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最好的教育是鼓励教育1(1 / 1)

1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如果孩子没有上进心和荣誉感,孩子就不可能听父母的话去做什么事,更不可能发奋努力,甚至连起码的克制心都没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说,上进心和荣誉感,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荣誉感,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教育,也可以叫赏识教育。

鼓励教育就是鼓励孩子去做,一旦做好了,就应该给予更大的鼓励,要时刻告诉孩子,你已经做得很好,你应该是最棒最优秀的孩子。孩子的行为被鼓励,孩子的行为被肯定,孩子就会有一种荣誉感,也有一种成就感,孩子就有了做得更好的愿望,下次就会想着做得更好。这样不断鼓励下去,孩子就会一直努力下去,有时即使有点不情愿,但为了荣誉,为了父母的赏识,孩子也会克制住自己的不情愿而努力去做。

但鼓励不是瞎吹捧,更不是看不到孩子的不足,而是看到孩子的不足时,不是无情地打击孩子,而是耐心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不要忘记鼓励孩子,说你这次做得不好,下次一定能做好,而且做得最棒。这样孩子既知道错了,又不会失去信心,也有了改正错误的动力和决心。

长期的鼓励教育,会使孩子做事时充满信心,充满自信,也会想办法把事情做好,遇到困难,也不会轻易退缩,而是想办法也要完成任务,因为孩子需要荣誉,已经获得的荣誉心也不允许孩子轻易后退。

我一直是发自内心觉得我的女儿很优秀,所以我的鼓励也是发自内心的。大概是我的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女儿回来说美术老师在学校办了绘画班,老师让她问家长学不学绘画。因绘画班是星期天上午半天,女儿星期天也没别的事,能去学绘画当然好。我问女儿想不想去,女儿当时十分高兴地说要去。去了以后才知道是一个混合班,有的已经学习了几年,而且别的孩子都比她大,老师是看到她的名字叫史画,就以为她将来要学习绘画。因为不是从最基础教起,我的女儿一下感到很难,那些临摹写生女儿根本就搞不清,基本是瞎画。听不懂画不上女儿当然着急,但女儿的自尊心又不允许她后退,有天回来后,女儿愁眉苦脸问我能不能教她。我虽然在师范也学过美术,但只知道点皮毛,教她当然有困难。但我还是去书店买来绘画初级教本,从临摹开始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女儿基本能跟上班里的同学画了,这时女儿当然很高兴,每天从绘画班回来,进门就拿出画的练习作品,然后问我画得怎么样。我每次都认真看一番,先说画得很好,然后再说哪里可以改进,哪里可以怎么画。然后我会把她的练习作品认认真真地贴在墙上,把那面墙贴满后,我再把旧的拿下来把新的贴上去。这样的鼓励让我的女儿学习绘画的积极性很高,进步也很快。后来女儿的美术老师说我的女儿是个学绘画的材料,要我送到专业水平高的美术老师那里去进行专业的学习。因为我不打算让女儿将来专业学习美术,让她去上美术班,也只是让她学习一点初步的美术知识,所以就没有去。女儿停止去美术班学习后,我挂在墙上的那些女儿的美术作品我也不取下来,就那么一直挂着,没事时我也站在前面欣赏一下,因为我站在我女儿的美术作品前,感觉要比欣赏那些世界名画还要愉快。久而久之,我竟然觉得我的女儿画得很好。有一次一位美术朋友来,我要他评价一下,他只说很一般,也像个孩子画的。我知道这是真心话,也是女儿绘画的真实水准,但我还是不把这些绘画取下来,因为在我的眼里,女儿画的作品,里面浸透了女儿的智慧和勤劳,作为父亲,我心里有一份独特的感觉,也有一份特别的期待。我把作品挂在墙上,就是鼓励我的女儿好好学习,就是肯定我的女儿的劳动成果,我一直这么挂着,就是在一直鼓励着她,其间虽然搬了几次家,但搬到新家,我照样把女儿的作品张贴在雪白的墙上。女儿上大学后,我挑选出几张好一点的送到装裱店去装裱成镜框,然后正正经经地挂在屋子里,以至于不知底细的人来,还以为是哪个名家的字画呢。

