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课外知识教育1(1 / 1)

1广泛阅读是提高孩子,理解能力的最佳途径

书籍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结晶,人类把自己的智慧和实践经验总结成书,以书的形式向后人传播,实在是一种大奉献,也实在是一种大智慧。所以说,书就是无声的老师,阅读就是在向无声的老师学习,而且这位老师是由大智者和大学者的智慧聚积而成,书就是一座智慧宝库。因此,不读书,不广泛地读书,实在是有点太儍,实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在说读书前,不少人首先会问让孩子读什么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是,孩子喜欢读什么书,你就让他读什么书。因为只有孩子真喜欢,他才会有兴趣,才能读得下去,才能真正地理解,才会自觉地坚持读下来,才会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知道怎么读,越读越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越读越能找到真正的好书。孩子不喜欢的书父母硬要他读,不仅孩子没有兴趣,读不下去,强迫孩子去读,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厌恶书籍。

我女儿喜欢读书,二三年级能够脱离拼音阅读时,便按她的兴趣,开始了广泛的阅读。那时因为住房紧张,我的屋子里只能摆一个很小的书架,上面大多是一些文学书籍,这个小书架就成了我女儿最感兴趣的地方,她总是随意拿起上面的一本书,然后粗枝大叶地翻阅一阵,如果她觉得好看,就认真去看,她觉得不好看,就翻一阵放回去。我们做父母的起初还向她推荐一些书,我们也给她买了几本儿童读物,比如《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全集》,但她并不喜欢读这些书,她喜欢的倒是我书架上的那些现当代文学作品,比如《围城》,她就看一遍还不够。她也喜欢我订阅的那些杂志,比如《小说月报》等,每期杂志拿到家,她总是要抢先看。这样我也就无法给她推荐作品,只好由她去看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现在市场上什么书都有,不给孩子作一个选择,不健康的书会让孩子学坏。这样的担心我们也有,但我也清楚,现代文明发展到今天,整个社会到处都是五彩缤纷,你不可能把孩子关在屋子里,你也不可能把孩子变成清教徒。我们的目的是不让孩子学坏,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因此,目前一般的公开出版物,对孩子并不会有大的负面影响,而那些儿童不宜看的书和可能影响孩子成长的书,父母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目前这样的书你还不能看等等。比如当年被禁的《废都》和《上海宝贝》,我阅读时就告诉女儿这样的书你目前还不能看,女儿问我为什么,我告诉她,这是成年人看的书,等你长大了才能看。我读后便把这两本书藏了起来。女儿上大学寒假回来,她突然问我那两本书放在哪儿了,她现在上大学了,是不是可以看这两本书了。我没想到她仍然惦记着这两本书,可见不让她看只能给她带来负面影响,况且女儿已经是成年人了,已经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完全可以让她看这样的书了,于是我便找出了这两本书。

也有人说孩子偏爱一种书会上瘾,比如孩子爱看武侠小说,看后就着迷,就胡思乱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出面干涉引导,比如给孩子讲清道理,告诉孩子这些都是虚幻的故事,然后拿出类似武打的那些战争小说来引导孩子。孩子读一些战争小说,再引导孩子读一些社会矛盾的小说,然后再引导孩子阅读一些各种题材的小说,然后引导读其他文学作品,进而引导读别的书籍。这样一步步引导,如果能成功,孩子读的书多了,鉴赏和辨别的能力也强了,知识也多了,也就再不会单纯地迷恋某一类书了,因为着迷上瘾,都是单纯幼稚的表现,有了知识,思想复杂了,就不会单纯,也不会幼稚。另一方面,在阅读上,任何人都不会一辈子只喜欢一类书籍,任何人也不会一辈子只读书不提高,阅读多了,欣赏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追求也会不断地更新,喜爱也会不断地改变,阅读也会由喜爱“下里巴人”向“阳春白雪”转变。

