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把孩子的奖状挂起来,尊重和看重孩子的荣誉
把孩子得的奖状挂起来,就是对孩子的肯定,就是对孩子的又一次褒奖,就是对孩子的长期激励。激励机制的作用人们都明白,但许多人想到激励,就想到金钱,就想到物质,而我要说的是,对孩子来说,荣誉的激励往往比金钱更重要,也更有效。
在我家,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就是挂我女儿奖状的位置,不管是学习方面的奖还是其他奖,也不管是大奖还是小奖,我都挂起来。而且我女儿学美术画的作品,我认为画得好的,也都贴在墙上,有时屋子像个展览室,亲戚朋友来,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些东西,往往是亲戚朋友一边看这些,一边说些恭维的话,女儿听到这些,小脸上更是一脸自豪和得意。我们可以判断出,此时孩子的心里当然是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更高昂的斗志,也会想到以后要做得更好,当然也对父母的做法感到满意,也对报答父母有了更多的思考。
对于那些不能挂或者不方便挂的荣誉证章,我们也是放在最珍贵的地方。比如我女儿获得的区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三好学生奖状,因只是三四寸大的证书,便和获得的团中央少工委颁发的“手拉手好少年”奖章一起,放在抽屉里放存折和国债的盒子里,因为我们觉得这些荣誉确实很珍贵,珍贵程度要超过我们的金钱。把女儿的荣誉证章放在这么重要的地方,我的女儿当然也更自豪,可以想象,每当她打开抽屉看到自己的荣誉证章和金钱放在一起时,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到亲戚朋友家,发现很少有人把孩子的奖状挂在墙上,特别是住了新房的,感觉再挂奖状很不协调,也很落后,便在漂亮的新墙上挂一些名人的字画。其实,如果真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好,在我看来,挂什么也不如挂自己孩子的奖状,挂自己孩子的奖状,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肯定和二次褒奖,也是对孩子付出努力得来的成果的尊重。你尊重了孩子,孩子当然也会尊重你,于是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对于获奖对孩子的鼓励作用,妻子最有心得,她也常常说起她获奖从而改变她命运的故事。妻子说开始上学的时候,她的学习并不太好,四年级学习珠算时,不知为什么,她对打算盘很有兴趣,早早背熟了口诀,算盘也打得全班最好,碰巧那年教他们珠算的是一位新来的老师,老师教学的热情很高,也很用心。于是老师便发现了她表扬了她,而且学完珠算时,老师还搞了一次珠算比赛。那次她得了个第一,老师也征得学校的同意给他们发了奖状。那是她平生第一次获得奖状,还没等放学她就拿着奖状跑回了家,然后等父母回来报喜。父母也很看重这次获奖,于是父亲亲手把奖状贴在了堂屋墙的正中。正是这次奖励,使她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从此努力学习,希望得到更多的奖励,因此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最终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
当然,现在不少学校把发奖状改成了发证书,好像证书是为了证明获奖,证明获得过奖励。这就把发奖的意义搞错了,也搞颠倒了。其实学校给学生发奖,并不是给学生一个证明,而应该是给学生一个鼓励,这个鼓励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到荣耀,感到光荣,激励学生以后做得更好,也让别的学生向获奖的学生学习。如果为了这个目的,学校就应该把奖状发成真正的奖状,就是传统的那一张喜庆的大纸,盖上红红的印章,然后让学生的父母挂在墙上,喜在心上。如果奖状发成证书,对孩子来说作用不大,因为孩子和成年人不同,成年人得奖,大多数情况是为了以后使用,当然要做成证书,以利于保管。比如我得的那些奖励证书,就是为了用的,这样我便存放在抽屉里,年终考核时拿出来用,评聘职称时,也拿出来用,申请什么研究课题时,还得拿出来用,有时填写什么表格时,也要拿出来用。现在学生的奖状也改成证书,不能不说是受成年人用的思想影响,正是这种用的错误观念,大大削弱了奖励的作用。所以我在这里建议,学校给学生发奖,最好还是发过去的那种奖状,一张纸,成本低,但作用大。
有的孩子可能没得到很多的荣誉,但我们不妨把孩子写得好的作业挂起来,把老师写了好的评语的作文挂起来。如果我们珍惜孩子的荣誉,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荣誉感,我们就能处处发现孩子值得表彰的地方。我们张贴了孩子的作业,孩子受到鼓励,他的作业就会做得更好。作业做好了,学习成绩就会上去,就会获得学习上的奖励,也会得到孩子想得到的奖状。当然,对孩子的鼓励也不仅仅局限在学习方面,品行方面有了优点,也要给予鼓励,鼓励的办法当然也不仅仅是张贴悬挂,我们还可以口头鼓励,还可以打电话告诉爷爷奶奶,告诉爷爷奶奶孩子今天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好事,如果亲戚朋友来了,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告诉亲戚朋友。当然也可以在家里做一个荣誉榜,如果怕別人笑话,就做在门后面,然后用这个荣誉榜来记录孩子的荣誉,比如给孩子贴小红花一类,以此来表彰鼓励孩子,也以此来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父母喜爱的,什么是父母不希望看到的。长此以往,孩子的是非观念就会增强,进取心也会增强。