我知道许多家长也是这样爱自己的孩子的,老话也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一些行为会让家长产生不愉快,于是鼓励的心情就会减弱,甚至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然后不知不觉鼓励少了,指令和责备多了,然后不知不觉放弃鼓励教育而变成指令教育、责成教育或者挖苦讽刺教育,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孩子破罐破摔,甚至产生和家长的对抗心理,不管家长说得对不对,孩子都要先对抗顶撞。我在电视里就看到过一个大学教育学专家教育孩子的纪录片,他鄙视学校教育,认为自己要比学校的那些老师高明,也认为目前学校的教育是一种很糟糕的教育,于是他按照他想象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结果孩子远非他想象的那样,而且孩子进人社会后到处碰壁。失望失落让他和孩子产生了很深的矛盾,最后这位父亲不得不感叹,说儿子和父亲天生就是冤家,然后还写了一本比较有名的教子书。其实这是一个更大的错误判断,孩子和父亲不会天生就是冤家,天生就不会有冤家,只是教育不当,才教育成了冤家。

我对女儿的鼓励教育一直坚持到现在,现在最让我骄傲的,也是我的女儿。记得女儿四五个月时,突然学会了弹舌,于是我便弹舌逗她鼓励她。以后女儿有一点进步,我都要鼓励她,就像动物园那些驯兽师,每当动物做对了动作都要给食物鼓励一样,如果不鼓励,动物就不会再去做。所以我的女儿很早就显示出多小本事,也愿意努力去做去学,这样她很早就学着说话,七个月就能说一些单字。以后我便更主动地鼓励教育女儿,比如吃饭时让她数桌上的馒头,会数了,就鼓励表扬。再以后让她算每人吃一个馒头,三个人一共要吃掉几个,还剩几个等等,如果算出来了,就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她的信心。于是女儿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算,见什么都要算一算,算对了我就鼓励说我的孩子真聪明,这么难的题都能算对。这样她就很髙兴,于是有空她就要我给她出难题,这样我就编一些生活中的题让她算,算对了当然是鼓励,一时算不出来就引导她算,这样好长一段时间,女儿总是缠着我,不是让我给她讲故事,就是让我给她出难题。正因为这样,女儿从小就对计算有信心,也锻炼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好了基础。女儿上学后,我觉得上学最主要的是要鼓励孩子听老师讲课,孩子认真听了,当然也就会了,因此,女儿初上学的时候,我总是问她今天老师讲了些什么,你认真听了没有。如果女儿都能回答上来,我也感到满意,我就特别地表扬她,然后讲明为什么要注意听讲,这样一来,我的女儿总是特别注意听老师讲课,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她总是积极思考,然后争先回答。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她以后学习成绩好的基本保证。

孩子有了上进心,做出了好的成绩,得到的鼓励就不仅来自父母,也会得到别人的鼓励,鼓励的人多了,孩子就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也会做得更好。

我的女儿从小特别爱看电视,那年中央电视台播电视剧《渴望》,(写到这里时我特意从网上查了一下,那年是1990年冬),那年我的女儿三岁半,她和我们一样,当时一集不落看完了,而且看到悲伤处还流了眼泪。春节去姥姥家过年,那里正在播《渴望》,那时电视机还少,全村也就几台电视机,天一黑许多村民都到她姥姥家看电视,一集播完后,大家便急着问下一集的情况,于是我的女儿便代替我们回答下一集的情节,不但能把大致情节说下来,而且还说得有声有色,引得一屋子人赞叹不已,夸赞不已,以至于许多人不相信我女儿的年龄。女儿得到夸奖,便讲得更加认真,以至于当晚播完后,人们便围着我女儿问第二天要播的内容。女儿受到这么多人的夸赞,她的自豪感和优秀感可想而知,有这样的优秀感和自豪感,即使她不想努力,也不可能,也不由自己。

鼓励教育要贯穿整个日常生活,要让孩子处处感到自己很优秀,处处感到自己是最棒的,要让孩子有一种优秀感,也要有一种成就感。当孩子有这种感觉,孩子就会有一种上进心,就会处处争优,处处不甘落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孩子就能真的处处做得很好,这样就真的能够得到老师的认可,得到大家的认可,进而得到老师的鼓励,得到大家的鼓励,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不断努力去做,不断保持优秀,不断得到大家新的鼓励。时间久了,无形中就会把孩子捧到一个高度,让他自己自觉地保持这个高度,让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把自己当一回事,甚至自己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孩子,孩子有了这样的上进心和荣誉感,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鼓励孩子应该是持久一贯的,也应该是能让孩子感觉得到的。这就需要父母真心地赏识孩子,真心地鼓励孩子。我的女儿幼儿园毕业时,幼儿园给女儿发了一个毕业证,这个毕业证又有点像纪念册。拿着这个毕业证,女儿很高兴,因里面有一页要家长写一些祝愿的话,女儿便很认真很虔诚地让我写,当时我看着成长的女儿,心里竟然有点激动,于是我写了这样的话:

“可爱的女儿你好:今天你拿到了第一个毕业证,这证明你圆满地完成了这一阶段的学习,对此爸妈是很满意的,也是很自豪的。但这只是一个幵始,以后你求学的路更长,还要拿到更多的毕业证书,爸妈希望你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爸妈对你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有人会担心一直鼓励孩子,会不会把孩子捧坏,因为现在孩子的不少坏毛病,都是娇惯出来的。其实鼓励教育和惯坏孩子是两回事。鼓励教育是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是在总方向上鼓励孩子向前,而不是没有批评,更不是无原则地迁就。具体的做法是,当孩子做错事时,必须要指出错误,而且讲明道理,然后不忘鼓励,不忘告诉孩子,这次没做好,但通过这件事知道了为什么没做好,失败是成功之母,知道了失败,下次就一定能做好,而且下次肯定能做得更好。甚至是父母打了孩子,也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要挨打,然后鼓励孩子说今天你挨打了,你一定能吸取今天的教训,以后一定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以后一定不会再挨打。这就是鼓励教育,也就是说,鼓励教育的大方向和总原则是鼓励,具体的鼓励方法还是要多样。

2鼓励教育不等于完全没有惩罚

鼓励教育是最好的教育,但鼓励不是绝对的,不是不需要别的办法来辅助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更需要实事求是,更需要灵活的措施,当然不能走极端,提倡鼓励教育,就不管鼓励起不起作用都用鼓励,也不管效果和结果如何一味地只用鼓励。如果鼓励失效,我们也可以用一两次惩罚,如果惩罚的效果好于鼓励,那么我们还可以多用几次惩罚,但惩罚的前提是不能让孩子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惩罚是为了震慑,目的是让孩子知错改错,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牢牢记在心里,而不是为了压服孩子、征服孩子,或者是父母出一口胸中的怨气,当然也不是让孩子受皮肉之苦,让孩子从此产生畏惧。

中华民族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经验,在如何教育子女方面,前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许多教子的名言名篇,除了鼓励和亲情教育,也有棍棒出孝子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进步,现在我们认为棍棒教育确实不当,实践也证明确实有许多弊端。但实践也证明,在教育孩子时,还不能完全放弃惩罚教育,也不能走极端一味否定严厉的家教。一味地放弃惩罚,确实会宠坏孩子。

前些天看电视,有一部纪实片说有一个农民,把四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很有成就的人才,春节四个儿子回老家过年,记者采访拍摄了这一家人。问老父亲教子经验,老父亲核心的一句话就是棍棒出孝子,他也很为自己严厉的家法而自豪。老人拿出一块巴掌宽近一米长精心制作的木板,木板一面写了“家法”二字,一面写了朱熹的治家格言。老人说这块木板就供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谁犯了错误,就要用这块木板严厉地惩罚。他的四个儿子说得最多的,也是严厉的家教,一个儿子说有一回他考试没考好,父亲责问时他态度不好,父亲一下一脚将一个凳子踏烂,然后拿起凳子腿拼命打他,几条凳子腿都打断了,父亲还不饶他,那次他就觉得这回父亲非要把他打死才罢休。至于棍棒的效果,几个儿子都是肯定的,也是感激的,都说他们那时根本不知道好好学习要干什么,就是怕父亲打,才好好学习,歪打正着,才有了他们的今天。