广泛的阅读就是广泛地获取知识,就是全面地开发大脑和锻炼思维,因为我女儿是我精心培育的对象,我还得拿我女儿为例来说明。

我女儿阅读得早,读的书也多,她的知识也比较杂,这样她的思维的视野就比较开阔,这些特点,和我女儿接触过的人都会有体会,都会说我女儿的知识比较丰富。有次南方一家杂志社的几位朋友到我家来,可能是第一次和大杂志的知名编辑在一起,我女儿那天显得有点兴奋,说的话也比较多,尽管那年女儿才刚上初中,但她的谈话却很快就引起了几位编辑的注意,都觉得她的谈吐不俗,话说得也很得体,小小年纪就有成年人一样的见识和思维,他们都觉得我的女儿确实不简单,将来肯定错不了。这样的话他们回到住的饭店后又对我说,告别时又提到,总之我女儿成了他们的一个话题。在此后的一些年里,如果通信通电话,他们总要问问我女儿的情况,听到考上了重点髙中,他们会说是预料之中的;听到考上了北大,他们又说早料到了。总之,我女儿广泛的知识,还是赢得了这些见多识广的编辑的肯定。

广泛的阅读也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未来的社会,多部门多门类多学科的协作将更加紧密,因此要求人的能力和知识也要比较全面和宽广,目前用人单位用人,已经开始注重全面考查,高校招生,也希望能招到知识面广的学生,这样,知识面广的学生当然要占到便宜。那年我女儿去北大参加自主招生面试,面试要求当场抽取两道文科题和一道理科题,我女儿抽取的文科题,一道是《以近现代战争为例,举例说明战争的后勤准备时间是越来越长还是越来越短》,另一道是《你怎么看武侠小说》。这两道试题,无疑是要考查考生有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两题的知识也超出了课本的范围。要回答第一道题,如果你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不知道抗美援朝,不知道越南战争,不知道海湾战争,不知道科索沃战争,你就没法回答。我的女儿能够回答,而且能够应对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质问,当然得益于她知识的广泛。

现在不少的父母有一个误会,认为文学一类的书籍是“闲书”,是单纯娱乐的。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和认识心理有一定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排斥小说甚至文学一类书籍的,从小说名称的由来你就可以看出。但到了今天,有必要对这一观点进行一次重新的认识。重新认识的原因,当然是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说文学的性质,然后再说为什么文学书籍也不是闲书,而是对孩子成长很有用的书。

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甚至是再现社会生活,那么阅读文学作品,就是阅读社会生活,就是体验社会生活,也就是让孩子足不出户,来体验社会生活,来进行社会生活实践。我们让孩子学习,就是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在社会中工作,从而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位置。假如孩子只学习自然知识而没有社会知识,孩子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举例来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要和领导去车站接一位来讲学的学者,我去后勤处开出用车单后,便去小车班要了一辆吉普车。因为我考虑到车是按实际公里数算钱的,车开出车队,我却让车停在那里,然后跑着去叫领导到车队坐车,领导当然不高兴,问我为什么不让车来他家门口,然后骂我死脑筋。到了车站接人时,我以为我应该先和学者握手,便抢先去握手,结果又被领导当场训斥,然后要我把学者的行李提上。现在想起来当时我真的是无知,无知的原因一是那时我年龄小,二是虽然看了不少的书,但当时能看到的书里就是领导是公仆,人人都平等的那些,根本没有看到过如何接送领导,所以在这方面一片空白。还有更尴尬的一件事。去年有人请朋友吃饭,其中有两位年龄大的老教授,而且请吃饭也是请这两位教授。教授还没来时,一位研究生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坐在了桌子的首席。当时我们还以为这位年轻教师只是暂时坐一阵,等老先生来后,他会让开。谁知这位年轻教师竟然不知道席位有首次之分,老先生到来后,他仍然坐在那里,当时谁也不好意思说让他让开,老先生只好尴尬地坐在年轻教师的两旁,好像这位年轻教师成了主宾,老先生倒成了陪伴。这一来大家都很尴尬,闹得上菜的小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这位年轻教师多读一点文学或者社会方面的书,就不会不知道这些生活中的常识礼节。

