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阅读则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博览群书,不仅能让一个人增长见识、明白事理、炼就心智,更能帮助其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敏锐思维。
纵观古今中外,但凡有杰出成就者,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智过人的人。我们无法想象诸葛亮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习惯,何以知天文、晓地理,战胜心怀妒意的周瑜?鲁迅如果不是博闻强识之人,又怎么可能执笔为匕,化文字为力量,点燃意欲改变黑暗现实的年轻人的心火?毛泽东、周恩来如果没有坐拥书山的经历,又怎么可能图谋去改变旧中国的命运?正是因为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成就了他们之后的事业与成功。
故事一:
小时候的列宁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的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故事二: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故事三: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读中学时,他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腿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名人成才的故事无一不揭示着一个道理:孩提时的阅读习惯与长大后的成就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等于为他(她)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一个知识渊博、思维敏锐的孩子,不仅更容易从人群里脱颖而出,还能赢得他人的羡慕与青睐,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与成功机遇。相反,如果你的孩子知识浅陋,注定只能成为一个庸碌无为的人。
对于孩子而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以下几点好处。
1.阅读能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增添生活感受
通过阅读,孩子被引入到一个神奇、美妙的图书世界,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同时,阅读还使孩子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取得长远的知识效益。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会让孩子学习到更为广阔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从书中获得人生经验。人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体验,书中的间接经验将有效地补充孩子经历的不足,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新的感受。
2.阅读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在上学的时候想象力是最丰富的,而想象的过程又是孩子对大脑中已经存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的产生离不开表象的积累,表象的积累又多来源于文学作品。一般来说,孩子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积累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孩子的表象积累越快、越多,想象也就越有原料,联想起来越容易。因此,阅读书籍可以大大地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而文字没有固定的形象,孩子在阅读时,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孩子只有多读书,才能让自己的语言逐渐积累起来,才能拥有丰富的语言,才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才能出口成章。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今天做某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表达他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叶老先生的话明确地指出了写作与积累的关系:阅读多了,积累也就多了,作文的表达也就强了,语言自然也就丰富了。这些都要归功于阅读,因为孩子书读得多了,就会把读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的语言积累也就会越来越丰富,下笔自然也有“神”。
总之,读书是孩子成才的必经之路,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将来会在竞争中占得一席地位,显示出孩子的天赋和才能,造福于社会乃至全人类。从主观上看,成才的要素可归纳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增强素质。
少年时期是孩子读书的重要时期,更是人一生潜能发展的最佳时期。所以,父母要抓住关键时期,从小就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