巧合的是,我的女儿两三岁时,我的妻子也在门后面立了一根竹棍,大概也是一米长,而且妻子明确告诉女儿,如果不听话,就要用这根竹棍打。当时妻子这样做,并不是心血**。孩子还没出生,妻子就和我商量,说严父慈母,做父亲的要严厉,要我一定要做一个严父,至少是不许在孩子面前嘻嘻哈哈,就像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儿女们谁见了,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后果非常严重。而她要做一个慈母,就像她的母亲,要好好保护孩子,要好好抚养孩子。但结果却是反了过来,我怎么也做不成严父,她反倒慢慢当起了严母,她很爱孩子,但她绝不溺爱孩子,她要求女儿做的,女儿必须得做,绝不允许违抗,也很少和女儿讨价还价,有时女儿不听话,她真的会很认真很严厉,而且也会真的拿出那根棍子,有时也真打。我说过,我的女儿特别听话,也特别守纪律,但在十岁前就是不好好吃饭,因为那时孩子特别地痩弱,有一个阶段两年多没长一斤肉,脱掉衣服肋骨都一根根清晰可见,我们带她到大医院做了几次检查,医生也找不出什么毛病,只是吩咐要想法让孩子多吃些饭。但方法我们想尽了,比如不让她吃零食,变换花样做她喜欢吃的,但都不管用,女儿每天吃得确实很少。我们觉得女儿有了厌食症,没办法,妻子只好逼迫女儿吃,逼她改掉厌食的心理。逼也不管用时,只好使用那根竹棍。好像打过四五次,有一次在屁股上打起了几条红印。虽然打后效果不明显,但每次总能逼她多吃几口,那时,能多吃一口,我们心里也是宽慰,另一方面,没有别的办法时,打便成了唯一的办法。

打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打也是一种教育方法,打孩子时,想到的是教育,而不是用打孩子来出自己心里的气。气极了打孩子和用打来教育孩子是两回事。气极了打孩子是真打,是出气;为教育孩子打孩子,打是手段,不是目的,打是虚的,教育是实的,打得少,教育得多,即使是气极了打孩子,我们也应该不忘教育。

现在是独生子女,而且是文明社会,可能有许多的人不赞成打骂孩子,但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好和不好,我们不能只听理论,还要看效果。有些孩子不用打就听话,这当然可以不打;有些孩子却不行,靠说教孩子完全不听,适当地打一下惩罚一下,如果效果很好,也无后患,那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还得举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一天妻子的朋友带着孩子来我们家,说我们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一定是教育有方,她顺便来向我们讨教一下,也让我们看看她的孩子毛病出在什么地方。那个孩子确实是调皮,进门就东跑西跑乱翻东西,而我的博古架上有许多东西是易碎的,我和妻子左挡右劝,可那孩子就是不听,非要拿了玩,但他的母亲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劝说,只是不停地讲道理,就像她讲课一样,孩子根本就不管不理不听,好像他母亲什么也没说。妻子的同事告诉我,孩子平日就是这样,根本不听一点话,根本没办法教育。我当时就告诉她为什么不惩罚一下。妻子的同事当时很吃惊,说文明社会就要文明教育,惩罚是不可取的,惩罚只能增加仇恨,只能损害孩子的尊严。我说文明社会也要设立监狱,不惩罚谁还会守法,如果孩子懂得要尊严,那他就自然懂得听话守规矩。我告诉她,我们不提倡惩罚孩子,但我们要实事求是,没办法时也要尝试一下,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她还是摇头,但她让我严厉一下试试。我觉得我应该试试。我当即猛喝一声“不许乱拿东西”!孩子一下吓得站在那里不动了,然后呆呆地看着我。然后我给他讲道理,告诉他这些东西易碎,打碎了就再没有了,然后我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夸他很听话很懂事,是个听话的好孩子,然后我重新让他拿那些可拿的东西,这回孩子很听话地拿了东西悄悄一个人玩去了。

但惩罚的尺度是不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和不满,要让孩子始终明白父母是特别地爱他的,惩罚的目的,是要你改正错误,是要你学好,是要你不惹麻烦,是要你将来有出息过上美好的生活。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理解父母并且正确认识惩罚。如果不讲清道理,如果让孩子体会不到爱,体会到的只是惩罚,那么惩罚就不会达到目的,而且会让孩子产生畏惧,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产生仇恨,然后就会慢慢疏远父母,疏远家庭,甚至和父母产生对抗情绪,然后引出欺骗撒谎甚至仇恨等一系问题。