最近《杜拉拉升职记》卖得火热,我随便翻了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卖得好了。作者是很聪明的,他既知道小说的作用,也知道人们需要什么,便用小说的形式来教人们进入社会后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应对进人社会后复杂的人和事。可这些知识大学教科书里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纯理论的,没有实例证明,也枯燥乏味,而传统的文学作品也没能如此地集中展示,正因为如此,年轻人和刚进人社会的大学生就需要和喜欢,卖得好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宽广的社会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知识,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和大家和谐相处,你的专业知识就很难施展,也更不会有用武之地。而且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团结协作,许多事情都不再能够单枪匹马地去做,因此,如果不会合作,不懂人际关系,也就是不会来事,你就无法立足,更别说施展才华。

广泛地读书就是什么书都要读一点,读多了,各种知识才会互补,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思考全面,判断也可能更全面周到独特。比如我读的书就比较杂,就可以用一种知识去理解判断另一种知识。比如我写的长篇小说《所谓教授》,当时许多人看后以为我是学畜牧兽医的,而学校更多的畜牧兽医方面的教授却问我怎么知道那么多畜牧兽医的知识,而且塑造那几个教授时,还能写他们怎么从事专业研究,研究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研究的学科前沿是什么,而且许多判断还很有前瞻性。当我告诉他们,许多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时,他们都不相信。可见知识是多么地需要互相交叉,现在提倡学科交叉又是多么地重要。

广泛的知识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更多的是依靠已经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婴儿存储在大脑里的知识少,思维能力就差,联想能力就更差。大脑中没有相关的知识,相关方面的思维就是一片空白。那年看一部电视纪录片,影楼给一对盲人青年拍结婚照,摄影师告诉男盲青年说:“你的妻子穿了白色的婚纱,特别地漂亮。”谁知盲人男青年却问白色是不是很亮的那种,就像灯光一样。摄影师回答是。男盲青年却说:“那么我怎么感觉不到热。”弄得摄影师一脸不解,然后男盲青年解释说:“你们说灯光很亮,我感觉到有热量。”可见思维是知识的结果,在男盲青年的脑海里,亮就是热量,所以才有那样的思维。相反,知识广泛的人,思维判断能力就强,联想能力就更强,比如社会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考虑问题就周到一些,有时候还要瞻前顾后。瞻前顾后就是联想,会由此想到彼,由此想到可能引出的后果,想到利与弊、好与坏。而知识少的人做事往往比较鲁莽,鲁莽的原因就是少联想、少思考。比如知识分子开车,总是会想到万一出事的严重后果,所以开得很稳很小心。知识少的人却往往对后果思考得少,更不去联想,容易把车开得很猛很快,而且总是不为对方考虑也不让对方。

那年我的女儿大概十岁左右,有天她从外面步行回我们学校,在路上有一辆小车开到她旁边,问她我们学校怎么走,她告诉司机后,司机又问她到哪里,我女儿说她就回学校。司机立即停车要让她上车,可我女儿说不,而且快步往前走。小车又跟在后面要我女儿上车时,我女儿吓得一下跑了起来。巧的是车上的人是来找我的朋友,然后朋友说你的女儿真聪明。其实是我女儿已经读了很多的书,她当然会联想到一系列的拐骗绑架等社会问题。过后我问女儿为什么不上车,她回答说我怎么敢上陌生人的车。

根据美国一家调查机构的调查,说读书的人比较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他们做义工和参加慈善工作的可能性也是其他人的三倍。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读书的人比较活跃,也比较热心和关心他人,而不读书的人则比较冷漠。

