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养成尊敬老人的习惯(1 / 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看见老人过马路会主动过去搀扶;看见老人乘坐公交车,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座位。而有一些孩子却做得不尽如人意,他们看见老人过马路,非但不去帮助,还会横冲直撞地走到老人前面去;看见公交车上的老人,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去抢老人的座位。在家里,很多孩子对家中的长辈也不够尊敬。他们喜欢用生硬的态度要求自己的爷爷奶奶做这做那,当佣人使唤,还顶撞爷爷奶奶,不服从他们的管教。专家认为,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原因就在于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到位。

小强是个聪明的孩子,但非常任性。在家里,他总爱冲着大人发脾气,这让小强的爸爸妈妈很是苦恼。

这不,小强又在跟他的爷爷耍“少爷”脾气了。原因是爷爷说他吃饭掉米粒,小强就闹腾开了,拒绝再吃饭。这本是件小事,可是爷爷却被小孙子弄得十分尴尬,全家老小反而开始责难爷爷,说他不该在小强吃饭时说他的不是。

爷爷为了平息这场风波,答应了小孙子的要求,既付给小强10元大钞,还要背着他在地上玩“骑大马”。

这时候,小强爸爸的一个同事正好进门,目睹了眼前的一切,他一脸愕然,随后便匆匆离去。后来,他跟单位里的其他同事谈起这件事情,叹气道:“也不知道这当大人的怎么教育孩子的,居然让爷爷给孩子当马骑。”这话被小强的爸爸听到甚为难堪,他这才意识到可能是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

事实上,尊敬老人,不仅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素养,更是一种对亲人感恩的表现。身为父母,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

培养孩子尊敬老人的习惯,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尊敬老人,父母是榜样

在年幼的孩子眼里,父母的行为永远是对的,只要爸妈能做自己就能做。所以,家长在与老人的相处中,要真正做到对老人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在家给老人端茶倒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只有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如果爸爸妈妈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养成尊敬老人的好习惯,自己首先要养成这种习惯。当孩子把父母这种尊敬老人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就会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2.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从点点滴滴做起

生活中的事情都是琐碎、繁杂的,但正是这些小事,才更容易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利用好生活中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的语言跟老人交往,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只有长期培养并反复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好习惯才会逐渐养成。

3.利用相关节日,启发诱导

父母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孩子的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可能就会认真地想一想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帮奶奶捶背”……

4.建议孩子多与老人交往,增进相互感情

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

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就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的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5.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孩子因为心智尚处在发育阶段,所以难免会受情绪支配,易冲动、自制力差、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

一旦发现孩子因为老人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对老人不尊敬、大呼小叫、责难老人,父母一定要舍得管教,及时出面制止,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