我们也错打过孩子,而且错得很离谱。那年六一儿童节女儿担任报幕员,女儿拿回一个节目单,说老师让家长教会怎么报幕。这样妻子便开始教女儿。因女儿拿回的只是个节目单,报幕说什么还要妻子来编,而且女儿那时基本不认识上面的字,怎么说、说什么都要亲自教。在报女儿他们班的节目时,女儿说下面由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全体女生演出时,妻子说错了,应该是大班。但女儿说老师说是中班,妻子武断地说怎么会是中班,你已经上了三年幼儿园了,你已经从小班中班升到现在的大班了。可女儿坚持说是中班,当她母亲让她再练一遍时,女儿固执地又说某某大学幼儿园中班。当时不知妻子哪来那么大的火,抬手就给了女儿一个嘴巴,而且打得很有力量,女儿当时就哭了,但她母亲仍然严厉地呵斥女儿继续练,女儿只好哽咽着改成大班。我当时心里很震惊也很难受,但我强忍着什么也没说,因为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就达成协议,一方教育孩子时,另一方不得呵护,更不能意见不统一。下午我去接女儿,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很可怜地说爸爸老师说就是中班,老师也不让说大班。我一下觉得有问题了,于是我返回去问老师怎么回事。原来幼儿园还有托儿班,老师说我们的孩子一进来时上的是托儿班,现在我的孩子所在的班就是中班(这把我也搞糊涂了,也不知是重新调整了班级称呼还是调整了孩子,因当时学校刚迁省城,形成两地办学,学校幼儿园孩子来来往往,也不很正规)。于是回来的时候我便一路抱着孩子,告诉她是她妈错了,错了的原因是不知道幼儿园有托儿班,以为像妈妈见过的幼儿园一样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女儿一下很高兴,她可能是为自己对了而高兴,根本没有了一点委屈。回到家,我就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妻子是她错了,妻子听后什么也没说,但我知道她很难受,因为打了女儿后她就很后悔,但妻子没有道歉,她什么也没说。可这时女儿却跑到她母亲面前百般撒娇,可能是为她对了而自豪。她母亲便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女儿,然后表扬了女儿,说女儿很聪明,老师说中班就记住了是中班。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应该是好的,母亲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也让女儿得到了自豪和母爱。如果母亲不停地道歉,不仅母亲失去了威信和面子,女儿得到的很可能是对母亲的陌生和轻视。

有时父母也会错怪孩子,甚至是错打了孩子。如果是父母错怪了孩子怎么办,许多人觉得应该向孩子道歉,我倒觉得未必要道歉,这是因为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一是让孩子改错,二是让孩子明白,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孩子就要听父母的话,而且通过惩罚,也要在孩子面前树立起父母严肃的形象、高大的形象,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话是必须要听的,父母是聪明有智慧的,父母是了不起的。如果惩罚了孩子又道歉,那么给孩子的印象就是父母也是糊涂的,父母也未必是对的,父母的话也是值得怀疑的,父母甚至连我都不如。如果产生这样的效果,那么孩子的打也就白挨了,道歉也就适得其反了。惩罚错了孩子应该怎么办,我的看法是一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错怪了孩子,二要以行动来疼爱孩子,弥补自己的过失和愧疚。这样孩子既知道自己没有错,又得到了父母的疼爱,心里会感到宽慰和高兴,更不会对父母产生不满和轻视。

有些教育子女很有成效的家长也赞成对孩子适当地惩罚。我们学校还有位老师的儿子也考入了北大,不少人见了也问是怎么教育儿子的,儿子怎么那么优秀,可这位教授就是开玩笑的一句话:“打,不打不成器。”其实教授未必真的就是打,当然爱是绝对的,这我了解,那年五一长假我们去北大都住在蔚秀园,我们要带女儿出去玩,他却一个人给儿子洗衣服洗鞋子,说儿子在实验室给老师做实验,等儿子回来才能出去,可见他对儿子是多么地用心。但他说打,确实也是真的打,讲道理不听了,那就只有打,恩威并用,胡萝卜加大棒,效果也许会更好。

我还想多举两个例子,因为惩罚孩子是任何教育家都不提倡的,所以我要多说几句。

我前面说过,我哥的孩子,学习不好问题也多,但我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太软弱太溺爱,面对孩子,他几乎没有严厉的办法。我妈几次说过,说有次我哥气势汹汹地拿出绳子扬言要把儿子捆绑在家里,但儿子根本不怕他,伸手让他捆绑,他却舍不得,最后儿子获得了胜利,也似乎看透了父亲,觉得父亲也就是那么点能耐,反而更加有恃无恐。相反地是我的弟弟教子却威严得多,他的儿子也贪玩调皮,但他的家法却能够有效地遏制住儿子的贪玩调皮,对这点我弟弟是自豪的。也是我母亲告诉我,说有次弟弟的儿子贪玩很晚了不回来,弟弟就准备好了皮带,而且告诉我母亲他们,今天谁都不能拦挡。结果儿子回来后,弟弟一把把儿子推进一间屋里,把门关死,然后把儿子压到**便用皮带抽。弟弟的儿子不停地叫喊着说爸爸不敢了,以后要改正,弟弟还是在打,弟媳也心疼得在外面哭,这样我妈只好进去挡住。但弟弟还是让儿子跪在地上检讨错误。弟弟常对我们说,说他如果没有那样的家法,儿子根本不可能考上重点大学。

