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让孩子背诵的经典,往往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而且往往是上学前背诵了,上学后还要背诵。我在这里要说的是,大家都知道的知识,往往是再不能够应用的知识,比如吃饱不饿,这是大家共同的知识,你就没必要再说。再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诗句,如果你原意原话引用到你的文章中,就不是聪明的办法。
背诵多了可能还有一个负面作用,那就是大量背诵别人的东西,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创造性,也会影响到自己的想象力,往往是一说话一写文章,就自然想到了脑子里别人的话,说出来写出来的都是别人的东西,也限制了人的想象力。我们都说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文章贵在新鲜,如果背诵的东西太多,你的文章或者思想就难免没有别人的痕迹,这也是创作的一大敌人。我们在写文章时,如果老想着别人是怎么写,别人是怎么说,注定写不出好文章,注定没有自己的真实感受,也注定没法写出新颖的文章。如果我们记不清是谁说的,也记不清是怎么说的,但此时此刻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需要类似的表达,那么我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那就是自己创作的话,不管和原话有没有出入,出人有多大,都是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是自己的文章。
但我说的并不是一点都不需要背诵,我只是说不要在孩子不情愿的情况下逼迫孩子背诵。如果孩子有兴趣,为了锻炼孩子的记忆和思维,让孩子背诵一点东西也是应该的,但不一定非要是唐诗宋词,背诵点上口易懂的儿歌和儿童诗歌也不错。但要多说一句的是,有些父母把孩子会背一些诗词当成孩子很大的本事和学问,于是见人就要孩子背诵炫耀,搞得孩子像马戏团的动物表演,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读书的方法,主要是精读和泛读,也就是细读和粗读,或者叫深阅读和浅阅读。对于经典作品或者是自认为重要的作品,就要细读。细读并不完全是说读得仔细读得慢,或者是连读多少遍,而是要领会其思想内容,体会其艺术魅力。体会深刻了,意思领会了,艺术审美充分感觉到了,就是精读了。而对于泛读,就是一般的阅读或者快速浏览,读懂了,了解清楚了,也就可以了。但精读和泛读,并没有截然的界线,有些书这一段有兴趣,便读得细一些,那一段没兴趣,就会读得粗一些,也就是说,精读泛读,只是说读书可以用这两种方法去读,并不是要人为地分出怎么读才是精读,怎么读才是泛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不得不提高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能力。读书的速度和理解能力当然取决于阅读的多少,书读得多了,阅读的速度自然就快了,理解能力自然也强了,这就是熟能生巧。比如我们学汉语的人读汉字,像“中国人民银行”这样一串字,我们扫一眼就认出来了,但如果没学过汉字,别说一眼认一串字,认一个字也得数半天的笔画。就像没学过蒙文,别说一下认一串字,一个字你也觉得有那么多的弯弯曲曲,半天也认不清一个字。阅读也一样,阅读得多了,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个整体,扫一眼就知道了。比如电视上表演的记忆数字比赛,一长串数字出来,一般人念都没念完,表演的人已经记住了。其实表演的人也没有念完,他是一种整体认读,就像我们认“中国人民银行”一样,我们并不知道它有多少笔画怎么写,我们一看整体形象,就读出来了。
我女儿读书多,阅读的速度就很快,在读有些文学作品时,你看到她在不断地翻书,好像没怎么看,但如果你问她,主要的内容她都知道了。原因就是她几乎是一段一段地看,一段看开头中间后面,连扫视带推测,这段的意思就知道了,一本书别人要看一两天,她几个小时就看完了。用她的话说,看的书多了,一本书有意思或者新鲜的知识,也就那么一点,扫视到有意思的地方就读得慢点,没意思的地方浏览一遍知道大意也就行了。