2让孩子适当看电视会受益匪浅

电视是社会生活的窗口,用一个小窗口就可以看到全世界,确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了不起的成果。电视和书本比,电视既能看到实物实景,又能听到真声真音,这样看,电视乂有读书不能相比的优势。也就是说,电视真正地给我们长了一双千里眼,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整个世界。我们看到听到整个世界,就是我们在整个世界里进行社会实践。我们经常为不能常带孩子外出见世面而遗憾,但这种遗憾,我们可以通过电视来弥补,看电视,也是我们弥补孩子社会实践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我们培养孩子,并不是为了学课本知识和考试,而是为了获得改造世界的知识,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而且学课本知识和考试,也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掌握本领。另一方面,学习知识的途径应该是从书本上学和从社会实践中学,而电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能够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让孩子学到书本知识,也能让孩子学到社会实践知识。因此,可以这样说,不让孩子看电视,就是减少孩子间接地接触社会,是教育孩子的一大损失。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让孩子看电视的益处。

首先是看电视能学到知识,而且可以学到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知识。我们先说书本知识。首先,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理解,需要依靠实践知识来支持,比如前面说到的盲人,他没见过白色,于是他就错误地把白色理解成了灯光,理解成了热量。同样的道理,孩子学习课文时,理解课文当然也要借助已经见到过的事物。比如孩子学习的文章是写大海的,如果没见过大海,在电视里也没见过,孩子就很难理解大海,更难有一个大海的形象。如果见过了,或者是在电视里见过了,孩子就会有一个比较直观形象的理解。因此说,不让孩子看电视,我们就让孩子少了一只眼睛,虽然不至于像盲人一样不知道白色,但也让孩子少见了许多事物。形象,是理解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基础,而且书本内容,大多也是对社会和自然形象的描述和理解,头脑中没有那个事物具体的形象,就很难理解那个事物。对此我有深刻的感受。小时候生活在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广播报纸说西哈努克给毛主席带了金芒果,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于是大队书记说金芒果是一种武器,比原子弹还厉害,送给毛主席,就是要打美帝苏修。后来不知看了什么书,才知道芒果是一种吃的东西,但还不知道是水果,更不知道长什么样子,直到有了电视,才偶然在电视剧里看到了芒果是什么样子。还有,草原上的孩子没见过树,有人给孩子吃,苹果,孩子问苹果是哪里来的,回答是树上长的。孩子问树是什么样子,回答说树像电线杆子,电线杆就是树做的。这样孩子便跑到电线杆下,久久地看怎么能长出苹果。现在有了电视,就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因此,看电视不仅有利于孩子理解课文,也有利于孩子理解事物,有利于孩子理解社会。这样就不难得出如此的结论:常看电视的孩子理解能力要强。

当然还可以从电视里直接学到书本知识。我们不说教育频道和百家讲坛,只说一般电视节目里的日常知识。比如那年高考,其中语文考试有一道题,说如果把自己的诗文赠送别人,客气礼貌的说法应该是什么。这样不少考生就难以回答,但这样的题对我女儿这样常看电视的考生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因为电视剧里常有赠送诗文书画这样的情节,雅正、指正、斧正这样的话也是常听到的。那年我女儿去北京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其中笔试中有一道题问这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谁。这样的知识我女儿就是从电视里看到的。

当然看电视最主要的还是学习社会知识,因为电视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社会知识的平台,我们看电视节目,就可以从中学到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可以学到社交礼仪和与人相处,也可以学到着装打扮言谈举止。比如孩子常看电视,孩子就会知道商人们怎么生活,市民们怎么生活,农民们怎么生活,各地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不同职业有什么职业特点,各种社交场合的礼仪习惯如何等等。社会知识多了,自然就会知道怎么来应对各种各样的人,怎么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怎么应对各种各样的场合。这些社会知识,是从一般的教科书里学不来的,但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常识,也是进入社会后遇到的最实际的事情,没有这些知识,工作后就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且许多事情也会处理不好,甚至会屡屡上当受骗。