这样做有的父母也许认为没有必要,也可能怕把孩子培养成好大喜功的孩子。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孩子适当的好大喜功,就是孩子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表现,只要不太出格,只要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大可不必担心。另一方面,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心理来理解孩子。在荣誉面前,孩子的荣誉感要比成年人强得多,快乐感也要比成年人大。我们说过,荣誉感也是人的生理需要,成年人在荣誉面前,往往还有一些理性,还要考虑荣誉会不会比金钱更实惠一点,荣誉会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荣誉会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等等,而孩子,在荣誉面前,拥有的只有快乐,只有自豪和成就感,只有继续向前,只有保持更大的荣誉。所以,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鼓励更能让孩子感到自豪的了。
5鼓励孩子当班干部,勇于承担责任
当班干部也是一种对孩子的鼓励,也是一种对孩子能力的锻炼,班干部这个职务,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约束。孩子当了班干部,就会认为是老师或者同学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信任,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孩子就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还会更加努力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孩子当了班干部,也可以锻炼自己和老师及同学相处的能力,也能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和关心社会的思想。
我的女儿由于听话和懂事,在幼儿园就当了班长,那时她却是班里年龄最小的,虽然还不知道班长的真正含义,而且回家后说老师让她当重(正)班长,但孩子已经知道老师给了她一个任务,也给了她一个责任,她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她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这样孩子当然懂得要更加努力,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这些话决不是我的主观臆断,因为当了班长后不久的一天我去接女儿,我的女儿和那个副班长正在抢一个装了一点垃圾的小簸箕,两个人各抓住簸箕的一头,谁也不肯松手,就那么僵持着。我上前问怎么了,我女儿立即说我是班长我要去倒垃圾,可他硬要和我抢。那个副班长也喊了说他也是班长,他也要倒垃圾。因为谁也不肯松手,这样我只好让他们两个抬着那个簸箕一起去倒。这件事就充分说明幼小的孩子也懂得当了班长就要承担责任,就要干一些事情,而且要干得比别人多。
当班干部能培养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这点我也深有体会。我的女儿由于当班干部时间长,便和老师接触得多,也和同学们交往得多,女儿虽然天性文静胆小,但在社交能力方面却一点不弱。我女儿高二那年,因为她喜欢学文科,便从奥数重点班转到了文科班,但文科班不像理科班那样,可以靠数理化等竞赛被保送。正当我们遗憾时,女儿打听到国内几所重点大学要实行自主招生,文科生也可以被推荐参加。对此我们还是将信将疑并没当回事,结果高三那年,我女儿早早就从老师那里知道他们学校分到了自主招生的推荐名额。但北大那年只给了全省三个推荐名额,两个分到了一中,他们学校虽然是面向全省招生,却只分到了一个。当时按他们学校的情况,这一个名额肯定要给理科的奥数班,因为给了奥数班,很可能学校就会多一个人进入重点大学,如果给文科班,就没有一点把握,因为文科班连续五年没有人进人北大,而清华文科在甘肃省一直没有招生。但当时我女儿的老师认为我的女儿希望最大,便领着我女儿去领导那里争这一个名额。文理相持不下后,领导只好给北大招办打电话,要求增加一个推荐名额。增加了一个名额后,文理便各分了一个。我女儿得到这个推荐名额时,便要填写许多表格,还要找两名老师写书面推荐信,还要找领导签字盖章等,这些都没用我们操心,都是女儿自己跑着办妥的。材料审查通过后,还要到北大去参加面试笔试。那年全省文科理科去北大参加笔试面试的共有四人,最后北大只预录了我女儿一个。这件事到现在想起来我都有点暗自庆幸,因那年是开展自主招生的第二年,我们根本不知道有自主招生这回事,如果我女儿只知道埋头学习而不知道不打听自主招生这件事,自主招生的推荐名额就轮不到她,是她听到只有一个名额而且要分给理科奥数班,她才去找他们老师,老师才带她去找领导。可见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很重要,而且去北大面试时要问许多问题,如果不是落落大方和侃侃而谈,就很难被北大看中。
当了班干部,孩子就知道自己的身上有了一种责任,孩子有了责任心,才会积极努力去做事,才能用心把事情做好。