有些孩子一开始就没有读书的兴趣,如果孩子没读书的兴趣,办法就是想法引导。引导的办法一是给孩子讲一些能引起他重视的有关背景材料,比如父母如果下过乡,那就要给孩子讲一些当年下乡时的艰苦生活,而且保证故事生动有趣能让孩子动感情。比如干活很累,回来要大家轮流做饭,有天某某做了饭另一个说了不好吃,便打起来了,然后某某把饭倒进了猪圈,大家饿了一天的肚子等。孩子对父母的事当然会关心,这时你就可以告诉孩子,有一本专门写知青生活的书,写得很好,可以全面了解到那时的生活。这样孩子就会怀着了解的目的去读,只要孩子用心去读,书中丰富的内容总有吸引人的地方,只要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就会培养出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像一个人本来对养花没兴趣,但偶尔的一盆花让他养一阵子,他就会体会到养花的乐趣,即使体会不到乐趣,活干习惯了,也会习惯性地去干。
记得带了女儿陪几位外地的文友去游本市的白塔山,山上有一个干杂活的老汉得知几位是作家时,便说他也喜欢看书,特别喜欢柳青的《创业史》,这样一位衣衫褴褛干苦活儿的老者喜欢读书,我们自然要关注攀谈,女儿也感到新鲜。回来后,女儿便问我柳青的《创业史》写了什么,为什么老汉那么喜欢。我告诉她,解放后,地主富农的田地房产被贫苦农民分了,田地是农民的**,祖祖辈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积累好多年,也许才能买得上一亩地,但祖辈积累下来的土地,一夜就被分光了,不但不给一分钱,地被分了还要挨斗挨打。而对贫苦农民来说,因为自己没有土地,只能祖祖辈辈给人家干活儿,干一辈子,只能糊住一张嘴,如果想买一亩地,那就得几辈子的努力。但解放了,一下就分到了几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土地,他们当然要欢欣鼓舞。但土地分到手几年后,先是互助组,后又搞合作化,就是把分到手的土地农具合到一起,也不管谁多谁少,就那么糊里糊涂合在一起,这样当然就又有了激烈的矛盾。因为农民分到田后,有的人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有钱就买农具牲口,已经有了不少的家产;有的人却好吃懒做,把分到手的东西也差不多吃光了。再合到一起,自然又不公平,也有很尖锐的矛盾,那么怎么才能合在一起,又是一件更不容易的事情。我告诉她,《创业史》,就是写农业合作化的,就是写这段历史的。女儿听了更加感兴趣,要我第二天就给她找一本看。但第二天在图书馆没借到,女儿回来听说没借到,急得没着没落的,要我明天一定要想办法借到,第二天我跑了许多地方才给她借到了这本书。
孩子的阅读兴趣除了引导,还需要有孩子感兴趣的书。我后来知道,让我产生浓厚阅读兴趣的那本书叫《破晓记》。是什么书吸引我女儿的阅读兴趣,现在已经说不清,但那时家里的书多,她可以随便看,总有书能够吸引她。但有的人家里书少,适合孩子读的书就更少,孩子没兴趣读书,也是书少造成的。比如虽然父母给孩子买了几本书,但孩子不爱读,就认为孩子不爱读书,然后随便就放弃了。其实买几本书根本不可能知道孩子究竟爱不爱读书,如果能让孩子在大量的书中选择,总有一种书会吸引孩子。为什么,如果我们从动物的本能来看,任何动物,学习都是它的本能。比如肉食动物出生后会跑时,它就要学习打斗捕获的本领,否则它将会被饿死。而食草动物出生后站立起来时,它就要学习奔跑,否则它将会被肉食动物吃掉。正是这种生存的需要,动物便有了学习的本能。这就说明,孩子学习的本能是天生就存在的,只是我们引导得是否合理,开发得是否正确而已。
还有个问题也要说几句,就是究竟该读哪些书。前面说过,对少年儿童来说,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就可以了,但到了初中高中阶段,就要有目的地读书了,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不完全是孩子了,因升学和将来发展方向的需要,就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书来读,这时即使对有些书没兴趣,也得强迫自己读一点,强迫自己对书产生兴趣。这时对书的选择,除了你发展方向需要的书外,还要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以此来提高你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也以此来提高你的审美水平。
4如果孩子有了网瘾,最好的办法是转移孩子的兴趣