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那么多人护着,父母教育孩子确实有许多困难,但不管怎么样,也不能明知孩子有错误,仍然睁眼闭眼迁就孩子。

那年我去外甥女家,外甥女的儿子把西瓜汁弄得满桌子满沙发,外甥女看到后,边责备边扬手要打儿子,但小家伙突然喊:“不能打人,打人是不文明的行为。”这样外甥女便一下笑了,然后再不管儿子。我告诉她这样教育孩子是错误的,既然孩子要讲文明,那你就应该和他讲文明,应该告诉他把东西弄得这样脏是更不文明的,因为你弄脏了妈妈还得洗干净,洗这么多的东西妈妈很累,也浪费很多的水和洗衣粉,也要浪费家里的钱,这样妈妈就没时间领宝宝去玩,也没钱给宝宝买好东西。另外我告诉外甥女,看到孩子的错误不纠正不教育,就是在纵容孩子犯错误,就是做妈妈的失职,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在教育孩子时,任何父母都不是天才,但只要我们冷静地想,仔细地观察研究孩子,而且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我还是要强调,教育孩子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惩罚只能是万不得已的一种辅助措施,惩罚不论一时的效果多好,但都不能常用。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爱的教育已经普及,而且对独生子女又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如果你一味地用惩罚,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不一样,认为自己的父母粗野或者自己的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从而产生对抗或离家出走等更严重的问题。

3教育孩子,要了解孩子,并化身为孩子

只有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孩子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科学合理。这个道理说起来大家都懂,但真正教育孩子时,往往会因为父母教子心切,盼子成才心急,从而做出一些不合孩子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的事情,如孩子汉语还说不好就急着教孩子英语,孩子笔画还分不清就教孩子写字画画,手指还压不动琴键就教孩子弹钢琴等等。这样拔苗助长的教育,往往是我们父母以成人的心理和想法去教育孩子,这样不了解孩子特点的教育,只能是吃力不讨好的教育,也是让孩子和家长都感到费事的教育。孩子感到吃力,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心理,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孩子就不会主动去学习,更不会爱好学习,也不会去创造性地学习,一旦父母不监督,孩子就会偷懒,甚至即使学,也是为了应付父母。而父母又会因为孩子厌学和成绩不佳而对孩子失去信心。

孩子生理方面和成年人不同我们容易看到,但心理方面的不同往往会被忽视,而且往往容易用成年人自己的心理来理解孩子,这就往往会发生一些难以理解的事情。

大概是我四五岁的时候,无意中捡到了一块小石头,大概有鹌鹑蛋那么大,晶莹闪亮,有点像南京的雨花石。这对于一个生长在平原没见过石头的孩子来说,当然是一件宝物,于是就整天拿在手里玩耍。突然有一天石头不见了,到处找不到时,那份伤心,那份难受,好像丢了命丢了魂一样。四五岁时的事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什么,但这件事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就是整天哭,整天寻找,好像魔鬼附了体,也像有了精神病。这样的情况家里人当然无法理解,因为在父母的眼里,也就是那么一块小石头,对于见过石头的父母来说,那块石头再普通不过了。一块普通的石头会让人如此着迷,父母就不仅是无法理解,也自然会想到鬼神,为此父亲便用棍棒皮鞭打我,最后还请了神婆又烧纸又念叨。现在看来,那就是一个孩子当时的一种特殊心理,就像成年人突然有了一个金元宝或者一幢漂亮的别墅。所以说,孩子的心理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孩子眼里珍重的东西,成年人未必就觉得有用,孩子心里想要的东西,成年人未必觉得有价值。如果总用成年人的心理来衡量孩子,来判断事物,来教育孩子,就难免不犯错误。

我的女儿三四岁时,特别爱玩布娃娃,于是便给买来好多个。女儿玩布娃娃除了爱给布娃娃扎辫子,就是爱给布娃娃穿衣服。这样她母亲便从裁缝那里拿来一堆碎布头,然后和女儿的布娃娃一起放在一个塑料盆里,玩时,女儿自己把盆端出来玩,不玩时,再放回到沙发下面。有一天我回来女儿哭得特别地伤心,见到我就扑进了我的怀里。我问怎么了,女儿说妈妈不让她脱掉布娃娃身上的衣服。我问妻子为什么,妻子说:“新买的布娃娃,衣服是缝在布娃娃身上的,如果脱下来,就得拆破,我让她把布片就缠裹在布娃娃的衣服上,她就是不听。好好的东西破坏掉,不惯她这种坏毛病。”

