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套是指在交际场合中用于应酬表示客气的言语、行为等。说起话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良好品德修养、较高文化素质的显现。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客套的习惯,无论是访亲交友还是求人办事都少不了要客气几句,像“您好”“久仰”“让您操心了”“麻烦您……”之类的话我们随时都能听到。
这样的客套话可以向别人表示感谢,有利于良好的沟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请人帮忙以后,应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如果你不说一声“谢谢”,只把感激之情埋在心底,对方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会认为他的劳动没有得到肯定,或认为你不懂礼貌,今后也不会再帮助你。同样,在打搅别人,给别人添麻烦时能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对方的气就会削弱一半。在人际交往、请人帮忙,客套的作用不容低估。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偶然走入一个地方时,那里有你熟悉和不熟悉的朋友,他们看见你来了,立即起身迎上你,对你表示欢迎,然后请你坐下,给你泡上一杯茶,再接下来,双方寒暄几句,客套一番。这样一来,对方的感觉会很好,自己的感受也会很好,双方可以由此变得更加融洽,增进好感,从而使友谊更进一步,不知不觉中,为你交友办事打开了方便之门。
但是,与人客套也要分清场合和对象,对朋友过分的客套只能给你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一位中国学生对法国同学说:“有空到我家玩。”这只是中国学生随口说的一句客套话,不料,那位准备走开的法国同学转回身说:“我很高兴到你家里去,什么时候去?”
显然,中国学生缺乏思想准备,他应了一句:“到时候再说吧。”
“明天行吗?”法国同学又问。
“恐怕不行。”中国学生答。
“到底行还是不行?”法国同学穷追不舍,脸上始终挂着诚恳的微笑。
“明天不行。”中国学生面有难色。
“后天呢?”
“那就后天吧。”中国学生无奈地说。
其实像这位中国学生的客套话就用错了对象,法国同学肯定不会了解中国人之间的客套的。中国人习惯于在朋友面前寒暄,说的人显得热情体面,听的人觉得心里顺畅,在这种习惯的客套中,突如其来的较真儿,就会使人措手不及,甚至让人尴尬。
另外,客套话不能说得过多,尤其是在关系已经很好的朋友之间。过分地粉饰雕琢,会失去心理的纯真自然。绕弯过多,礼仪过分,反而给人“见外”的感觉,显得不够坦诚。
有人替你做一点小小的事情,譬如说,你让别人帮你倒一杯水,你说“谢谢”也就够了。要是在特殊的情形下,最多说“对不起,麻烦你了”。但是有些人却要说“呵,谢谢你,真对不起,我不该拿这小事情麻烦你,真使我觉得难过,实在太感激了……”等等一大串,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与人交际,谦逊礼让是完全必要的。然而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地“请”“对不起”,未免有虚伪的嫌疑,搞得别人很难为情。
假如你到一个朋友家里,你的朋友对你异常客气,你每说一句话,他只有“唯唯”而答;他每和你说话时,总是满口客套,唯恐你不高兴,唯恐开罪于你。如此一来,你一定觉得如针芒刺背,坐立不安,于是你逃了出来,如释重负。
因此你就得想想,你是否也如此对待过你的朋友。
虽然是客气,但朋友间的过分客气显然是让人痛苦的。开始会面时的几句客气话倒不成问题,若继续说个不停就太不妥当了。谈话的目的在于沟通双方的情感,增加双方的兴趣。而客气话,则恰恰是横阻在双方中间的墙,如果不把这堵墙推倒,就只能隔着墙做极简单的敷衍酬答而已。
那么,客气话如何说才能恰到好处呢?
首先,说客气话的时候要充满真诚。像背熟了的成语似的流水般泻出来的客气话最易让人觉得没诚意,必不能引起听者的好感。“贵号生意一定发达兴隆。”“小弟才疏学浅,一切请阁下多多指教。”……这些缺乏感情的、完全是公式化的恭维语,若从谈话的艺术观点来看,是非加以改正不可的。
其次,说客气话时态度要温雅,不可表现出急促紧张的状态。还有,说话时要保持身体的均衡。用过度的打躬作揖、摇头摆身的作态来显露你说客气话的表情并不是一个“雅观”的举止。
再次,要言之有物,这是说一切话所必具备的条件。与其泛说“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不如说“阁下上次主持的冬季救灾义演晚会成绩之佳,真是让人佩服”等话。至于恭维别人生意兴隆,不如赞美他推销产品的能力,或赞美他的经营手腕。请人“指教一切”是不行的,你应该择其所长,集中某点请他指教,如此他一定高兴得多。
最后,朋友之间不必过分客套。朋友熟识以后就应竭力少用那些“府上”“麻烦你”等词句,如果一直用下去,则真挚的友谊就会难以建立。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或感激,不是用来敷衍朋友的,所以要适可而止。客气话用多了就流于迂腐,流于浮滑,流于虚伪。把平时对朋友太客气的言语略改得坦率一点,你一定可以享受到友谊之乐。