在今天,网络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它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网络给孩子带来的,就未必是方便,甚至未必是好事。如果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网络和电视、书籍不同,电视节目和书籍都一样,是经过众多编辑选择编辑出来的,里面的内容都是人们需要而且无害的,而且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公开出版的书籍,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育人培养人。但网上的东西就不一样,因为网站众多,上面什么东西都有,内容太多太复杂,对孩子来说,许多东西都是不适合孩子的,孩子看了往往有不良影响或者误导孩子。另一方面,网上的东西太多太复杂,所以也太浪费孩子的时间,往往是孩子在上面呆半天,结果是什么都没学到,甚至什么都没看到,就是乱操作了。也正因为网络上的东西太多太复杂,就像一个魔术世界,对孩子的吸引力也太大,孩子一上网,往往是无法控制自己和把握时间,甚至能忘记吃饭睡觉。更重要的是网络是孩子自己操作的,有很强的互动性,能够满足孩子的控制欲和参与感,这样就迎合了孩子的天性和本能,因此孩子上网就容易上瘾,成瘾后当然就更严重地影响正常的学习,所以说,网瘾也成了青少年的一种流行病,也让不少父母操碎了心,而且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就是说,网络成癮和电视成癮不同,网络成癮除了有电视成瘾的那些特点外,还多了控制快感和攻击欲望,其实网络之所以成瘾,就是能满足青少年的控制欲和攻击欲。比如,在现实中,你可能无法驾驶战机,也无法发射炮弹,但在网络上就能办到。在现实中人和人搏斗就要受伤,法律也不允许,在网络中就可以这样,而且只让对方受伤,自己却毫发无损,就像那些武艺最高强的侠客,而且还可以随意将人打死。这就满足了人性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野性。前面说过,人的本性是具有攻击性的,史前人类和普通动物一样,不但要捕获食物,还要攻击对方占领地盘和异性,而且男人比女人的攻击性更强,也就是说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网络成瘾。但随着游戏软件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适合女孩子的游戏,比如种菜哺育过日子等,这些又更适合女性,这些也都是女性的原始本性,因此,女孩也容易网络成瘾。面对这样的局面,戒除网瘾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网络之所以让人成癮,就是满足和恢复了人最原始的野性,这些野性当然和现代文明相悖,人的文明,恰恰就是要剔除这些野性,所以,网络成癮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也是要必须戒除的事情。
我的女儿小的时候网络还没有普及,家里也没有上网的条件,但外面已经有了网吧。因网吧那时还是个新鲜事物,大人都好奇,孩子就更加好奇了,于是那时我女儿班里就有几个男生去上网,也在教室里公开说上网如何如何,有一些孩子经不住**,也偷偷地去上网,这样我的女儿回家便问这些事情。因那时我也没上网,我只好告诉女儿不用过多地关心这些事,如果到时候需要你上网,到那时你再上也不迟,而且也很快就能学会。又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回来说谁谁晚上出去偷着去上网,让他父亲在网吧找到后,狠狠地打了一顿等等。因为有同学因上网挨父母的打,因此在我的女儿心目中,上网并不是件好事情,也就从来没去过网吧,我们做父母的也没为此操过心。但现在的父母却没这么幸运,现在网络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孩子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要管住孩子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上,确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我的一个朋友就说他的孩子有了网瘾,每天放学回来不做作业就想上网,家里的电脑他加什么样的密码,孩子都能给他破解,然后照常上网,他简直没有办法。