但看着女儿哭得伤心,我觉得拆破也没什么,布娃娃买来本身就是让孩子玩的,她怎么开心,就应该让她怎么玩。我说了道理,然后同意女儿的意见,并且帮女儿拆掉了布娃娃身上的衣服。妻子当然不高兴,过后问我不是说好了一个人管教孩子另一个不许护着孩子吗,千吗不遵守规定。我便说了我小时候丢掉石头的事,然后我告诉妻子,孩子有孩子的一个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也许比我们的更丰富更神奇,我们不能总用成人的眼光和心理来看孩子,孩子坚持要脱掉布娃娃的衣服,也许在孩子的心里有一个对她来说非常好的创意,就像艺术家有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灵感一样,你阻止她那样做,也许就是在扼杀她心里的那份美好,也许扼杀的还不止是美好,而是她心中最神圣最神往的东西。再说,女儿拆下布娃娃的衣服也不算是破坏玩具,衣服本来就是可穿可脱的,脱下来是一种正常心理而不是破坏心理,因为女儿一岁前我们就给她买了不少看图的书,那时女儿就从不撕书,所有的书没有一本是撕破的,这就足以证明女儿没有破坏心理。我这样的解释,妻子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说不应该把孩子管得太死,在一般的事情上,应该给女儿更多的自由。

了解孩子,最主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孩子心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化身为孩子,把自己当成孩子,假设自己就是孩子,自己对这件事会怎么想,怎么做,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如果这样想了,许多事情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了一只大鸟,可能是天鹅,因为没见过那么大的鸟,便觉得特别好,就一直尾随着看,而且竟然想着把这只鸟抓住,然后抱回家饲养。鸟不断地往远处飞,我也不断地跟着追,也不知道跑了多远,反正那次是差点找不到家跑丢。我还有一阵子又特别喜欢掏麻雀窝,听到墙缝里有小麻雀的叫声,便要设法爬上去把小麻雀掏出来,然后或玩一阵扔在地上,或直接用力摔死。有时墙缝小伸不进去手,就找来铲子把墙挖破,有时要费半天的工夫,但仍然乐此不疲。这样的行为如果用成年人的心理来理解,当然不可思议,但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动物本能的角度,你又觉得容易理解了。因为人是教育的结果,孩子小的时候,身上仍然有许多一般动物的本能,那就是好打斗,好爬高爬低,好捕获小动物。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如果看到孩子走路时专在马路牙子上走或者专往泥土地里跑,你千万别说孩子怪异或者调皮,这是孩子的本能,也是动物锻炼自己强大自己的本能。

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教育孩子时就会有的放矢,就会因势利导,就会循序渐进。这些都是《教育学》中罗列出来的规律,但要真正做好,还得父母费一番心思。

孩子幼小时,不仅身体幼小,思维和心理也很幼稚,而且人的一切本领和技能都是从最基础开始,教育孩子也要从最简单最基础做起。比如孩子抓一个滚动的球,孩子就判断不出球滚动的时间和速度,要么提前去抓,要么球滚过去了才伸手。为什么,原因是孩子没有经验,更没有抓捕运动物体的经验,当然无法凭经验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无法准确地掌握提前量。我之所以说这么多,目的就是想说清孩子有孩子的特点,教育孩子有教育孩子的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就是不科学的教育,按规律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往往会事半功倍。

化身为孩子,是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对孩子来说,一开始的成败也很重要,试想,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用成人的思维去教育孩子,孩子学不会就责怪孩子笨,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这样孩子就会畏惧做这件事情,进而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以后不论学什么,他都会信心不足,严重地说,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教育孩子前,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然后这样想:假如我是孩子时怎么办,假如我是孩子我能不能学会,假如我是孩子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这样想了,你就会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成长,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让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当然,了解了孩子,你也就知道了有些事情孩子是做不到的,或者做起来是很困难的,这样你就学会了放弃,然后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然后让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基础的东西,把孩子的基础打好,让孩子按照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健康地成长,也按照学习规律和实践规律让孩子愉快地学习,一步步成才。