那年我们学校的一个毕业生来找我,说他已经被一家报社初步录用,但过几天还要进行一次新闻写作方面的考试,他要我指导一下,再给他找点参考书籍。因他说的报社我熟悉,便问了他一些情况,但他说的人和事我都觉得很陌生。因为他说拟录用他的是他的一个老乡,而且这个老乡还是副社长。于是我便详细问他这个老乡的情况。他说这个老乡是某军区司令员的秘书,刚转业到这家报社,而且说这个老乡很有背景,其父亲是某某省很大的一个领导。我问很大的领导具体是什么职务,他却回答说是科长。这让我一下觉得有些问题。我又详细问他一些报社的情况,他当然一问三不知。我当时告诉他小心受骗,他却坚决地说没问题,说这个老乡已经把女朋友安排在了报社工作,现在已经上班,女朋友是他的高中同学,所以才把他介绍给了这个老乡。有一天下午我突然碰到了这位毕业生,问他工作的情况,他指着正和他一起走的一名男子说这就是副社长,他们要一起出去吃饭,然后又向这位男子介绍我,说我就是写小说的史老师。我看到这位男子目光有点躲闪,而且催他快走,并且自己急忙往前走了,我便问这位毕业生究竟怎么回事,谁请谁吃饭。这位毕业生告诉我,说副社长近期休假,就住在他们宿舍,是他请副社长吃饭。我想告诉他小心受骗,但那位副社长却站在那里喊他快走,他也不容我再说什么便匆忙走了。后来我知道,这个副社长还骗了另外几名同学,直到这名副社长不见了踪影,他们才知道受骗了,然后才打听清楚,这个人是当过兵,复员后不回老家,也到处跑着给媒体拉广告。在这里要说的是,如果这些学生稍微有点社会常识,就会知道科长不算大官,就会知道一个副社长即使是休假,也决不会住到学生宿舍,而且一连几天要学生来请吃请喝。所以说只知书本知识的书呆子,不仅很难从事社会性的工作,而且要不吃亏上当,也不大可能。

常看电视有社会经验就大不相同。那年五一我们参加了一个七日游的旅行团,到烟台后,导游把我们拉到一个什么海洋研究所,进门坐好,便有貌似学者的人开始登台讲什么深海鱼油治病的神奇功效。因为表演得形象逼真天花乱坠,同行的许多人都深信不疑,但我的女儿却悄悄地告诉我说:“爸爸,这肯定是假的,那些演示都是化学反应,电视里就演过用化学反应变魔术骗人的。再说,如果真的有那么神奇,早就大量生产了,怎么能在这种地方卖。再说,这深海鱼油的包装上面连保健品和药品都没标明,如果是保健品,就没那么多治病的功效;如果是药品,又没有药品生产的批准文号,我当时表示赞同,也悄悄夸她聪明,也夸她知识丰富。但和我们一家同来的还有我妻子的姐姐,而且是我们带妻姐出来玩,费用都由我们出,而且妻姐刚好就有高血压病,听到这么神奇的降压降脂的药,眼睛都直了。我女儿虽说肯定是上当,但我和妻子知道,如果不买,妻姐会说我们小气;如果妻姐的病严重了,还会说我们小气害命,会骂我们一辈子。没办法,便只花一百块钱买了一盒。而我们同行的人中,买十几盒的都有几个,说要回去送父母岳父母什么的。但我女儿在车上就告诉大家,你们肯定上了大当。果然,第二天到了大连,一上岸当地导游接手了我们,很快又去什么海洋研究所,去了又是如出一辙的表演,这回大家才相信是上当了。

在大学工作,感觉学生最缺少的知识,就是社会知识,二十几岁的人了,感觉还像个孩子,社会上的许多事情都一问三不知。那天上课我调查了一下,超过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说上大学以前家长不让看电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说上大学前很少看电视。原因是看电视浪费时间。其实,电视是一种让你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的好东西,你躺在沙发上,休息喝茶时,便能获得各种知识,不让孩子看电视,就是剥夺了孩子了解社会的权利。