我的女儿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干部,所以在她的心里,就一直有一种责任感,也有一种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不仅养成了什么事都自己操心,而且还养成了为班集体为同学操心的习惯。正是有了这些责任心,她就不仅把好好学习当成了应该做的事情,也把起带头作用当成了一种责任。这就和不少的孩子形成了反差,因为有不少的父母抱怨孩子不操心,上学出门时,不是忘带这个就是忘带那个;晚上做作业时,不督促不陪着就做不完作业。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关键的问题是孩子没有责任心,甚至觉得学习是给父母老师学习,因此在学习上有时会和父母讨价还价。如果孩子有一种责任心,孩子就会自己想法安排好自己的一切。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至关重要。孩子责任心的培养,除了让孩子当班干部外,父母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主人翁意识。前面说过,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把女儿当做小主人,时间久了,女儿在家里自然而然也就把自己当成了主人。再加上女儿一直当班干部,这样在学校,女儿也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因此,我的女儿就有了一个好习惯,不仅自己的事情喜欢自己安排,而且从来都显得特别有主意,有时我们和她商量事情,她总是先说自己的主意,如果她的意见可行,我们总是尊重她的意见;如果她的意见有不妥,我们也总是和她商量,指出不妥之处,然后一起商量办法。如果能坚持这样长期的培养,孩子自然就会有主人翁意识,自然就会有责任心。孩子有了责任心,许多事情就再不用我们父母操心。长期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也就不再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许多父母陪孩子学习,其实这是在消磨孩子的责任心,也是在培养孩子的依赖心。
当然并不是当了班干部孩子就能进步,这里还有个家长正确引导的问题。我们有个亲戚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时当上了班长,但他一下有点自高自大,他不是把班长看成是一种荣誉和鼓励,不懂得更加努力和约束自己,而是有意无意把自己当成了老大或者感觉自己有了权力。于是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管学生整治学生上,哪个学生不遵守纪律他就管教哪个学生,如果人家不服气他就和人家争吵甚至打架,于是今天和这个争吵,明天又打了那个,不但麻烦事不断,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很快就被免去了班长职务。说起这件事,亲戚便说当班干部不好,当班干部浪费学习时间,也整天和同学生气闹矛盾。那天我告诉她,不是班长这个职务本身有问题,问题出在孩子没正确认识这个职务,父母也没及时给孩子讲清这个职务的内涵。正确的做法是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这个职务是干什么的,要怎么干,而且明确告诉孩子,这个职务不是让你去教育别人,也不是让你去管束别人,而是让你去起带头作用,让你带头好好学习,带头给同学们办一些事情。同时你更要一再叮咛孩子,班干部不是权力,更不能耍威风,也没有任何特权,更不能带头破坏纪律和同学吵架打架,如果同学不听话,可以向老师反映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引导正确了,只有孩子认识正确了,班干部这个职务才对孩子有正面意义,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负面意义。
有位朋友说我的女儿听话,学习成绩也好,他的孩子学习成绩不行不说,还不听话,整天就知道玩,什么事都不想,然后问我是怎么教育女儿的。那天我给他讲了很多,其中有一条就是鼓励孩子当班干部,让孩子通过当班干部培养荣誉感和责任感。后来他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商量,让孩子当了小组长。有天朋友高兴地对我说,你这一招还真管用,孩子当了小组长后,轮到他们那一组值日那天,孩子说要早点到校,结果孩子半夜就醒来了,然后问几点了。让他放心睡,到时我们叫他,可孩子还是天不亮又醒了,折腾了几回。朋友还告诉我,自从孩子当了小组长,还真的有了一点责任心,再不用催孩子时间到了快去上学,也不用再让家长操心书本带了没有,孩子还自己提出要制订一个学习计划。我告诉他这就是好苗头,要多鼓励,多指导,要让孩子保持住这个劲头,学习成绩如果再上去,孩子的信心就更足了,如果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事情就好办了。
6.不要有意识地监督孩子,但要过问参与孩子的事情
