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信种在孩子的心里(1 / 1)

绝大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成绩的提高,技能才艺的训练上。当然,这两方面的培养固然重要,然而,忽视了孩子自信心的培养,纵容孩子一些不自信的表现,或是时常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也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能力、天赋都是存在区别的。但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优秀、健康、快乐的人,让孩子实现自我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父母要知道,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将自信种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真正相信自己。

可事实上,我们在很多十几岁孩子身上却看不到自信,他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唯唯诺诺,不满意自己的表现;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生怕别人笑话自己幼稚可笑;他们从不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总之,在这些孩子身上,总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始终被自卑的情绪围绕着,认为自己永远都不可能优秀。

诗诗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就是缺少那么一点自信。很多时候,诗诗和同学们讨论问题,明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是当看到好几个人的答案一致,唯独自己答案不一样的时候,就会开始怀疑自己,默默地改掉自己的答案。等到老师公布答案的时候,诗诗又会在心里说:“我真的算对了。我就知道我是正确的。”可是,她当时为什么没有坚持到底呢?说白了,就是对自己不相信,不敢和同学们争论。

有一次,诗诗和朋友到郊外旅行,爬山游湖。上山的时候,两人看好了较近的路线,又好走又方便。可下山的时候,朋友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诗诗忙说:“我们走错了,这条路线不是最近的,而且比较难走。”朋友肯定地说:“没错,我们刚刚就是从这条路线上来的,这么快你就忘了。”这时候,诗诗又开始怀疑自己,心里想着应该是自己记错了,所以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可事实这就是一条错误的路线,诗诗是正确的。然而因为诗诗的不坚持导致她们绕了很多的冤枉路,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诗诗其实还是非常优秀的,可是她就是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总是跟随在别人的身后,遇到事情也总是最先放弃自己的意见。虽然她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但是不自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想要坚定地相信自己,大胆地做自己,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

不自信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更严重的是,在孩子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卑、自惭形秽的心理。我们可以断言,如果诗诗不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让自己变得自信起来,学会欣赏和相信自己,那么就永远也不会出类拔萃。即便她头脑非常聪明,即便她还算比较优秀,可时间长了,她那些聪明、优秀就会慢慢地被不自信磨灭了。

坦白说,像诗诗这样的不自信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后天的教育不当造成的。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和习惯。父母不妨反思一下,如果自己平时总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总是注意孩子的弱点,孩子如何自信?如果父母容忍不了孩子暂时的落后和失败,一看到孩子落后和失败就呵斥、打骂,孩子的自信心如何不受到打击?如果父母总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总是拿别的孩子来刺激他,说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差,那么他怎么不对自己产生怀疑?

正是因为父母教育的不当,孩子才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才越来越对自己产生怀疑,“我真的不如别人”“我真的不够优秀”,而这种不自信的暗示就像是慢性毒药会渐渐腐蚀孩子的心灵,最后甚至连自我都会失去。

诚然,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很多本来性格就比较自卑、懦弱的孩子,他们天生就胆小、不自信,更不敢自己主动去做一些事情。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更需要鼓励和欣赏了,因为这样的孩子心理更加脆弱、敏感,受不得一丝丝的刺激和打击,信心的建立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父母的鼓励和欣赏就是孩子走出自卑,提升自信的动力,更是孩子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的力量源泉。

所以,有大格局的父母从来都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会过于苛责自己的孩子。他们总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重视孩子的优点,当孩子不自信的时候,他们会用积极的态度告诉孩子——你是最棒的,你能行。他们会将自信种在孩子的心里,然后通过日常一点一滴地浇灌,让这份自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孩子在“我是优秀的”心态中成长。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孩子怎会不抬头挺胸,大步前进,怎会不对未来和所有事情充满信心,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