但朋友说这些时,总又带着一点自豪,朋友总是说完没法管他的孩子后,便又说他的孩子聪明,他的孩子说不定就是个玩计算机的天才,说他的孩子玩计算机真的是聪明绝顶,简直到了无师自通甚至像有神灵指点的地步。他说大学时他就学过计算机这门课,现在每天都离不开上网,但他的水平远远不如儿子,他不会的,儿子过来一捣鼓就成。但他还是担心儿子的学习,怕儿子考不上高中。他的儿子只有十三四岁,他说如果考不上高中,就让儿子读计算机专科学校,让儿子将来搞计算机。我只能告诉他也有问题。计算机专科学校也不是只学计算机操作,也要学习数学一类的其他课程,而且还要按照人家的规矩来学,并不是他想在计算机上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你的儿子自控能力差,就很可能不接受人家的系统学习,很可能什么都学不成。另一方面,计算机操作只是很简单的一门技术,而且越来越简单,如果要想让你的儿子真正成为计箅机专业的专门人才,最好还是按照常规的办法来,先让他读好初中高中,把基础打牢固,然后再考计算机专业。朋友听了也赞同我的想法,但他叹口气问我怎么才能让儿子戒掉网瘾,这样我就把我的看法告诉了他。
我觉得所谓网瘾也只是个兴趣问题,和毒品成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毒品成瘾,是毒品破坏了人的正常神经兴奋系统,是让人的神经兴奋系统必须依赖毒品,而网瘾充其量也只是孩子特别地爱好,只是孩子把过多的兴趣集中到了网络上。既然是这样,那么转移孩子的兴趣就是戒网瘾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比如孩子没兴趣学习课本知识,你就要想办法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一点。比如要让孩子做作业时,你就要很愉快地对孩子说:“来,儿子,老爸和你做游戏,游戏的内容,就是攻克一个世界难题,攻克了,你就是王子。”然后和儿子有说有笑有游戏有动作地一起解决几个课本中的作业题或者问题,而且要想办法真的让学习变得像网络游戏一样有趣,至少是不太枯燥。然后每天坚持和孩子玩这样的游戏,来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对学习不畏难了,孩子对网络的兴趣也就淡了。也就是说,没有哪一样事情是天生就能让人产生兴趣的,也没有哪一样事情是天生就让人厌烦的,喜爱和厌烦,关键是思想,关键是怎么去想,怎么去认识。比如我女儿上高中时,有一位高中同学就对数学特别有兴趣,简直到了上瘾的程度,一天不做大量的习题,就觉得像缺少了什么东西。再比如干农田里的活很苦,但我妻子有个哥哥却干活儿“成瘾”,用他的话说,想到丰收,想到要过好生活,干活就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且越干越有劲,如果闲下来,反倒觉得没着没落。写作也一样,许多人觉得写作是一件苦差事,但我现在却觉得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一天不写点什么,就感觉特别地着急,时间也特别地漫长。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跑步很累,我熟悉的一位职工却每天都要跑十多里,不跑得很累并且出一身汗,浑身就不舒服。可见所谓的瘾,也是一个思想问题,也是一个兴趣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解决了兴趣问题,网瘾问题也就解决了。如果在学习上不能转移孩子的兴趣,那么就想办法带孩子到户外走走,到大自然中走走,也可能让孩子学习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等,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孩子的兴趣。如果这些也不行,那么就教孩子下下跳棋或者象棋,即使是打扑克也好,先把孩子的兴趣从网络上解脱出来再说。总之,只要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办法肯定是有的。
最近又有人说自己的孩子上网玩种菜上癮,整天惦记着网上的菜。我告诉她,孩子爱种菜,是孩子没种过菜,你真的带孩子去乡下种种菜,或者每天真的让她去菜市场买一点菜,也许孩子就不再那么迷恋网上种菜了。
5孩子学习压力太大时怎么办?