孩子也有很强的自尊心,这个自尊心需要我们家长和孩子共同来维护。如果孩子的一言一行家长都要来监督,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虽然孩子不一定抱怨父母,但时间久了,孩子的脸皮就会厚起来,对家长的监督不以为然,对自己的自尊更不当回事,甚至故意做一些坏事让你来监督,也许还会故意搞一些恶作剧来捉弄家长。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了自尊,在别人面前也就不在乎自尊,这样一来,孩子做什么事就会无所顾忌,反正有父母的监督,对错也由父母来评判,错了想骂想打由父母去。如果孩子养成一种依赖父母监督的坏习惯,孩子做事时往往会自己不辨是非不管对错,一切依赖父母去纠正。更有一些父母一开始就把监护人和监督人搞成了一个概念,觉得父母当然要监督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孩子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主宰,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力,父母想怎么管孩子就怎么管,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了这种传统的落后思想,父母就会高高地凌驾于孩子之上,不考虑孩子的意思,不考虑孩子的自尊,不假思索就对孩子发号施令,然后对孩子的言行随意否定,让孩子从小就失去自主意识,进而失去自尊意识。
现在许多父母都说有了孩子,父母就失去了自由,孩子上学,父母就成了孩子的奴隶,白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晚上要陪着孩子学习,不仅自己再不能出门,连客人也不敢让上门,一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也没时间来陪客人。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完全是父母自己的责任,因为从一开始,父母就没信任孩子,父母就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绝对的主宰,好像离开父母,孩子就什么都不会做,也什么都不能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完全丧失了自主能力,也不愿意再自主,从而一切都依赖父母,父母不监督,父母不催促,自己便什么也不做。
一位同事没孩子时很活泼玩,有了孩子,偶尔还能出门玩耍,但孩子上学后,便彻底被绑在了家里,而且也经常抱怨孩子自觉性差,一时不监督不看管都不行。那时我就告诉她不要管得太多,也不要管得太严,但她说不行,如果不管,孩子就什么都不去主动做,连作业都不完成,如果看管得不紧,做作业就马马虎虎应付差事。去年五一节我们到郊外玩耍,她便带了孩子。我们大人打牌时,她给孩子拿出了许多玩具让孩子在旁边玩耍,但孩子刚玩一会儿,她便说孩子玩得不对,应该这样玩。孩子再玩一会儿,她又看着不对,又指导孩子那样玩。这样一来,我们打牌也是打打停停,弄得大家都没意思。这样我只好告诉她不应该这么教育孩子,孩子本来是玩耍,孩子想怎么玩,你就让他怎么玩,孩子按自己的意思玩,孩子才能感觉到乐趣,才会动脑筋想办法,也才会有创造力。如果玩都要按父母的意思来玩,那么玩也变成了一种劳动任务,甚至变成了苦差事,这样孩子还有什么乐趣。但她还是有自己的看法,她说玩具本身就是智力玩具,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律,如果父母不指导,孩子就会胡玩乱玩,最后不起什么作用。我当然不能同意她的说法,我觉得孩子动脑筋自己玩,虽然一开始可能掌握不了,但孩子会慢慢摸索出来,因为玩具毕竟不像电脑一样复杂,如果孩子自己掌握了,那才算真正锻炼了孩子的智力,如果靠父母指导,即使玩得再好,那也不是孩子动脑的结果,因而也起不到锻炼孩子智力的作用。
这就要求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不相信孩子,总是认为孩子还小,那么孩子什么时候都难以长大。
但信任孩子不监督孩子,并不是不管教孩子,更不是一切都由着孩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来过问孩子的事情,参与孩子的事情,有什么问题要和孩子一起讨论。比如父母进家门后问问孩子今天干了些什么,玩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孩子放学回来,父母也要问问今天学了些什么,难不难,学会了没有,要不要辅导一下,有什么作业,用多长时间才能完成等等。如果从孩子的回答中发现了问题,那么就要和孩子进行一番讨论,辩明道理,然后再指出应该怎么去做,这样孩子既心情愉快,又愿意去改正错误。如果担心孩子隐瞒什么,需要对孩子进行检查,那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不露痕迹,要让孩子能够接受,要让孩子感觉到是在关心他,而不是在监督他不信任他。比如担心孩子没完成作业,那么就应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说让爸爸妈妈看看你的作业,看你进步了没有。这样用平等的方式和孩子商量,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也让孩子感觉不是在监督他,更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在关心他、帮助他,这样的效果就会好得多,这样可以一方面不伤孩子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了解了孩子,也算不监督而达到了监督的目的。
