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希望一切圆满:相貌是漂亮的,事业是成功的,家庭是温馨的,爱情是甜蜜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办事是顺利的,心情是愉快的……可是,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圆满:脸上的斑痕,地板的划痕,车子的刮痕,心上的伤痕,人际关系的裂痕……每一个不圆满,都会带来不愉快的情绪,除了抱怨别人之外,也怪怨自己,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天生好命?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聪明能干?为什么不小心一点、把事情做好一点?可是,这除了惹自己生气,有什么好处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圆满才是世界的真相,无论你的表现多么出色,无论你的天赋条件多么优越,人生都不可能圆满,也不应该圆满。
为什么说人生不可能圆满呢?正如《道德经》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不圆满才是真正的圆满,有所不足,才有不断成长的空间。弱小是树苗的不足,唯其不足,才能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为世界提供别样的风景;幼稚是人的不足,唯其不足,才能渐渐变得智慧成熟,在成熟的过程中,不断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假设人一生下来就变成一切圆满的圣人,不需要努力学习,不需要勤奋工作,无欲无求,无喜无忧,每天低眉顺目,坐在那儿念阿弥陀佛,那是一个怎样乏味的人生?
为什么说人生不应该圆满呢?圆满是真正的不圆满,《道德经》说:“夫惟不盈,故能弊而新成。”正因为不圆满,才能在旧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成就。假设一切圆满了,就意味着停滞和死亡,不需要新的追求,不需要新的变化,人生有何乐趣可言?
圆满的人生往往意味着平庸。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艺术家:“那个跟从你习画的青年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位大画家?他看上去很体面。”
艺术家回答说:“不,他永远不会!倒是我那个衣衫不体面的弟子有可能有一番作为!”
“为什么?”问者疑惑地问。
“你说的那个青年,很不幸的是,即使他什么都不做,每年也有6000美元的进项。”
人只有感到不满足,才会努力奋斗,才可能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如果万事如意,何必费神去打拼呢?那岂不是自讨苦吃?对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作了精辟的论述:“不论是哪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大部分人所做努力的大小,总是与他们不得不做这努力的必要性的大小相称。这种必要性,因人的境况而不同。一个人的职业报酬,如果是他所期望的财产甚至是他的普通收入及生活资料的唯一源泉,那这必要性对他就最大。他为取得这份财产或者为糊口,一年中必须做一定量的有一定价值的工作。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的竞争,便会迫使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安逸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内心渴望,只因内心藏着巨大的不满足,无法满足安逸生活所必需的条件,才不得不努力追求成功。一旦事事圆满,无须努力就能享受安逸的生活,努力的必要性就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