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话语要让对方能听懂(1 / 1)

很多人在沟通中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他们只是考虑自己怎样才能把话说得精彩绝伦,甚至达到口吐莲花的地步,但却从来不或者很少考虑对方习惯什么样的语言,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述出来对方更容易听明白。

我们都讨厌那些满口专业术语的人,因为他们说的话你肯定多半听不懂。许多好卖弄的人就喜欢使用专业术语,以为这样可以使对方佩服得五体投地,结果却使对方如坠云雾,最终恼而生厌。

专业术语在特定场合确能起到帮助沟通的作用,前提是说听双方都对这些术语心领神会,最起码对方也能够了解或者熟悉这些专业术语。在圈外人面前使用术语,只能说明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当你向对方发表意见时,当然不是为了显露你的口才,目的还是为了让他听懂并乐于接受,所以你一定要使用他能听懂的语言。有时候,为了图省事,说出一个只有自己明白的词汇,为了让对方听懂,你又不得不花一两分钟对这个词汇进行解释,那么,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把话说完了。

打一个形象的比方

对生活中一些普遍道理的理解,虽然由于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会有所差异,但基本的道理还是不会陌生的。有的人喜欢在自己的语言中加入一些人们熟知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俏皮话等,这不仅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同时也有利于对方的理解。其实,我们常用的打比方就是一种很好的技巧。

一些艰涩难懂的问题,一般人可能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如果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得不进行长篇大论的讲解,甚至说教,那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对方不明白,还嫌你没有解释清楚;你花费了很多时间解释,还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但如果你能用一个贴切的比喻,使深奥之理变得简单明了,这样就能触动对方记忆中的现有的信息,从而心领神会,那对方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比如,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试想,相对论是何等高深的学问,要对一个外行讲清楚可不容易。但爱因斯坦通过一个比喻,在三分钟之内满足了对方的愿望。他说:“如果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坐在你的腿上,你会觉得一小时就像五分钟一样短;如果一个皱纹满面的老太太坐在你的腿上,你会觉得五分钟就像一小时一样长。这就是相对论。”

又如,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没有选大儒叶适的诗,而选了“四灵”派小诗人徐玑的诗,这不免会让人觉得他选择失当。钱钟书先生解释说:“我没有选叶适的诗,因为他虽号称宋儒里对诗文最讲究的人,可是他的诗竭力炼字琢句,而语气不贯,意思不达,不及‘四灵’还有那么一点点灵秀的意致。所以,他尽管是位‘大儒’,却并不能跟小诗人排列在一起。这仿佛麻雀虽然是个小鸟,飞得既不高又不远,但终不失为飞禽;而那庞然昂然的鸵鸟,力气很大,也生了一对翅膀,可是绝不会腾空离地,只好让它跟善走的动物赛跑去吧!”你看,一件颇能引人争议的事,钱钟书先生只用一个比喻,也在三分钟之内让听者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