信任孩子就是给孩子自尊,也是给孩子机会,父母越是信任孩子,孩子就越不会轻易辜负父母的信任。有一年我和妻子一起去外地,家里只有女儿一个人,那年女儿刚上初中,晚上我们不放心,便打家里的电话询问一下,但电话占线。一连打几次都占线,我们更加着急,生怕家里出了什么事。这时我们一起的同事都说不会出事,他们都说父母不在家,我女儿肯定在和同学朋友聊天。同事的猜测不无道理,但我坚信我女儿不会这么长时间和同学聊天,因为她平日就没有这个习惯。我不断地拨打,半个多小时才拨通。问女儿为什么电话不通,女儿说不知道。这下大家更肯定是我女儿在打电话,因为固定电话是不会轻易出毛病的。那晚在众人面前我和妻子都很尴尬,也算丢了脸面。回来后妻子一直想搞清那晚为什么占线,是不是女儿真的在聊天。我反复考虑,觉得还是不搞清的好。我和妻子商量,如果我们暗地调查,那就是对女儿的不信任,就是我们认为女儿撒谎了。如果让女儿知道,她肯定会伤心,肯定会在心里留下阴影,甚至也许会影响到我们父母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即使女儿是在和别人聊天,那也不是什么大事,一是我们的电话是校园电话,校内互相拨打不收话费,二是我们从来没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突然一个人在家里,也许是孤独,也许是想享受一下自在,也说不定真有什么事刚放下电话又有同学打来电话。但妻子说她还是想搞清是不是电话真的出了故障,是不是女儿真的撒了谎。我还是觉得不要去搞清,即使女儿撒了谎,那也是咱们询问时,女儿一时遮掩下意识说了不知道,如果真的是她打电话而撒谎,那她肯定也很内疚,也肯定怕我们去查。这么一点小事我们就抓住不放,也不是明智之举,更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再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我们的女儿还是孩子,再怎么优秀,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更不可能不犯下意识的错误,我们也不能要求完美,要求完美反而就没有了完美。这样一分析,我们都觉得算了,完全忘记算了。因此我要在这里说,教育孩子,不能追求完美,不能不允许孩子犯一点错误,也不能总让孩子按照大人的意志行事,我们追求完美,就会给孩子增加太大的压力,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最后适得其反。
我们有的父母对孩子管得太细,甚至不停地对孩子唠叨,其实说多了,一方面孩子会厌烦,另一方面孩子也会不当回事,甚至充耳不闻,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时间久了,连父母也不知道自己说那么些话是什么意思,是要孩子执行还是随口说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不要太多地说教,如果说教,就要有道理,就要让孩子信服,就要让孩子执行,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
教育孩子也充满了辩证法,我们要求鼓励教育,但也不绝对地鼓励,也要有适当的惩罚。我们要求不监督孩子,但又不是不闻不问睁眼闭眼。我们要求孩子诚实,但又不能要求孩子句句都是实话,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能说一点谎。我们要求不伤孩子的自尊,又不能无原则地娇惯孩子。我们要求孩子奋发向上,但又不能要求孩子不犯错误,更不能要求孩子完美无缺。正因为教育孩子充满了辩证法,所以我们提倡教育孩子也要实事求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具体事情具体解决,千万不能僵化,更不能盲目,也不能凭一时的冲动来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遇到问题时,要仔细考虑,要化身为孩子,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样,你能怎么样。这样教育孩子,就会少一些盲目,也少犯一些错误,也能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出经验,找到适合教育你自己孩子的具体办法。
7不要轻易贬低孩子,更不要羞辱孩子
荣誉的需要也是人的生理需要,可不少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会当着众人当着孩子说孩子的不是,这样做一次可能孩子还有羞耻感,如果经常这样,孩子就会不当回事,甚至会把错误当成荣耀,把调皮捣蛋当成本事,然后故意在人们面前表现他的与众不同。
有一个亲戚,每次说到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满,总是要叙说孩子做过的一些坏事,但叙说时并不生气。比如他说孩子有次偷着把班里的锦旗拿回了家,他们发现后觉得这事麻烦,觉得怎么送回去都不合适,还是他想出了一个聪明的点子,让妻子把锦旗洗干净,陪孩子拿到班里,然后告诉老师说孩子想做好事,看到锦旗脏了就拿回家洗干净了,于是老师当场表扬了孩子。亲戚说这话时,孩子就在一旁看电视,根本没管父亲说的什么,我也不知亲戚是夸奖孩子还是批评孩子,反正感觉这话他已经说了多遍,已经把说孩子的坏当成了家常便饭,孩子也根本就不再当回事,你说你的,好像和他无关。我想,照此下去,孩子还不知要干出什么事来。那天我和他谈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他还是能够听得进去,但他就是信心不足,说我们不能和你们知识分子家庭比,我们当工人的,怎么教育孩子,也没大希望。我告诉他错就错在这里,根源就是一开始就没把教育孩子当回事,也没把自己当回事,甚至觉得自己不懂教育,就随意教育孩子,由着自己的性子教育孩子,遇事不考虑怎么教育效果好,而是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高兴时乱表扬,不高兴时乱批评。我告诉他,其实教育孩子并不神秘,一是教育孩子前我们先想一想,许多道理一想就明白了;二是我们自己要做表率,有了孩子,我们就要先严格要求自己,做什么说什么,也要考虑对孩子的影响,随意说孩子的坏处,就是一个不小的坏毛病,就一定得改。而且以后还要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得到尊重,孩子就会自己把自己当回事,也把荣辱当回事,也才能约束自己,做事才会考虑后果。