有些孩子学习也算刻苦,但就是成绩上不去,孩子苦恼,父母也心急,面对这样的情况,合适的办法也许应该是退一步去想,一味地逼孩子,一味地想向前,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我亲戚的一个孩子,在小学低年级时成绩还不错,但越往后情况越糟。父母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便想办法加压力,而且软硬兼施孩子在家里压力大,到学校的压力也不轻,也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这样孩子更感到自己没有希望,心灰意冷便选择了逃避和放弃学习。但放弃学习家里肯定不依,于是每天上学时背上书包出门,但又不去学校,在街上游**一阵,就进了网吧。最后闹出了不少的事情,最终也没能读完高中。
我认识的一位老师正好相反,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他并不逼孩子,而是在孩子学到小学五年级时,自知孩子再跟下去可能越学越差,便主动要孩子留级。孩子留级后,因为课程是学过的,当然要比别人理解得快,成绩也好,这样孩子一下有了信心,觉得自己一下由学习差的学生变成了学习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一下高涨了起来,上课也用心听讲了,作业也主动完成了,自己也感觉学习轻松了,于是顺利地进人了初中。到初中二年级时,孩子的学习又很吃力,成绩也在逐渐下降,于是又主动留级,留级后成绩又好了起来,考高中时,还考了一所不错的髙中。高中没再留级,高考时考上了一所专科学校,但专科毕业时又考了专升本。本科毕业后,又继续考研究生,去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学校从事行政工作。这种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又有点像龟兔赛跑,乌龟虽然慢,但锲而不舍,也许还能比兔子早到达终点。当然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只要是办法,就总比没办法强。
退的办法很多人当然不愿意接受,但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却不得不退一步,所以才有退一步天地宽的老话。但事实是留级的孩子往往情况会变得更差,其实这是教育不当认识不清的问题,并不是留级本身的问题。如果孩子留级后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或者是被动留级,孩子就会感到自卑,会抬不起头来,然后更加破罐子破摔。正确的办法是,主动让孩子留级后,就要告诉孩子:“咱虽然不是最聪明的,但咱也不算笨,咱留级,是有些地方基础没打牢固,有些地方也需要修补一下,退是为了进,就像是跳远,往后退几步跑起来,然后才能力量足,然后才能跳得远。至于别人怎么看,你不要管它,他学他的,咱学咱的,出水才见两腿泥,到时候咱们再看,到时候咱们再比。”教育孩子有了不自卑的心态,有了发奋图强的精神,才会有好的效果。如果孩子背上留级的包袱,那情况当然就会更糟糕。所以说,如果留级,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且还要让孩子很快能感觉到效果,否则留级就没有意义。
6饭桌上和孩子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
一日三餐的时间,加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但吃饭就是吃饭,饭桌不是课桌,在饭桌上和孩子交流,形式就应该是很随便的谈话,内容也应很随便很广泛。尽管是随便谈话,对父母来说,却不能随便乱讲,要很随便地给予孩子知识,也要很随便地发现孩子交谈中流露出来的一些事情,然后很随便地给予指导,让孩子明白怎么去做,这样饭桌上的教育就完成了,而且日积月累,也会有不小的收获,小饭桌也就成了大课堂。
吃饭时我女儿爱和我交流,是很自然地说话,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她上大学。所以我们一家三口人坐在一起吃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女儿和我在聊天,说什么没有固定的题目,想起什么说什么。有时是我先开口,有时是女儿先开口,但不论说什么,对我来说,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有一个强烈想给予女儿知识的愿望,心里就是想让女儿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深,思考得更广泛。这几乎是我的一种本能,我想大多数父母都和我差不多,都有想把自己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孩子的愿望。但在饭桌上,我清楚不能正经八百地拉开一个教育的架势,因为女儿在学校已经受了一天的教育,回家吃饭再受教育,那么对孩子来说,负担就太过沉重了,孩子的心里也会有压力和不情愿,这样对孩子也不公平。