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事而变、逆向思维(1 / 1)

社交天性 马 丽 1606 字 3个月前

因事而变、逆向思维也是创新突变的好方法。善于办成大事的人,善于从逆向入手,解决困难棘手问题。

创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创新,就必须要有异于常规的逆向思维,要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采取合适的方式,只有因人因事不断改变,要处理的事情才能顺利进展。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意思是说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往往才是万事万物运行规律的表现,这也说明做事情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而变,绝不能墨守成规。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江地区出现了以裘甫为首的一伙盗贼,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官军。浙东地区隐藏在山林海岛中的亡命之徒就纷纷云集于裘甫的麾下,其部下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3万余人,裘甫自称是天下都知兵马使,聚积钱财、粮草,雇请优良的工匠,打造军用器械,声势震动中原。

浙东观察使郑抵德几次前往镇压,都被裘甫击败,于是向朝廷上表告急。朝廷清楚郑抵德不能胜任,就议论选派一名武将去代替他。

但在推荐人选的问题上,各位大臣却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后宰相夏侯孜表示:“浙东地方有山有海,交通不畅,只可以用计谋攻取,用强力难以夺取。朝中武将缺少智谋,只有前安南都护王式,他是儒家文士之子,当地华人夷人也都归服于他,其威名远近皆知,可任用他前往浙东征讨裘甫。”诸位大臣均认为夏侯孜说得有理。

于是唐宣宗立刻召见王式,问他有什么良策可以尽快消灭贼军。

王式答:“只需多派军队,贼军很快可以攻破。”

有个官员说:“大量调发军队,所花军费太大,并非良计。”

王式说:“多调发军队,将贼军迅速消灭,反而可以节省军费。若军队人数不足,不能战胜贼军,战事可能拖延几年几月,贼军的势力日益壮大,江淮之间的群盗就将群起响应。现在国家的财政用费大部分仰仗于江淮地区,如果这一地区被叛乱的贼众所占领,财富输送之路不通,上自九庙,下及北门十军,都没有办法维持,这样一来,损失的军费岂不是更多?”这官员无言以对。

唐宣宗听完了他的一番话,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颁下诏书,调集忠武、义成、淮南诸道军队听从王式指挥。

王式进入浙东,重新修订法令、军纪。经过王式的一番整治,无人再敢以军饷不足、患病卧床为由回避出战了,要求先升官再出战的人也不再说话了。

由于当时裘甫的势力壮大,人们都惧怕他,所以有很多人私下通敌。而对裘甫派来的间谍,越州府官吏不但不会将其逮捕,反而收买他们。州府中的许多文武官吏都曾与裘甫军暗中通信,以求城破之日,能保全妻子儿女。王式暗中进行调查,把主要的通敌人员逮捕处斩,重新申明了纪律,严格门禁法规,规定没有经过严格检查不得出入。夜里还安排了周密的警戒,这样一来,裘甫很难再探听到官军的虚实。

随后,王式命越州所属诸县打开仓库放粮,赈济贫苦的百姓。又有人提出疑问说:“裘甫贼寇还未消灭,军粮也有急用,不可散发。”王式答道:“这我自有分寸。”

还有人要求建烽火台,用来警报贼寇的来犯,王式只是笑了一笑,没有答应。

王式又选出孱弱的士兵,让他们骑上强健的战马、配以比较少的武器,作为侦察骑兵。这一次,虽然部下感到惊讶万分,但谁也不敢再多问了。

众将士不知道王式妙计何用,有人甚至暗自怀疑王式会不会用兵。

在王式的指挥下,官兵几次与裘甫军队交锋,都取得了胜利,最后裘甫被大军围困在剡县城中。贼军城中无粮,水源也被断绝,只能出城投降。

于是王式大摆庆功宴,与众将士欢庆痛饮,但大家对他克敌制胜的手段仍不明白。有人问:“您初到越州赴任时,军粮正逢紧张,而您却坚持将官府仓库的仓粮散发给百姓,赈救贫困者,其中的用意是什么?”

王式解释说:“这个道理非常简单,裘甫贼众就是依靠聚谷米来引诱饥饿的人们,而我分发粮食,饥民就不会再被裘甫引诱入伙为盗。况且诸县守兵也不多,如果不分粮食给民众,裘甫贼军赶到,官府的谷米就会成为贼寇的资粮,为盗贼所用,岂不是一举而二失?”