大概是我女儿上幼儿园的第三年,女儿回来说老师说了,这学期要办一个幼儿英语班,如果愿意学,就交一百五十块钱报名。我问女儿愿意不愿意学,女儿说愿意。但我反复考虑,觉得没有必要这么做,我当时考虑的是孩子还小,有些汉语还说得不够清晰,表达也不是很准确,再增加一门语言,过早地给孩子增加学习压力,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没达到再学一门语言的要求,因为这时孩子的记忆能力还在幼年期,还需要不断地强化才能记住一件事物,而且记得住也忘得快,很难形成成年人一样的巩固稳定的记忆。而且那时孩子真正学英语要到初中,中间要间隔那么长的时间,现在累死累活学那么一年半载,不知到初中真正学英语时,还能不能记得几句。另一方面,我还有另一个考虑,我觉得我们全家都说汉语,家庭和她生活的社会也只有汉语氛围,不如先让女儿学好汉语,如果女儿到时有出国生活的可能,那时再让她自己去学;如果没有出国的可能,英语学得太多也没用,到时和大家一样能应付考试升学就行了。这个观点可能和现在的全民学英语热不太一样,但我那时是这么想的,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就没让女儿去学。当时也有人抱怨我目光短浅,不早早学英语我的女儿很可能跟不上未来的社会潮流,而且我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也常炫耀她的孩子会说英语了,而且高兴地说她的儿子动不动就冒出一句英语,说有天儿子突然喊“不拿拿”,她以为儿子要什么,半天才知道是在用英语说香蕉。听到这些我更不以为然,孩子费九牛二虎之力学会这么两句似懂非懂的英语又能干什么。我认为中国人如果在中国生活,最实用最有用的语言应该是汉语,先让她学好汉语并对汉语感兴趣再说,什么都学,就怕什么都学不好,什么都用不上。于是我仍然没让孩子去学英语,而是用心给孩子讲她喜欢的故事,让她看她爱看的电视,然后教孩子一些儿歌或古诗。后来证明,学了一年英语的孩子又过了一年后,就基本忘了。虽然后来到了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但我女儿的英语一开始就不比他们差,很快就比他们的好,而且考大学英语成绩也很好,进入大学英语也不错,保研时还保了对英语要求较髙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专业。我说这些的意思是,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习也必须要由浅入深,而且认识高一级的事物必须要先认识低一级的事物,不要不考虑孩子的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盲目教育孩子。具体地说就是不要不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要不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不切实际地让孩子见什么学什么,因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谁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学会,什么都懂,可事实却是不可能的。我的女儿也学了钢琴,是很喜欢她的一个音乐老师教的,但音乐老师要她去考级时,她却不想去考,也没兴趣去考。我们也觉得意义不大,也不准备让她长大从事这项工作,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她识乐谱和懂得一些乐理知识,于是就拒绝了去考级。我的女儿也学过绘画,同样是他们的美术老师教的,地点就在学校,很方便,于是每个星期天都让她去学,而且我们把她画的画还挂在墙上,有两幅我们认为好的还裱糊出来装了画框,至今仍然挂在我们屋里。但这些我们只是让女儿当做业余爱好,让孩子学到一些基础的绘画知识就行了,并没有给孩子增加多大的负担。

总之,我教育孩子的理念是要孩子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孩子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如果学习任务超出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本能地害怕。理解了孩子这样的心理,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孩子,了解了人的基本特性,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比如有的孩子整天在学习,但成绩并不理想,原因就是孩子的学习并不是轻松愉快的,有时是不情愿的,孩子坐在那里看起来在学习,实际是在磨洋工,有时坐在那里半天不动在想别的,结果是浪费了时间,没取得效果。根据我的观察,越是学习出色的孩子,学习越是轻松的,也是自愿的,甚至把学习也当成了一种娱乐,就像孩子喜欢的其他娱乐活动一样。我的女儿考高中进人奥数班后,班里成绩最好的那几个学生,有的足球踢得很好,每天都有时间去踢足球;有的电脑玩得很精,还在专业的电脑报纸上发表了文章,他们都感到学习很轻松,用他们的话说,学习就和玩一样。

我在这里再着重强调一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了解孩子,懂得孩子。了解孩子的办法就是要化身为孩子,遇事时首先要把自己假设成孩子,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想什么,我会怎么做,我能怎么做等等,千万不要以大人的心理去理解孩子,去教育孩子,也不要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父母理解了孩子,孩子也才能理解父母,互相理解了,孩子的教育也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