我还要说的是,让孩子看电视,也要适度,一是电视看久了,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二是孩子毕竟要以学习课本知识为主,否则也很难应对升学考试。但适度有时让父母很难把握,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抱怨电视,抱怨网络,说现在的这些东西,许多都能让孩子成瘾成灾。其实我们仔细分析,能让孩子成瘾成灾的并不是电视和网络,因为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它们都没有鸦片的功能,鸦片能让人形成生理依赖,电视和网络,永远也不可能让人形成生理依赖,能形成的,只是心理依赖,也就是心理问题,和身体的生琿无关。那么心理问题,当然只能按心理疾病来治,找到了心理疾病的根源,也就找到了药方。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迷恋电视成癮,大体是由下列几个原因造成:

(1)把电视当成了玩伴。因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太大,而玩耍时间太少,甚至不少孩子被完全围困在高楼里,玩耍的天性被完全剥夺,更无法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而电视却能让孩子达到玩耍和接触大自然的目的,所以孩子才会迷恋。孩子爱看动画片或者动物世界,就是孩子天性的释放和回归。有关实验表明,关在笼子里的大猩猩也喜欢看电视,当看到森林流水等大自然的景象时,便会高兴得又叫又跳。

(2)逃避学习压力。学习压力太大,孩子对学习书本知识没有兴趣或者厌烦,为了摆脱烦恼,也会选择电视这种不用动脑轻松愉快的娱乐方式,因为获得轻松快乐,也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说文明社会前的人是普通的动物,那么人的文明教育,就是要去掉人身上的那些动物性的东西,从而向文明人方向转化。去掉动物性的东西,许多情况下就是去掉人身上的天性,比如去掉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地玩耍,去掉不受约束地放纵,去掉尽可能获得最好的享受等等。孩子喜欢看电视,就是逃避学习的压力,恢复孩子的天性。

(3)家长的过度反应。许多家长就怕孩子看电视,当孩子看电视时,总是不断地催促孩子离开,这样就会在家长的心里形成一个时间的错误,孩子看半小时电视,家长却感觉就像看了一夜,于是就说孩子有了电视瘾,从而在家长的心里形成一种心病,孩子一看电视,家长就急,家长就烦恼,时间久了,就会和孩子形成对立,孩子也会有逆反心理,非要看电视不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看电视娱乐也属于孩子的天性,剥夺天性的东西是困难的,完全剥夺就更加困难,而且完全剥夺也是不应该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我们适当地让孩子看看电视,也是给孩子一点天性,满足孩子的一点天然需求。至于成瘾,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我们能够教育孩子脱离野性走向文明,我们当然也能教育孩子看电视不会成瘾。

电视就是一个浓缩了的小社会,电视就是一个社会大舞台,看电视里上演的节目,就是在观看整个世界的活动,观看整个社会的发展。通过看电视,可以让孩子到达身体不能到达的地方,可以让孩子体验到无法亲身体验的东西,当然也可以学到许多社会知识。让孩子常看看电视,就是给孩子长了千里眼顺风耳。所以,常看电视的孩子,社会知识当然丰富,适应社会的能力当然也强。

3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兴趣是阅读的动力,有兴趣,才能读得下去,才能理解其意,才能边阅读边思考一些问题。如果没兴趣,如果把阅读当成父母布置的任务,这样即使孩子认真读了,即使是背会了,那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理解,不思考,阅读就没有什么效果。