也有人总喜欢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然后总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总觉得自家的孩子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总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不够争气。久而久之,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会变成一种对孩子的高度不满,甚至会无缘无故地挖苦责备孩子,从而和孩子产生很深的隔阂,进而产生对立情绪,这时孩子对父母的话不但不听,反而会顶撞争吵。那回去一个朋友家,得知我的女儿考上了北大,朋友的妻子立即就说自己的女儿不行,太笨,笨得补习了一年,成绩反而倒退了十几分。当时她女儿也在场,听到后立即哭着跳了起来,然后哭喊着说:“你不笨怎么生下了我这么笨的女儿,我笨就是你遗传的,谁让你生下我这么个笨蛋!”然后哭着摔门进了自己的屋子。这样我们都很尴尬。但朋友的妻子还是述说女儿的不争气。我只好告诉她我教育孩子一直是用鼓励的办法,我从来没说过孩子笨,也没说过孩子不好,孩子有不会做的题,我就说题太难,需要认真思考认真对付,经过努力孩子把难题做出来了,我就表扬孩子。然后我就讲鼓励教育的重要性,告诉她鼓励会让孩子增强信心奋发向上,讽刺挖苦只能让孩子没有信心从而破罐破摔。
现在的孩子学习任务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出众的,至少也不能比别人家的差。这种盲目的攀比心理,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一种恐慌心理,使孩子害怕考试,更害怕考不好。这样的心理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也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感情。我在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位熟人,有次她说她的女儿心理素质太差,一遇考试,哪怕是随便的一次班级测验,女儿都是在考前失眠,而且进了考场,总要条件反射地拉肚子。我觉得可能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孩子也太想考好,或者是太害怕考不好。她说她也觉得有这方面的原因,然后问怎么办。我说只能是减压,让她感到考试也就那么回事,考好考不好也无所谓,也许就不会再有这些毛病。后来她想出了一个减压的办法。因为那学期孩子感冒了,而且比较重,孩子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于是她便告诉女儿,说这学期考试肯定考不好了,因为请了一星期的假,功课落下了不少,能考个及格就可以了。这样孩子果然考试前没失眠,考试回来也没说拉肚子。
做父母的当然更不能羞辱孩子,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有时气极了,也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有次我在马路上散步,一位母亲找儿子回家,可能是到处找得辛苦,我看到她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和一帮小朋友玩耍,母亲快步走上去责备孩子,不知孩子说了句什么,这位母亲竟突然把一口唾沫吐在了孩子的脸上。因这个孩子都快有母亲高了,孩子当时愣一下,然后扭头向相反的方向走了,母亲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我不知她过后怎么处理,但我要说的是,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能冲动,更不能粗俗,父母的冲动和粗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变得冲动粗俗,孩子的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绝大多数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冲动会影响孩子,父母的过激行为也会增加孩子对父母的陌生和不满,甚至会导致孩子仇恨父母。
说了这么多不当的教育,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父母要多用鼓励教育,把孩子的信心鼓起来,把孩子的荣誉感鼓起来,把孩子鼓励到一个高处,让孩子永远觉得自己是好样的,至少是也有很多优点,至少是不比别人差多少。相反,如果讽刺挖苦孩子,甚至是侮辱孩子,孩子将会越来越和父母对立,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越来越不把父母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