饭桌上的教育,只能是闲谈式的,不仅让女儿感觉不到是在受教育,而且要让她感觉就是在说话,就是在讲故事,就是在说笑话,就是在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在倾听她的诉说,就是在为她排忧解难,就是让她放松休息。要想做到这样,内容就不能提前设定,也不能有太多太明显的功利目的。比如女儿说今天学了《赋得古原草送别》,然后问“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意思,我就不去抽象地讲诗意,而是说起我小的时候的事情。我告诉她我小的时候当地有二月二烧猪头的风俗,那里不管穷富,冬天都要杀一头猪,然后把肉和猪头猪蹄都冻起来,到了农历二月二天暖和肉将解冻时,再把没吃完的冻肉炒熟和油一起放入罐子里慢慢吃,然后把猪头猪蹄架到一大簇一大簇的芨芨草上点燃,烧完一簇后再架到另一簇上。为了好玩,我们故意把周围的都点着,一大片火光烧起来很是壮观,我们一群孩子就高兴得又跳又闹。但谁也不担心会把草烧死,用大人的话说,草是越烧越旺,如果不烧,芨芨草开舂就生长得慢,烧猪头也是有意要烧草。然后我还告诉女儿,火的热量是向上的,传到草根部的热量很少,草的新芽是从根部发出的,烧掉上面的枯草,枯草就变成了肥料,所以烧后的草反而长得旺盛。这样的故事,女儿既听得有味道,也让她更广泛地理解了草顽强的生命力。发现女儿听得有趣,我就再讲人遇到困难往往会激发斗志的故事,从另一个侧面让女儿体会这首诗的含意。
如果是数学上的问题,我也要设法用形象的方法说清楚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有次女儿问我为什么要用一个X,这个X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就告诉她,这个X就是表示我们要找的那个答案,书上说是未知数,未知数就是表示不知道,既然是不知道,我们就要知道它,就要知道它究竟是多少,所以就要解题,就要解出这个数。然后告诉她这个未知数一开始学数学的时候就存在,比如12+23=多少,在没计算时,这个多少就是未知数,就可以用X来代替,可以写成12+23=X,当计算出来等于35时,那么这个X就是35。然后再告诉她任意一个运算都可以这样,比如25-15=多少,也可以写成25-15=X,算出来等于10,这个X就等于10。这样讲解后,女儿不仅知道了为什么要用一个X,也知道了用的道理。
在饭桌上的交流,当然不只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还有社会知识、品德教育和做人做事方面的引导。比如有一天女儿很生气地说:“某某真可恶,他摘了校园里的好几朵花跑来扔在了我的头上,我刚把花捡起来要问他为什么摘花,刚好班主任老师骑自行车过来了。班主任老师问我怎么把花摘下来了,我说是某某摘的,但老师好像没听见就骑车走远了,老师肯定以为是我摘的。”
我前面说过,我的女儿特别守纪律,对自己也要求很严,甚至想处处表现完美,举例说一件类似的事情,你就会理解我女儿被误解后的心情。那还是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带她在校园散步,走到一片玫瑰林前,她妈拉过一根枝条要细看那朵玫瑰,女儿却以为她妈要摘花,立即喊妈妈不能破坏花草树木。这时她妈妈却故意逗她,说我偏要摘。我的女儿吓得四处张望一下,然后快步向前跑了,跑到很远才敢回头看,看到她妈没摘,才站了下来。正因为如此,我的女儿特别怕老师批评,也怕别人批评,别人摘花被误解这么一件小事,如果是别的孩子,很可能毫不在意,但对我女儿来说,很可能是堵在心里的一个疙瘩。鉴于此,我觉得需要好好和女儿谈谈,因为像这样的误会在人生中不可避免,进入社会工作后,不但有误会,甚至有明争暗斗恶意陷害,如果现在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类事情,将来真正遇到问题,很可能没有心理准备而想不开甚至无法承受。于是我很轻松地给她讲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我告诉她,我小的时候在打麦场玩,一位在打麦场劳动的妇女说丢了几块钱,然后问我捡到了没有,我当时不知为什么,突然一下脸红了,好像是偷了人家的钱。这样大家立即就断定钱是我捡到了,虽然当场搜了我的全身,但还是怀疑我把钱藏到了哪里。收工后,那位妇女又到了我家里,要我母亲劝我把钱拿出来。那时我已经十多岁了,我辩解说根本就没看到过钱,但人家问我既然没捡到钱,为什么要脸红。这我无法解释,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脸红,而且一下还有点下意识的慌乱。解释不清人家当然不饶,为此两家还闹了矛盾,而且全村人都知道我捡了人家的钱不承认。我告诉女儿,当时我特别地苦恼,也特别地恨自己,现在想起来,我心里都难受,但这种事也是没法子的事情,遇到了,只能算倒霉,因为这样的事情你根本解释不清,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既然无法证明清白,就不要老想着去证明,因为无法证明的东西你越想去证明,越说明你心里有鬼,只能是越描越黑。如果是为了证明清白故意去编造谎话,那就更麻烦,一旦谎话被揭穿,就更证明事情是真的了。