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回民国住两天(1 / 1)

且让我随着这书里的文字,去民国住几日吧!

陈保才

从北京转安徽,再回深圳,有点累。歌妮说出去走走吧,我不想动,但还是收拾妥当,出门了。

到小妹家,看她电脑桌上摆了几本书,走,回民国住两天,四季志摩,最美的诗歌,还没拆封。我看了一眼,便进客厅了。等小妹出来,问她是不是刚买的,我要拆开看下哦。她说好啊。于是,拆开了这本走,回民国住两天。

是时人选编的民国随笔集,封面写着“心安之处便是天堂,穿越时空,寻找心灵安居之所。翻到目录,原来是民国文人关于家园的散文随笔精选,分故都庭院,江南老宅,沪上弄堂和浮生逆旅四部分,都是徐志摩,鲁迅,胡适,林徽因等人的关于家园的文字,古朴而典雅,怀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问小妹,原来你喜欢这样的文字啊,我以为你喜欢时髦的东西呢。小妹说,看这样的文字有感觉,现代人的没有这种感觉。小妹到底是个诗意的人,喜欢的都是这些真正的性灵的东西。”

坐在沙发上,随手翻了几篇,鲁迅的秋夜,叶紫的岳阳楼,徐雉的三次的访问,立即被带到那种闲适的文人情景里去了,徐蔚南的快阁底紫藤花里写,花下仰望一群蜂,他便想象那无数的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女孩子,她们**裸地一块儿抱着,拥着,吻着,卧着,依着,戏着,而那无数的蜜蜂便是一大群的男孩子,他们正唱歌给她们听,奏乐给她们听,他们是在恋爱。看到这样的想象便觉得,这只有民国的文人能遐想出来,现在人浮躁得一塌糊涂,谁有这个闲情逸致呢。我发现我都已经丧失了观察自然的耐心,前几日回家,看着雨中的麦苗和菜花,倒是非常欣喜,折了一根菜薹,拨开皮,吃了一口,姐姐说,别被人家打农药了,我赶紧吐出来。而刚回深圳几天,我就已经想象不出故乡的花儿草儿的模样了。作者写这篇文章,其实是看到了书里的一片紫藤花,而回想起了往昔看花的雅事了。我小时候也喜欢放花草树叶在书里,现在都好久没干过这样的事了。

陆蠡的桥,写月下的石桥,鱼儿在水中游,设想鱼儿出汗才跳出水面,末一句“是谁,在托着颐在想呢。”特别闲情逸致。这样的文字,短小,清淡,放在现在,应该没有多少人看,因为不新潮不毒辣不刺激不过瘾,估计连能发的报纸都少。但是,我们的时代,缺的不就是这样一种清淡性灵吗?

又翻了几篇上海的弄堂文章,亭子间,阁楼,上海小房子沧桑,写上海小房子的盛衰记,其实和风月有关,作者笔调诙谐,带着俗世的气息,算是对上海当年风月无边的再现。江旅上海屋檐下写了一栋房子里住的几个人的人生,素描,却让我们看到最真实的上海屋檐,都有历史的意味。

翻着这样的书,看看那些文字,古旧的弄堂,亭台,院落,整个人忽然就沉入那民国的气氛里去了。而我也禁不住想到前几天去北京,在北京图书大厦门口,枯藤,黄昏里的老树,特别静穆,青天里的一抹鸟雀剪影,便让我想起郁达夫故都的秋里写的那青天的驯鸽,很有意味。而在街上看到红色的斑驳的城墙,墙内鹅黄的柳条,刚冒出毛茸茸球的白杨,便想起林徽因写的人间四月天,这是我感受到的北京的古意,也是文学上的北京。

签售结束之后,朋友带我去看老教堂,王府井,教堂旁边的破败的四合院,晚上去三里屯,路上看到城墙,回头,朋友又特意带我去簋街,又穿越南锣鼓巷,看那些还算旧的风景,这是我真正喜欢的,而三天的时光里,看着这些历史遗痕,我就真的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这才是我想要的感觉,我真想多住几日,这样我就可以多多感受一些气氛了。

也许,我们是该回到民国住几天了,毕竟,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人生需要放缓,回民国住几天,让灵魂浸润一下那时的人文性灵,也是好事。

且让我随着这书里的文字,去民国住几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