啊。”

这时,另一个妈妈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愉快地朝我们走来。她微笑着对孩子说:“儿子,这次出去一定会遇到很多好玩又有趣的事,妈妈等你回来分享给我哦!去吧,别的小朋友已经上车了,你也快去吧,祝你玩得愉快!”孩子点点头,松开妈妈的手,开心地朝车门方向跑去,还不忘回头朝妈妈扮了个鬼脸。妈妈假装生气地瞪眼睛,脸上却一直挂着微笑。而之前的那位妈妈,目光一直紧随着孩子,直到客车离开。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校车返回后,我去接儿子,说来也真是巧,又遇到了那两位妈妈。那天舍不得孩子走的妈妈一看到她的儿子,一把将其拉到怀里,又是亲又是抱,还不停地摸着他的小脸蛋,心疼地说:“儿子,快让妈妈看看,有没有受伤啊?有没有人欺负你?哎呀,你终于回来了,妈妈好想你呀!”孩子一句话也没有说,任凭妈妈抱着絮叨。

那个笑着跟孩子说再见的妈妈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这个星期玩得开心吗?快给妈妈讲讲这几天都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吧!”孩子满脸兴奋地开始讲述,比如某某同学把裤子穿反了;有的同学吃饭的时候不会用筷子,只能用勺子吃;还有一个小朋友夜里睡觉磨牙,等等。孩子一边讲一边比画,妈妈听得很认真,还逮个空隙就向他提问,两个人有说有笑的样子。

他们俩从我身边经过时,我忍不住叫住了这位妈妈,跟她说起这次夏令营。她笑着说道:“孩子想参加,我就支持他报名了,让他一个人去,我也是不放心的。可如果让孩子察觉到我的担心,那他可能会放弃,或者出去以后束手束脚。所以我就用另一种方式,让他轻松愉快地去。这样一来孩子就不用顾忌什么了,二来他对夏令营生活也更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至于我所担忧的,我可以自己慢慢调节。”她说得很轻松,可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夏令营的老师打电话反馈孩子的情况时,我忍不住向老师问了问那两个孩子在夏令营期间的表现。老师告诉我,那个被妈妈背过去的孩子,对父母确实非常依赖,晚上睡觉的时候一直吵着要妈妈,白天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孩子的妈妈也每天打电话问孩子的情况,老师跟她说了好几次不用担心,可她还是不断地打来。

而那个走之前跟妈妈扮鬼脸的孩子,他在夏令营期间表现得非常活跃。他还把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事写在日记本上,说怕自己忘了,回去要念给妈妈听。所有的孩子中,他表现得最为勇敢、乐观。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肯定都对后一位妈妈的做法非常赞赏。至于前一位妈妈,虽然她也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她的关注点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现如今,一些孩子在异地求学,每逢开学季,我们总能看到父母在火车站拉着孩子的手,妈妈抹着眼泪,爸爸在火车站反复叮嘱的场景,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其实,要我说,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总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够周到。其实,孩子此时更需要的是他们的鼓励,而不是眼泪和担心。父母也应该明白,到底怎样做才是真的爱孩子。

后来有次去学校接儿子,我又遇到那位舍不得孩子走的妈妈。她似乎在跟孩子讨论上兴趣班的问题。她说:“儿子,钢琴不好玩,你看现在大多数都是女孩子去学钢琴,男孩子去学的有几个?而且弹钢琴手会很疼的哦!妈妈舍不得你受罪。你现在只要把几门主科学好了就行,这样以后的考试、升学,妈妈就不用担心了!”听得出来孩子很想学钢琴,可是被妈妈罗列出的几个理由阻止、拒绝了,所以他只能选择沉默。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的记忆里,父母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都是为了你好”。可我当时总是会不情愿,觉得父母的爱束缚了自己,让自己失去了自由,以至于爱得很辛苦,我过得也很不快乐。直到后来,我自己也做了妈妈,我从来没有对儿子说过这一句类似话,我不想让儿子像过去的我那样不快乐。

其实,我们这种“爱”所带来的坏处比我们直接打骂孩子产生的伤害更加恶劣。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打骂孩子的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唾弃,因为他们意识到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而打着类似“为了你好”这种旗号的父母,不但不认为自己错了,甚至还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很无私。

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错误的理解:如果放任孩子不管,他会觉得父母不关心他,所以爱孩子就得面面俱到地照顾他。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表达爱的方式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甚至对此还赋予一个冠冕堂皇的说法——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你不可以说不!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到底对谁有益呢?比如,孩子想出去玩,不管孩子如何向父母保证自己会小心,会按时回来,可父母还是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出去玩没有大人在身边,遇到危险怎么办?受伤怎么办?我们都是为了你好!于是,孩子就只能待在房间里透过小小的窗户看看外面的蓝天。

有的女孩子对跳舞根本不感兴趣,却硬是被父母逼着每天上舞蹈培训班。孩子每次抱怨,父母都会说:“女孩子学跳舞有利于塑形,以后会越长越漂亮。花这么多钱让你学,都是为了你好!”于是,孩子只好继续去上舞蹈培训班。

孩子喜欢听音乐,父母一旦发现就会说:“你的任务是学习,听歌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真是浪费时间,我说的都是为了你好!”

在“为了你好”的尚方宝剑下,孩子所有的想法都不能得以实现,甚至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只要抗议,他们就会成为父母口中那个“不听话”“不懂事”的孩子。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干涉着孩子的一切事情——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人生规划。其实,当我们讲出那句“我是为了你好”的时候,孩子自己的思想就已经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扪心自问,我们所做的这些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不得不说,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替孩子做决定,为了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合理化,就说是为了孩子好。现如今,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还在吃力地承受着父母的“关爱”,我就很心疼他们。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更多地重视孩子的感受?才能真正找到正确的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