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个著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他看来,幸福由效用和欲望这两个因素决定。效用表示人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欲望是指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个公式说明,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颗全麦田里最饱满、最好的麦穗,但是只能摘一次,并且只能向前走,不能回头。于是柏拉图按照老师说的穿过麦田,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田地。
苏格拉底问他为什么没有摘到麦穗,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饱满、最好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最后,又觉得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饱满、最好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苏格拉底告诉柏拉图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的树放在家里作圣诞树。这次的要求也是只能砍一次,并且只能向前,不能回头。于是柏拉图照着老师的说法去树林里砍树。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再错过,什么也带不回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确实,婚姻与爱情的最大区别就是知足,在恋爱的时候,总以为后面还会有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人出现,因此就不断地寻找,不断地遇到,因为不懂得知足又不断地错过。当错过了结婚的年龄,自己已经没有耐心和信心追寻了,于是,遇到一个差不多的就结婚了。
知足,在婚姻里面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如果一直信奉这句话,在寻找另一半的过程中,不懂得知足,这山望见那山高,到了另一座山却又发现还是这座山高一点,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到你真的看清了属于自己的这座“山”,再后悔却不一定来得及了,因为你觉得合适的那座山很可能已经另有所属,于是一路寻觅一路错过,总也无法找到称心如意的。相反,懂得知足的人,当选定了自己的伴侣后,就一心一意地经营爱情和家庭,最后发现原来一直过着的就是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下面也是一个关于知足的例子:
静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她和初恋情人安是在大学里认识的,但是,大学毕业后,两个人因为各自的理想而放弃了这段持续了三年的感情,安离开了,倔强的静选择了留在有自己父母的城市。
工作后不久,静就答应了一位同事的追求,她本以为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就可以完全忘记安,开始全新的生活。但是,这次与初恋不同,即使对同事说一千次一万次的“我喜欢你”,她也不愿意说一次“我爱你”。在她看来,“我爱你”这三个字太沉重,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这一生除了安,她不会再对第二个人说这三个字。
同事有着很好的家世背景,对静也很好,静觉得很知足,虽然她不能确定自己对同事的感情算不算爱,但是,她不想继续寻觅下去。于是,过了不久,他们就结婚了。婚后,丈夫知道静心里还装着另外一个人,但是他从来不介意,因为静做了他的妻子他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他依旧对静百依百顺,在细心照顾着静的同时,他也享受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而静在丈夫的照顾下也感到很幸福。
转眼已是10年后,安来到了静所在的城市,并且提出要和静见一面。到了约定的那一天,静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光彩照人,看上去和十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她想,安一定也和以前一样英俊帅气。然而,见面的结果却出乎静的意料,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安已经完全失去了静最爱的那份书卷气,有的只是商人的圆滑,并且,眼前的安也早已没了离校时的英俊潇洒,不仅胖了许多,还挺着一个大啤酒肚。
相见不如不见,静对这次见面很失望,她坚定地拒绝了安提出的继续保持联系的要求。
回到家,看见丈夫正在厨房里忙碌着的身影,静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因为她这才发现,这么多年来,自己对丈夫的喜欢早已转变成了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