然后我告诉女儿,人生活的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人的一生说不定会遇到什么事,发生这样的冤枉也不足为奇,你要有心理准备,如果发生了,如果无法解释清楚无法消除误解,那就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好不要去想它,并且坚信事情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有这样的心态,才能自己不再给自己增加苦恼,才不会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冤枉的,更不会觉得无法面对。本来我还想给女儿讲我的父亲遭遇的冤屈,让她有更充足的心理准备,比如我的父亲得罪了领导后,领导让父亲领呼口号,父亲带领大家呼喊完,领导却说错了,说父亲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喊成了“中华民国万岁”,父亲曾是国民党下级军官,公安下来调查,绝大多数与会人员说没喊错,父亲才避免了坐牢甚至被杀。后来父亲又莫名其妙地被打成右派被批斗,“文革”中更是受尽凌辱。但我想想还是没有讲,因为这又太残酷,那个年代毕竟过去了,再给女儿讲这些,会给她的心里留下阴影,会让她产生惧怕心理,对她的成长反而有反作用。这就是说虽然是饭桌上的闲聊,但也要考虑教育效果,对孩子来说,辨别事物的能力还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弱,不应该说的,也不能多说。
我的女儿稍大一点的时候,饭桌上的聊天就不再是我说得多女儿说得少,聊天慢慢变成了互相诉说自己的观点,再以后,讨论甚至是争论的问题也多了起来,有时谁也说服不了谁。每当这时,如果是学术上的问题,我们就查书,如果是社会上说不清或者是没有必要说清的问题,我们就折衷或者暂时存疑。但不管是聊天讨论还是争论,都要特别注意平等,不要把自己当成老师,态度更不要居高临下,如果你觉得你讲的是很重要很有道理的东西,孩子必须要认真地去听,那么就更应该用平等随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讲,如果你真讲通俗明白了,孩子自然会听懂,自然会感觉出重要,自然会听得认真,如果孩子不认真听或者没听懂,说明你讲得还不够形象明白,或者你讲得太深奥孩子还不能听懂。既然孩子听不明白没兴趣听,你就应该换个话题,更不能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因为这毕竟是饭桌而不是课堂,如果让孩子感觉到是课堂或者不愉快,那就不会有效果,以后孩子就不会主动和你交流。和孩子聊天还应该有趣,有趣包括语言要轻松生动,内容还要有情趣有意思,这样孩子才会喜欢,孩子才愿意和你聊天谈话。如果孩子不愿意和你交流,如果父母硬要和孩子交流,效果就会很差。
饭桌上的聊天教育除了平等,还要亲切,如果孩子说对了,就要鼓励和肯定,如果孩子说得不正确,也不要用武断的方法说错了,更不能用鄙视的态度说孩子什么都不懂,最好的办法是当孩子说得不对时,父母不要先下结论说孩子错了,而是要想法讲道理举例子来说明孩子说得可能有问题,然后再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什么。这样平易地和孩子谈话,一方面孩子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也能感觉到父母对他的重视,让孩子心里有一种大人的感觉,有一种成熟的感觉。有这些感觉,孩子也就有了责任感,不仅说话时要思考负责,平日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他自己就会有个思考,而不是什么都不想,完全要靠家长来指导。
和孩子聊天应该以孩子为主,聊天是为了孩子,聊天除了给孩子以知识,聊天还可以让孩子吐露心声,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正确引导;聊天还可以使孩子提出问题,从而帮助孩子把问题解决掉;聊天还可以启发孩子去思考,让孩子想一些应该想的问题等等,这样,聊天就不是我们家长满堂灌,而是有时要多倾听孩子的话,有时要多引导孩子说话。
我和女儿在饭桌上聊天时,妻子一般插话不多,女儿上高中后要住校,妻子却说住校不好。我问为什么,妻子说女儿住校后,就不能和我在饭桌上交谈了,会失去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失去一些受教育受影响的机会。妻子的话让我有点意外,我没想到她如此看重我和女儿在饭桌上的交谈,而且她认为可以学到的知识比我感觉的还要多。但细想想,妻子说的也确实有一定的根据,十多年的谈话,真不知说了多少事情,也不知讨论了多少问题,更无法说学到了多少知识,可见女儿能有今天的成绩,饭桌上的交流也功不可没。
也许我的女儿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也觉得没有我这个饭桌上的老师和学友是一大损失(当然学校书少没法查阅也是一个问题),我的女儿在学校住了不久便坚决要求回来住宿,于是自己想办法在教务处办了一个出入校门证,然后中午在学校休息,下午放学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