又有人问:“那您当时为什么不设烽火台呢?”

王式说:“设烽火台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求取救兵,我手下的军队都已安排了任务,全都有了自己的岗位,越州城中没有军队可充当援兵,设置烽火台只会徒费功劳,惊扰乡民,使我军自乱溃散而已。”

诸将又问:“您派孱弱的士兵当侦察兵,而且给他们配备的武器很少,这又是为什么呢?”

王式笑着说:“如果选派勇武敢斗的士兵当侦察兵,并配给利器,遇到敌人时他很有可能会不自量力上前搏斗,一旦都战死了,就没有人回来报告,我们就不知道贼军的到来,那样的侦察兵有什么用呢?”

众将士听完王式的说明后,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式破敌的方式就是一种打破常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当一个问题用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时候,就采取创新手段,对同一个问题运用新的方法,也许就会有所突破。

汉朝末年,贾诩曾在董卓手下任职,贾诩是个很懂谋略的人,后来董卓被刺杀,他就投奔到张绣手下,为其出谋划策,但一直没有受到重视。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征讨驻守南阳的张绣,还没取胜,就得知袁绍正要乘虚进攻曹军的大本营许都,曹操只好收兵撤退。张绣一看曹操撤退,决定立即追击。

贾诩连忙劝阻:“千万不要冒险追击,否则有可能吃大亏。”张绣却认为敌人已经撤退,哪里有不追赶的道理?他没听劝,联合刘表的队伍一同追击曹操。大约追赶了十多里路,终于追上曹军断后的部队,结果曹军奋勇应战,张绣、刘表大败而归。

张绣倒是敢于承认错误,他惭愧地对贾诩说:“还是你说得对啊!我的力量确实不及曹操,所以不能取胜,真后悔没有听你的话。”这时贾诩却说:“你现在应该赶快掉过头去追曹操,必定会打一个大胜仗。”张绣、刘表疑惑不解:“我们乘胜追击已经吃了大亏,现在我们刚打了败仗,您却说应该果断追击,这是为何呢?”贾诩胸有成竹地说:“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与刚才不同了,你们只管追去,越快越好,不会不胜,我拿脑袋担保!”

刘表既不相信贾诩的话,也不愿再出兵。张绣虽有疑虑,但还是相信了他的话,于是重新整顿了残兵败将,再回头追赶曹军。这一次,两军接触,一阵厮杀,由于曹军放松了准备,终于抵挡不住张绣的进攻,一路丢弃了许多车马粮草,慌忙逃走了。张绣大获全胜,缴获了一大批物资,满载而归。回到军中,张绣急切地问贾诩:“第一次我用精兵去追曹操的退军,你说不能追;第二次你却劝我用败兵去追击获胜的曹兵,反而能取胜。这其中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贾诩解释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曹操是个擅长用兵的人,他一定不会毫无防备就随便退却的。曹操撤兵时,必定已经做好预防追击的准备,我估计他会亲自率精兵断后。你去追他,当然会吃亏了。但是曹操打了胜仗又还急着撤退,这很不正常。我猜想应是有人进攻许都,或是朝廷内部出了问题。你第一次追击,他已将你打败,就会放下防备,自己一定亲率主力军队先走了。留下断后的部队,也不会再是什么有战斗力的部队了,不是你的对手。第二次出其不意地追击他们,你想,这怎么能不打胜仗呢?”

张绣听过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理,连连称赞:“高明!高明!”从此以后,贾诩便得到张绣的信任。

《草庐经略》上写:“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兵法上虽有实则虚之谋略,但是,这又没有一定的规定,关键要看自身的悟性。“兵者,诡道也”,所有“诡”和“谲”之类的词语,在兵家那里是没有褒义和贬义之分的,而这类词的意思都一样,那就是变化。在战场上,与其说是斗勇,不如说是斗智。而智,就意味着变化。所以你要善变,不要拘泥一格,否则就无法创新。

但是,谁都会变化,在你变化的同时对方可能也在变化着,因此要想取胜,就必须把握住别人的变化,这就需要采取反常的策略。也许从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反者,道之动也”这句话。只有敢于打破常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突破创新,你才能在任何环境下都立于不败之地,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