我的女儿能够自己阅读书籍的时候,我也试图让女儿背诵一些经典的诗文,但我要求她背诵一首诗时,她背诵了两遍就没兴趣了,然后她问我:“爸爸为什么要背诵呀,我已经看过了,我还想看别的书。”这让我一下觉得不能马上回答。背诵确实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种读书方法,但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因为背诵是要花时间的。但我更担心的是孩子的阅读兴趣。女儿没兴趣背,如果硬让她这样去做,势必会影响女儿的阅读兴趣,时间长了,她就会把阅读当成一种任务,父母不督促,父母不指导,孩子就不会去自己阅读。如果孩子把阅读当成了任务,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阅读兴趣,也会失去阅读的主动性,这样事情就会更加麻烦。另一方面,只有阅读产生兴趣时,阅读才能全神贯注,阅读时才能被书中的情景牢牢地吸引,才能被书中的描述感动,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些问题,阅读也才会有效果。相反,如果孩子被动阅读,在不理解情况下阅读,在不情愿情况下阅读,阅读的效果就无从谈起。阅读没有效果,那就不如不读。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便不再要求女儿背什么,她喜欢什么,就让她去阅读什么。

经典的作品毕竟是实践证明了的文化精华,不指导,我也怕女儿阅读不到点子上,浪费了时间,却阅读了一些乱七八糟不着边际的东西。出于这样的担心,我便思考我的阅读历程。父亲被打成右派举家逃往内蒙古时,别说书,连被子都只带了两床。记得我第一次看书好像是连环画小人书《海娃放羊》,但记忆最深刻的却是一本破得没头没尾、只有中间一部分的不知名的书。这本书是姐姐出嫁后从婆家拿回来的,我阅读时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那上面描写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神秘得如同进人了一个万花筒一样的迷宫。因为那时没有电视,孩子的见识很少,比如我没见过山,书里描写说解放军的一些战士被围在了一个山沟里,眼看走投无路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山洞,进入山洞如何如何凶险,但终于钻出了山洞到达了另一个地方。那时我就觉得山特别地神奇,几天都在想这个神奇的山神奇的洞。这以后,我便知道书里有另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让我一下着迷得有点疯狂,于是整天幻想着从哪里能得到一本书。于是便想各种办法找书读书。但那时能找到的书,不管是什么书,我都爱读,家里仅有的四卷本毛主席著作,我都读了好几篇,特别是三大战役的注释,不知读了多少遍,几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那时的读书完全是爱好,没有半点功利目的,而且读什么书也由不得你,能读到什么就读什么。后来读师范学校时,才知道有一些书是经典,也开始有意找经典书读。但第一次读《红褛梦》,我却怎么也没有兴趣。那时可读的书已经很多,每天不停地读都读不完,所以《红楼梦》我只粗粗地浏览了一下便放弃了。再后来阅读得多了,不读《红褛梦》总有点不甘心,而且还有点自卑感,也觉得是不是我的欣赏水平太低。当我试着再拿起《红褛梦》读,竟然一下就喜欢上了,感觉里面的人物和场景,写得是那么地好。可见阅读也有个提高的问题。这样的回忆,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公认的经典作品,当然是绝大多数人喜欢的作品,大家都喜欢,才会成为公认的经典。既然大家都喜欢,我当然也会喜欢,即使一时不喜欢,那也是阅读欣赏水平还没达到,当阅读到一定的程度时,欣赏水平就自然会提高,也就自然会喜欢上经典。既然经典的东西迟早会喜欢,我们又何必在孩子还不喜欢的时候硬要让孩子读呢?

事实也证明确实是这样的,我没指导和要求女儿去看经典,但到上高中时,女儿已经把《红楼梦》看了三遍,而且还记住了里面的一些她认为精彩的句子,有次不知说起了什么,她竟然背了一大段〈〈红楼梦》里的对话。不仅如此,她虽然没像有些孩子那样背诵那么多的唐诗宋词,但她却有个笔记本,上面记录了不少在阅读时她认为的名言名句。这我觉得也是对的,因为所谓的经典,当你感觉不到是经典时,那就对你没用;当你感觉到很经典时,即使大家说不是经典,但对你也是有用的。这样说来,我们就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经典,也没有必要刻意费时费事去背诵经典。其实经典就在你的心中,你喜爱的,对你来说就是经典,当欣赏水平提高时,你认为的经典,也会成为公认的经典。那些孩子根本不认为是经典的东西,父母却为了附庸风雅而硬让孩子背诵,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